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的平民视角叙事美学

2019-11-15 21:34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电影文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国民仪式

梁 涤(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作为一部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的出色之处在于它将个人与国家两种存在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融合,并构建出一个与往日宏大叙事有所不同的场域,并在这个场域当中,对国民与祖国之间的互动进行描摹、展现。换句话说,即是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个人与祖国的界限不再是泾渭分明。祖国从一个庞大、恢宏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历史节点的重要事件,而这些事件又以一种类似仪式的方式,联结社会中的个体,加强他们对于国民身份的认同。

一、仪式与变迁:特定时代的节点事件

自远以来,人类的生活中就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仪式,比如封建时代的君王封禅典礼,又或者是成人礼、婚礼的礼俗规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仪式是伴随着人类一生的一种行为。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仪式这一概念贯穿了全片。七组不同的短片可以理解为七个性格迥异、身份不同的主角通过独属于他们的仪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的过程。

以片首短片《前夜》为例,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便极具传统观念上仪式的意味:开国大典前夜,主角林治远、护旗手老方等人为了确保五星红旗能经由电动旗杆顺利地飘扬在天安门上空,不断地攻克难题,模拟情景,终于在大典举行前一个小时排除了最后一个差错。要理解林治远对于五星红旗的爱护,对于站在毛主席身后的自豪与荣耀,就需要去理解中国的近代史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对于中国人民的意义。仪式不仅是面向当下的,它同时是面向未来与过去的。在《我和我的祖国》中,有近乎一半的部分是基于中国的近代史来作为人物的认同基础的。林治远、高远的举动表现出特定时代下,人民对于祖国强盛的渴望。这一潜在的情感模式使得影片具备了连续性与一贯性。纵观全片,将七个短片连接在一起的除却表面上的时间顺序外,更为重要的是短片中人物对于祖国情感、观念的变化。而这些情感便是经由一个个特定节点上的仪式来得以呈现。因此,《我和我的祖国》便做到了双重的互文。一是银幕内,短片主角与祖国大事件的交互,人物的行为显示出事件的意义,而事件又通过人物的行为巩固其自身作为集体记忆的重要地位;二则是银幕内外,七十年的时间跨度使得观众的意义空间得到空前的开阔,影片将平民作为叙事的主要视角,加深了影片的感同身受的力度,无论是40年代、50年代,又或是70年代、80年代,再到刚踏入社会的90后,观众们总能够捕捉到他们所熟悉的场景与事件,从而再度唤起事件发生时的记忆,加强自身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国民身份的认同。

可以描述这一现象的最直观的例子,来自于影片中《夺冠》这一部分。在经过艰难困苦的摸索历程后,中国终于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国民迫切地需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带有自豪意味的认同感。在《夺冠》当中,胡同内的邻里乡亲都聚集在露天巷道,痴迷地观看奥运会中国女排与美国女排的金牌大战,即便信号异常,也要听收音机来保持跟进。年幼懵懂的陈冬冬便是在这种氛围中觉醒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美美来到楼下时,冬冬面临着一个对于成年人来说都称得上十分困难的抉择。而最后,冬冬决定继续维持天线的位置,以保证邻居们能够顺利观看女排的金牌战。集体观看女排夺冠这一仪式唤醒了冬冬心中对于国家最朴素和最初始的情感。美美送给冬冬一副印着五星红旗的乒乓球拍。这一点和美美的去向与归宿形成了巧妙的对照。

随着影片的深入,仪式的宏大意味开始退散,导演们变得更加专注于人与人之间,人自我内心的状态。比如宁浩的《北京你好》和薛晓路的《回归》。在这两部短片当中,尤其是《北京你好》,小人物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更加缩近。在《北京你好》中,推动影片内核发展的动力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而非此前的事件和背景。张北京与四川小孩之间的交互,是覆盖着喜剧表壳的悲剧。在这一节当中,宏大的叙事被压缩为背景,张北京与四川小孩共享着同样的一份伤痛和喜悦。汶川与北京,两个地图上相隔千里的小点,被连接成为同一个坐标。值得一提的是,张北京的表现是整部影片中最具市井气息的演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祖国的概念不再空泛,它变得切实可触。祖国便是由我身边那一个个热爱着它的人所构成。

经由仪式,变迁将会降临。在影片当中,变迁不仅指的是整体的国家,还包括无数的个体。《前夜》当中,林治远的紧张最终在毛主席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和红旗的顺利升起中得到舒展。《相遇》中,方敏在原子弹爆炸的新闻前潸然泪下。《夺冠》中,冬冬坚守在天台上,听见楼下的人群欢呼女排夺冠。《回归》中,中方绝不让步的时间终于迎来了五星红旗的升起。《北京你好》中,张北京和四川小男孩的交互,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时代大背景下令人心酸又心暖。《白昼流星》中,两个蒙古族少年的转变和一颗划过白昼、如流星般闪烁的宇宙飞船。《护航》中,女空军飞行员的坚守与无悔,默默为七十周年大阅兵奉献着自己。国家的变迁映照着个人的转变。整部影片就像陈凯歌导演部分的《白昼流星》片名一般,祖国是一颗在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它激励着众人,亦因众人才能飞得更远。全片的基调也是昂扬向上的。在一幕接一幕的场景变换中,中国人对祖国深沉的爱和祖国日益强大的实力无疑于一针强心剂。一个国度的仪式和变迁就这样像与生俱来般烙进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

二、平民视角与宏大叙事:一个民族的认同史

在晚清的救亡图存时期,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他主张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民族团结在一起,成为“世界的中国”[1]。这一带着“民族国家”[2]色彩的认同在今天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共识。对国家这一概念的叙事也有着它自身的演变过程。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七位导演选取的是以小见大,从微观知宏观的角度。事实上,在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关于民族国家的认同早已不只受制于地缘、风俗。国民的认同感依赖着一个为社会中大多数群体所共享的集体。国民个人的认同形成不仅仅是诞生于某个国度,并自然产生那么简单。在《前夜》里的北京,传入观众耳中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方言,影片的后续部分也秉承了这一表现形式。作为一部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的指向是广阔的。它所要面对的观众是生活在地理气候、口音风俗各异的省份的数量众多的人口。当观众们听见黄渤操着他们并不熟悉的腔调扮演林志远时,一种陌生又熟悉的观感产生了。影片关于口音的呈现是一次成功的陌生化。[3]在南腔北调的声音下,影片暗示着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那么是什么将数量如此庞大的人民维系到一起,并形成认同的呢?因此,《我和我的祖国》整部影片不仅展示了七十年来,发生在这片国土上的仪式与变迁,还通过平民视角阐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如何在七十年的历史里如何一步步加深巩固的。

在每个国家当中,影响国民认同感的事物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变迁。在《我和我的祖国》中,由于视角的选取,唤起国民集体记忆的事物的变化显得尤为明显。在《前夜》当中,五星红旗与《义勇军进行曲》是那个时代国民认同的主要凭照。林志远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着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能否顺利攀上电动旗杆而进行的。对照历史,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也是一个漫长黑暗过后终于迎来希望的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的集体认同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曾有过的苦难史。这一种情绪在随后的《相逢》中也得到了体现。高远隐姓埋名,不为人知地在国家的某个角落进行原子弹的研发,为此三年不见家人,为的自然是振兴国家。在影片的前两幕,影响着国民们的认同感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在世界上的“硬实力”。林志远在进行电动升旗的模拟实验时,再三强调这是一场面向全世界的开国大典。而《前夜》开端简短一提的关于特务的讨论,也在暗示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依然面临着极多的风险。在《相逢》中,高远对方敏的沉默隐含着他的矛盾。方敏是他的发妻,他亦想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但现实告诉他,如果国家没有足够强大的硬实力的保障,那么不论是他的还是其他人的幸福终究会沦为幻影。因此,他选择了牺牲自己,默默扎身于原子弹的研究。也就是说,在影片的前段,对于新生共和国的危机感构成了国民认同的主要肌理。当然,这一认同的根本来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由人民亲手创建的国家。与共和国一同成长,是这一时期国民认同的骨骼。

当影片进入到《夺冠》部分时,国民的认同凭依物产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在硬实力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国民期望在世界上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之对应的便是体育竞技这一事物。万人空巷的女排夺金战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精彩程度。重点是,它是中国人面向世界的一次亮相。近代的阴影仍然弥漫在国民的心中,因此,一次完美的表现更加显得意义重大。《回归》则是这一脉络的延续,香港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的统一大业又迈出了一大步。在《回归》中,手表这一意象频繁出现。手表对应着的是时间。中方谈判人员的据理力争和绝不让步显示着一个国家的气魄。在影片的这一部分,国民开始期待祖国在国际上能够占据话语权。这是一个国家的国民行走在世界上的底气所在。在外部条件已然趋近完善时,《北京你好》便顺势而来了。

作为《我和我的祖国》中十分出彩的一章,《北京你好》与此前章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对于人物之间的状态以及人物内心的洞察。在开端短短几分钟的镜头里,一个带着市井气的张北京显得活灵活现。2008年对于所有中国人都是一个无法忘怀的年份。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在这一年里同时发生。温家宝总理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在《北京你好》中,四川男孩与张北京的相处让人忍俊不禁。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节的末尾,张北京低头看向自己黑色的鞋子是非常高级的幽默。但苍凉的内核仍然时刻提醒着观众,这是一个经受过灾难的男孩。张北京与四川男孩的身份将这两件大事联系到了一起,体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救赎。此时,国民认同来自于彼此。四川男孩在张北京手中收获了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张北京则在四川男孩身上体会到了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如何紧密相连的。他们共享一份记忆,无论灾难还是庆典。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象征,并保持着一个鲜活的中国人的形象。这一点在《白昼流星》中亦有延续。在荒凉的大草原上,挥之不去的贫穷,前任旗长李叔对兄弟二人的关爱和宇航员的降落被陈凯歌以极具创意的方式连接到了一起。在白昼的流星之下,觉醒的是两颗稚嫩的心灵。一江春水流动在心间,正像李叔和宇航员的所作所为一般。在作为结尾的《护航》中,时间已经来到了现在。本领最强的女空军飞行员才能成为替补,无疑是在提醒着观众们,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有无数个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人们。

三、结 语

真正的历史,潜伏在每一个国民的心中与记忆里。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影片中,祖国的形象做到了既抽象又具体,既宏大又贴近生活。从平民化的视角出发,七位风格各异的导演塑造了一出充满细节、不失温情,又令人醍醐灌顶的影片。曾经的先辈们看着前人的历史,创造自己的历史。如今,《我和我的祖国》将这些历史中的吉光片羽展示出来,激励着观众,也去创造属于自己和共和国的历史。

猜你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国民仪式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我和我的祖国》让自豪感爆棚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我和我的祖国》的幕后故事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