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历史内涵与新时代价值

2019-11-15 09:06王丹瑶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诚信道德

■王丹瑶/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漫漫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许多优秀品德,诚实守信就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诚信”从词源上经常被分为三层含义,第一层以“诚”为重点,“诚信”指真实、诚恳,真实不欺的德行与修为;第二层以“信”为重点,“诚信”指言而有复,诺而有行,守信履诺;第三层是两字相合,一般指相信与信任。现代社会通常将“诚”与“信”联合在一起意指真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既表达出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道德规范。新时代,“诚”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依靠的是道德的自律以及社会公认的价值信念、传统文化等发挥作用;“信”作为一种形象信誉,靠的是承诺、缔约等他律发挥作用;在各种生产实践中只有“诚”与“信”共同发生作用,才能做到诚实守信。

一、诚信是人格之本

“诚”字最早见于《尚书》,《尚书》曰:“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尚书·太甲下》)。意思是说对鬼神要虔诚敬畏,这里的“诚”是封建“礼”的内在要求,带有信仰色彩。随后“诚”得到极大的重视并且作为崇高的道德理念被提出和使用,这在早期儒家经典中可以体现出来。

(一)诚信是道德修养的核心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述而》)、“诚,德之正也”(《孔子家语·弟子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诚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它强调个体内在的真实诚恳的态度和品质,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从个体发展层次来看,“万善之首必曰信”,诚信是德性修养的重要目标和追求,是伦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中庸》是这种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中,将“诚意”列为“八条目”之一,作为人格的根基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列。上到古代君王,下至平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修身”是立世的根基,而“诚”又在个人道德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传统伦理观中的诚信在所有德目中处于本体地位,一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都起源于“诚”,具有诚信品德的人格才是高尚的、完整的。因此,修身必先诚意,“诚”是至善的道德极境。

(二)诚信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品质

古人还提出诚信是实现经国济世的人生抱负的道德根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这种以诚为本的治国理念体现出“诚”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政治修养,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基础。明礼守信是新时代个人成功的关键,只有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高尚道德品质,才能实现远大人生抱负。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一根本标准。如果从业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就能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用优质的服务和一心为公的态度满足社会需求,既有助于人生理想的实现,又能使社会成员间保持友善关系,进而建成和谐社会。但是,社会中仍有些人为了满足贪欲,放弃道德修养,远离道德准则,使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现象。面对这些状况,必须加大对不诚信事件的打击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诚信教育,执法者秉持正义,重整社会道德的“基础工程”,用诚信巩固和维护社会秩序,最终在社会中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诚信需要知行合一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通书·城下》)诚信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内在道德认知,同样体现在个体的外在行为实践。任何约定、契约的实现不仅需要真诚的许诺,切实的践行承诺才是关键。“信者,诚也”,“诚”是实现“信”的内在本体,对“信”的行为做出具体规范;“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对“诚”的要求做出具体行动。“信”以“诚”为基础,只有个体修养达到一定程度,在与他人相处或治事理政中才能秉持“信”的态度。因此,高尚人格的形成必须将真实坚定的诚信观和诺而有行的诚信实践紧密结合。

二、诚信是社会之基

从社会意义与现实层面来看,新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诸多矛盾皆源于“诚信”的缺失,和谐社会离不开诚信建设。

(一)与人交往贵在诚信

诚信是处理社会关系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的正常运转必须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人在社会交往中,需要得到的感情是真诚的而非虚假的。因此诚信产生于协调人们关系的需要,它使人们相互信赖,在增强个人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的基础上维持和扩大交际。诚信具有调节的功能,它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行动,以协调个人之间、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因而诚信能够广泛地影响人们的交往和行为,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最大限度的调节作用。同时诚信在群体之间还有凝聚功能,把一定圈子里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大家都共同产生追求道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业无诚信不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诚信是各个环节分工的纽带,只有构建起牢固的信用链条,才能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论语·里仁》中提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谋取利益无可厚非,但前提条件是以诚信为行事准则,取财有度,取之有道。现代社会,商业文明给人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人类的私欲迅速膨胀,商业诚信在今天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食品安全问题、电信诈骗问题、“老赖”问题在生产与生活中层出不穷。竞争是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而竞争必须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竞争一旦违背原则,背离诚信,市场就会陷入无序经济的沼泽,出现劣胜优汰、经济发展受阻等现象。对消费者来说,没有诚信作保障,其利益必然容易受到损害,进而影响其消费欲望,最终影响市场的繁荣。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有重要的软件即诚信的支持,得之,经济发展则昌;失之,经济发展则衰。重合同,守信誉,用契约精神维护市场秩序,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诚信是生态文明社会的自然法则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中国古代哲学中诚信不仅是道德观,更是宇宙必然法则。诚信作为天地自然运行的基本法则理应受到人类的尊重和敬畏。生态文明社会中人与自然应遵循真实无妄,信守承诺的诚信关系。工业社会人们破坏了与自然的天然契约——生态规律,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也让人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纵观古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无限敬畏;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打破对自然的认识,以“人定胜天”的态度开始了对自然的豪取强夺;生态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要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新时代,我国构建起“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重拾生态诚信也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工作。

三、诚信是兴邦之道

诚实无欺、言行一致、发自内心的“诚”不仅是个人修身的金律,也是促进家庭和睦、国家兴旺、天下安宁的治世之道。从“炎帝黄帝诚信结盟,四海归一”的诚信典故到“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明礼守信一直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物质繁荣,与此同时,人类加速膨胀的物质欲望也令和谐社会面临诚信危机。因此,追溯中华传统诚信思想,构建新时代诚信社会是当前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

诚信与政道相合,在社会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强调若群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则天下将不复存在。诚信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政治稳定的根基,新时代,建设诚信政府既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

“信,国之宝也。” 诚信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基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诚实守信的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伟大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诚信对国家实现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实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关系着国家兴衰成败。严谨诚信的科研是创新的基石,缺失诚信的科学研究一方面会破坏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信心,另一方面会扰乱正常科研秩序,最终导致科研丧失活力,缺乏创新力,国家的科技实力无法提高。

诚信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大智慧。“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自古至今,诚信是中国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强调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其中“诚”字引人关注,具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是真诚,真心实意地寻求发展同各个国家的友好关系,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干涉别国内政;第二是诚信,要恪守国与国之间达成的协议共识,严格遵守国际公约,履行国际义务,在国际争端中要尊重历史史实,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第三是诚意,以最大的诚意和耐心寻求政治途径和平解决国际冲突,积极参与对话协商,加强合作。事实证明,“诚信”原则指导外交实践是最为正确、智慧的原则,对于稳固周边、发展周边的价值作用十分明显,也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正面评价,对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国内建设,助力中国腾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诚信作为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共有的核心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处于基础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诚信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部分,是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衍生土壤,因此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先筑牢个人以诚信为基础的核心道德品质,从个体出发共建良好的社会风尚,最终总体提高社会精神文明水平。不仅如此,国家还需加强诚信教育,充分发挥诚信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熏陶和引领作用,用诚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中华传统诚信思想,既可以让群众通过品味经典产生文化自信,也可以使诚信思想深入内化为个人道德准则,形成道德自觉,最终建成和谐社会。诚信既是维系良好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要求,也是弘扬良好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在需要。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和传统道德观的核心,是立人之本、社会和谐之基和治国之道。

猜你喜欢
诚信道德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自我约束讲诚信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