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子仁的人物逻辑与电影真实性

2019-11-15 21:34胡伟华徐英捷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48
电影文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接受者性格逻辑

胡伟华 徐英捷(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引言:人物逻辑之谓

在大多数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真实性是艺术文本之所以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艺术是一种意识的产物,而意识的来源又是人与现实世界的物质存在发生关系之后,所产生出来的一系列主观想象。当然这些想象并不是完全按照意识的流动性特点呈现出一种混杂的状态,尤其当它们需要被表达出来的时候,它们会因为表达所使用的符号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顺序和逻辑。也同样是因为这些表达都源自于与现实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之后的意识,因此这些艺术,或者说逻辑,都具有了内在的同质性精神。这种同质性精神为如何理解艺术作品中的逻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为艺术创作与现实世界非常关键的链接,逻辑是符合人的思维、属于人的思维的产物,但是逻辑本身同样也符合现实的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当然,人们认识到的逻辑仅仅只是世界发展规律的一部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逻辑本身也同样在不断改变,在个人认识与社会认识之间不断摇摆。

在初步理解逻辑之后,同样也需要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理解人物的重要性。人物的出现在一小部分的文本中虽然处于缺席的状态,但是在大多数的文本中人物几乎同所有的物质空间一样,在文本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物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与包括自然景象在内的客观环境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大多数艺术文本的表象对象。

在综合讨论了逻辑与人物之后再对人物逻辑这个看似含混的概念进行理解,就不难发现,在这一概念当中,人物与逻辑这两个要素之间具有几个共同的特征,首先是两者之间都具有物质的客观性,并且在书写的过程中都需要基于现实的情况尽力还原现实的状况。这就要求人物逻辑本身的建构需要围绕现实发展的可能,不仅能够说服作者本人,同样也能令接受者按照自我的现实生活经验,接受这种人物发展逻辑的真实性。其次是两者都与主观的意识紧密相关,从接受者的角度上看,逻辑的真实影响了人物的塑造是否客观,同时也令人物之间达成的关系更加令人信服。最后是这两者都与复杂的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物的塑造是一种个人的投射,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创作者本人的对于相应社会问题的立场和理解;另一方面,逻辑建构起的真实是否能够为绝大多数的接受者所承认,实际上是源自于一种个人对社会的理解。

一、人物逻辑塑造真实的个人性

人物逻辑之于文本的真实性,实际上仅仅是能够展现出文本真实的一个部分,文本的真实是通过宏大的文本内的世界建构来完成的。但是这种世界建构的完成又因为其艺术层面的需求而必须带有对人本身的审视。如果说艺术的终极价值源自于对于人本身的深刻理解和详尽剖析,那么艺术作品不论在何种程度上都会被视为以人为主要的书写对象,[1]哪怕这种人物的书写是一种非常抽象的风格。即使是完全以自然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创作,也不应该轻易地忽视作为创作者的人的主体性地位。当然,在这里文本中人与人之间就出现了分野,首先是作为社会性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本身理所应当地属于社会,作为社会当中的一部分,个人的基本观念、性格、情感乃至身体、行动都建立在与社会,也就是其他人的交互上,缺少社会的镜子,自我是无法映照出来的。换言之,源自于他人的社会性评价就是一面并不完全能够反映出客观本质的镜子,个人需要通过对这面镜子产生的镜像相应地逐渐对自我的认知进行修正,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

但是这种来自于社会评价的镜像并不是由完全能够反映客观存在的镜子折射出来的,而是带有一定话语偏见的公共见解,可即使如此,这种镜像在个人自我行为修正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过归根结底,人的自我成长最终还是要建立在自我发现的基础上,即使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依然无法避免在自我对话中与社会保持着矛盾的关系,或者说这种互相冲突的关系是必然的,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完全彻底放弃自我从而投入社会的怀抱。在文本构建人物的过程中,人物建构的逻辑不仅仅是源自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它理所应当地包括着个人对于人物的理解,不论这种理解是来自于创作者的抑或是来自于接受者的,文本中的人物都需要在这些视野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2]或者说保持着某一类人所独具的最基本特征的同时又能够体现作为一个人的个性,而不是单纯地在文本中按照既定的、惯有的逻辑行事,从而变成叙事的傀儡和附庸。

二、文本真实与人物性格逻辑

人性格的产生在现实社会当中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在文本中人物的性格书写同样适用这些实际的原因所产生的影响。人物性格的逻辑首先就在于这种性格生成的机制。在温子仁的系列电影中,这种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是先验的,但是通过叙事的多种策略又会对这些人物性格本身所固有的特点进行补充。比如在他的成名作《电锯惊魂》当中,变态杀人狂作为最主要的人物其内在的性格书写并没有占据电影很大的笔墨,这实际上也为该系列的后续创作提供了创作空间。这并不是源自于对人物心理和成长经历的充分挖掘,而是建立在创作者本人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细节刻画上的。这种不够充分的人物性格书写方式,确实成为温子仁之后电影创作道路的一大特征。

就其电影创作履历来看,大多数人物的性格塑造基本都是先验的。一方面,创作者所创作的电影大多都已经有了一个内容翔实的故事蓝本,比如《速度与激情》系列,又如《海王》系列,人物的性格逻辑早已经在前作或者是该系列的其他文本中有了详尽的描写并且由于作品本身已经深入人心,性格逻辑的刻画已是闲笔;另一方面,温子仁对文本中人物性格逻辑的书写本身就不持深入挖掘的创作诉求,因为这种人物性格的创作特点实际上影响了温子仁其他电影的创作。比如在其灵异类型电影的创作中,驱魔师、附身者和家人早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性格逻辑,比如他常常将儿童作为附身的对象,而这些附身者的家人都对这位遭受灵异事件折磨的人充满同情和爱意,而驱魔师又常常是极具责任感或为人和善的长者,这种性格的固定表明了温子仁对于人物性格逻辑的书写实际上是按照接受者的期待视野进行描写的,[3]这种直面文本创作对象的方法,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他创作电影的一种策略,那就是按照期待视野对人物的性格逻辑进行建构,从而使接受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人物的选择以及叙事的发展产生认同,也就是说,虽然人物的性格逻辑在文本中并没有特殊的说明,但是因为符合接受者的预期,反而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现实。

三、文本真实与人物情感逻辑

人物的情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叙事问题,这种情感既包括人物本身按照自身的性格逻辑生成的社会关系的情感,也包括作者和接受者在内的对于文本中叙事发展的情感体验。仅就人物在文本中的情感发展来看,情感的联系与变化实际上就是人物关系在文本中的发生与发展,因为人物的情感体验往往是伴随着社会关系生成的,而这种社会关系的具体语境又几乎来自于创作者的主观创作,所以人物情感的选择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创作者对于某一种价值立场或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当人物的情感逻辑具有了一种创作者的思想印记,人物在文本中很容易呈现出一种不真实的状态,[4]即使是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很难令接受者真正信服,因此构建情感的关系在叙事中是一件非常精妙的事,这也意味着这种情感的逻辑直接决定了文本是否能够被接受者承认是真实的,并被其中的情感所感染。

温子仁的电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是温子仁在电影文本中没有过于为人物设计更多辛酸的经历:在他设计的人物当中,情感体验大多是幸福和完整的,即使在灵异电影中,他也没有如日本恐怖电影那样为鬼魂设计更多的情感叙事,而是将叙事的情感焦点集中在被鬼魂困扰的家庭关系上。其次是作为一位华裔导演,温子仁创作文本中的人物总是带有几分浓厚的温情;这种温情实际上在文本中召唤了接受者的情感体验,这种温情在面对困难时更容易激发接受者的共情心理,从而使接受者在文本中的情感体验更加倾向于认同文本的真实。最后是在温子仁的电影中情感逻辑同性格逻辑类似,都没有得到集中的正面书写;当然这种情况与人物的性格逻辑书写有所联系,因为对人物性格发掘得相对较少,情感逻辑的发展自然同样要让步于后,这些主观的人物逻辑书写让步给的对象是谁,通过温子仁的电影文本不难发现,这种主观体验的让步将叙事的空间更多地交给了接受者的体验,或者说,温子仁创作电影的最重要的特色就在于他不试图展示文本的真实,而是将这种判断交给了接受者,通过叙事的留白,为接受者的想象争取空间。

四、文本真实与人物行动逻辑

叙事文本在不断努力地建构现实,无限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靠近。类型电影文本,作为一种本就不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现实,它不是在还原现实,而是努力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文本内部构建起一个看似真实的社会体系。[5]这也就是说,人物的行动逻辑看似真实,但实际上却充满幻想。那么问题的关键就不再是文本中的社会是不是真实的,而是这种文本可以不可以让人相信是真实的。

实际上在大部分的文本中,想象和虚构都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这些虚构本身又都通过真实的建构来满足接受者的想象。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对人物具体的性格、情感的描写,文本中逐渐建立起了一个人物行动的逻辑。这些行动实际上描绘了文本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些社会关系的走向。在建构人物的行动逻辑之前,除了前文所说的主观的性格与情感之外,同样需要对这些主观感受的物质载体进行描写,也就是文本中对身体的书写。

在温子仁的电影文本中,人物的性格与身体的书写的特点之间呈现着一种互相对应的关系,比如在《海王》中,虽然电影文本已经由原作奠定了叙事的基础,甚至在这部电影拍摄之前,这一人物已经在该系列的超级英雄电影中登场了,但是在温子仁的创作中,海王的身体书写不论是与原作还是与前作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前作中,海王的物质身体并不算高大,给人的印象也相对深沉和压抑,在温子仁的创作中,海王的书写不再是神子身份为他带来的压抑的性格,取而代之的是源自家庭支持令他成长为更光明的形象。这种形象不论是身体抑或是性格、情感的建构都为这一人物在文本中的行动提供了逻辑上的支持。通过这些书写,人物在文本中的行动就不再是令人备感突兀的叙事部分,而是自然而然的情节发展方向,最终可以使接受者在这一语境中认同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这也就意味着,接受者最终认同了这种行动逻辑的真实存在。

五、结 语

人物逻辑在艺术文本中具有既能够包含人物塑造的动机与目的,同时也能够包括逻辑在内的社会化倾向的双重内容。并且通过对人物建构的多方面努力,为文本的真实与可信提供依据,因此,电影文本才有了可以被接受者讨论的基础,大多数类型片才可以具有更广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温子仁创作的悬疑、科幻等类型电影,电影文本本身完全来自于虚构,但他通过叙事让观众真正接受这种文本的真实性,他所建立起的这种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真实”,使自己创作的类型电影当中的特点被传达出来,令他的作品能够吸引大量拥趸的原因得到理解。

猜你喜欢
接受者性格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猫的性格爪知道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