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洁(绥化学院 音乐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
《你美丽了我的人生》讲述了主角凯萨和娜孜因误会而分手。多年后,又因对对方的爱,对舞蹈的爱而走到一起的故事。影片为观众呈现了祖国边疆优美的风光及少数民族动人的歌舞,它也因此成为新世纪又一部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
奇绝的风光,壮美的山河,浩瀚的大漠,以及动人的歌舞,这往往构成了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同胞的第一印象,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大量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也始终在强化着这种认知。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抗日战争期间,电影工作者就已经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少数民族地区,《塞上风云》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作品。导演应云卫希望用这部影片激励全国的民众,凝聚全中国人民的斗志,构建起全民族抗战的钢铁长城。因此影片自然地充满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救亡图存的政治话语;与此同时,歌舞场面在影片中也并没有缺席。
歌舞场面,如其所言,歌和舞二者往往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出现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它们在叙事上往往也承担着相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在论及这两种艺术样态的时候,我们难以将其割裂开来,孤立看待。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歌舞场面在叙事上最大的功用是抒情,所谓的“歌以咏志”即是对此项功能的颇为准确的定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抒情的功能往往是以伤害叙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作为代价的。因此,一部影片若在情节上安排有大量的歌舞段落的话,它的情节发展往往趋向简单和单纯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歌舞不能够叙事,只不过是它的叙事往往是间接的,需要观众有一定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尤其是对舞蹈段落来说,这种能力更是尤为重要。肢体动作的变化作为舞蹈叙事功能的重要载体,本身是具有比较强烈的抽象色彩的,其指向性比较弱。因此,对其所传递的叙事信息的解读必然要依托观众的审美能力及影片整体的叙事架构及情节发展。
所以,发展到今天,随着电影的叙事功能不断地强化,电影中歌舞场面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小。这一方面是叙事复杂化的需要,影片需要安排更多的段落来完善叙事,刻画角色,呈现一个复杂的故事;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来影片的娱乐性越发依赖精密的形式的编制,以及震撼人心的视觉特效的堆砌,略显陈旧的歌舞场面自然已经不是被快节奏和大场面的好莱坞电影所培养出来的观众所认可和期待的了。综合以上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留给歌舞的时间将变得越来越少。即使是那些以歌舞为主体的音乐歌舞片,其中的音乐歌舞场面也要和叙事有更多的、更加密切的关联性。那些完全脱离叙事而存在的,单纯地以展示歌舞的美的段落将逐渐消隐。
在这部电影中,歌舞的场面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更准确地说,在歌曲和舞蹈这二者在影片中的几种不同组合方式中,单纯歌曲的形式出现频次是最低的。而歌曲和舞蹈结合或是单纯舞蹈的形式占比更高一点。经由这样一种简单的统计方式,我们大概能够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该片在叙事上、在情节的推进上对舞蹈的借助更多。也因此,舞蹈在叙事上的优势或者缺陷也相对表现得更加明显,它们也都分别承担了不同的叙事功能抑或使命。抒情有之,叙事亦有之。整部影片在几个不同的情节段落,都表现出了上述这些典型特征。
电影的开篇就是女主角娜孜的舞蹈场面,这段舞蹈在叙事上基本不承担任何功能,主要还是做人物出场的基本介绍,将角色的基本信息呈现给观众,而随后影片转场,男主角凯萨也随即登场。影片也同时安排了一段凯萨的独舞段落,这个舞蹈段落相对前者来说,它的功能可能会更多更复杂。它不仅要用一段充满现代气息的编舞带给观众关于舞蹈的美的享受,这是绝大多数歌舞片中舞蹈的基本功能。与此同时,它也如同前述关于女主角娜孜的舞蹈一样,对男主角的身份做出介绍,并且该舞蹈段落也和倒叙的方法联系在一起,借由舞蹈展示,引出男女主角爱情上的纠葛和波折,构建起本片的叙事前提和基本故事框架。
当然影片不只是在这一个段落采用了舞蹈和叙事结合的手段,它基本成为影片推进情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诚如前文所言,单纯的舞蹈场面尤其影片中大量出现的以抽象见长的现代舞的舞蹈场面,对于推进故事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这种寓叙事于舞蹈的方式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又为影片增添了全然不同的、富于美感的形式单元。
我们知道,蒙太奇应该是独属于电影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它往往要打破情节的线性发展,转而按照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对时空进行重组。倒叙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重现当然是蒙太奇众多手段的一种,它并不见之于戏剧等舞台叙事艺术,也不太出现在常规的叙事电影中,但在《你美丽了我的人生》这部电影中,却被广泛使用,很好地构建了剧中角色的史前史,为观众理解角色的行为逻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助推器。与此同时,因为蒙太奇手法的引入,时空的线性被打破,这就对观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把关注的目光时刻投射到银幕中去,并由此带来观众的沉浸感及对影片的认同感,这倒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电影的造梦机制的实现。
此外,影片对舞台的再现也较为自由,呈现出相对多样化的态势。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基本可以把这些舞台归结为仿真舞台和电影化舞台。所谓仿真舞台即该情境所提供的舞台追求最高程度的真实化、仿真化。影片中出现的几处舞蹈段落,均有仿真舞台的出现。如影片中男主角的妹妹不顾哥哥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重返舞台的时候,此处就以真实生活中的舞台为蓝本,进行了高度写实化的设计,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舞蹈盛宴。当然,影片中舞蹈段落更多地采用了电影化的舞台。所谓电影化舞台,即与仿真舞台完全不一致,它并不在影片的情境中复现舞台的真实样态,反而借助电影的光影手段、电影的剪辑技法为影片中的舞台增添一些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华美要素。严格来说,这种创作方法是符合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和需要的。仿真舞台的设计固然严谨,符合生活逻辑,但问题是,电影是要超越生活的日常审美经验的,以日常生活的标准来衡量电影,往往是缘木求鱼。而电影化舞台因为具备了更多的戏剧色彩,而带给观众更多的超验性认知。当女主角娜孜和男主角妹妹交流时,得知后者对舞蹈仍然怀有真挚的感情,影片安排了一段月光下的舞蹈。这个段落中舞蹈的具体承载物,即是我们所说的电影化舞台。舞蹈场景和后期制作的电脑图像合成在一起,情景交融。在这些以电影化舞台作为舞蹈主要承载方式的段落,它们也经常带有抒情的意味。因为“电影化”相对舞蹈来说,带有了强烈的异质化的色彩,因此即使再多增添些抒情的成分,观众也不会觉得特别突兀而难以接受。即使它从本质上来说,是异于纯粹的舞蹈的,是异于那种对舞蹈本身的审美行为的。
当然,以上的这些判断并不意味着这部影片中的歌曲和舞蹈段落、场面毫无瑕疵;相反,还是有一些非常明显的问题能被观众轻易地辨识出。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这部影片所独有的,它甚至可以被认为是这类影片的一个共通的错误。甚至危言耸听一点,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歌舞影片的“原生的宿命”。即歌舞尤其是舞蹈场面如何和叙事更好地融为一体,或许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歌舞影片的创作者始终都要思考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影片中,歌舞的段落和整个叙事的段落依然经常会出现割裂和各自为政的状态。这对观众的观影体验是非常不友好的。或许我们可以在中国的传统戏曲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中国的传统戏曲讲究“以歌舞演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歌舞和叙事割裂的问题。因为在戏曲中,歌舞本身也已经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这也是美国百老汇的一些音乐剧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方式。
1949年到1966年的所谓“十七年”时期对于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创作来说,无论从影片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评判,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黄金时代。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推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如《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等。这些影片可以说承继了《塞上风云》的模式,为《你美丽了我的人生》提供了重要的叙事模型和范本。它不仅要是关于娱乐的电影,还要是关于政治的电影。
中国的电影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商业或艺术的,在经历了百余年的民族屈辱历史之后,它早已成为团结民众、传播政治理念的有力武器。对新中国的电影业来说更是如此。新中国的电影生产深受苏联影响。出于更好的教化底层民众的需要,列宁对于电影的定位曾经有过一个明确的判断,即“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而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更是深深烙刻在中国电影人的意识深处,内化为他们的主动选择。在《冰山上的来客》中虽有一代代观众喜闻乐见的“阿米尔,冲”这样对爱情的直白追求,但其叙事的内核反映的却是来自不同民族的解放军战士挫败匪谍的叛乱阴谋,维护国家安全的充满政治色彩的惊险故事。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作品和政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整个的叙事框架里,少数民族的同胞大多作为被解放者的面貌出现,他们面临着各方面的剥削和压迫,或是政治的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或是爱情上的不得自主。而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则多作为解放者的面貌出现,为少数民族同胞砸碎了身上的重重枷锁,并使他们翻身成为自己的主人。
当然,随着那种充满政治功利色彩的、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时代的远去,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对于政治的呈现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里,我们将这些新的电影所传达的理念置于政治范畴似乎有些牵强,或许将其定义为正能量或正面价值更为合适。但无论如何,它和原来的那种胸怀天下的远大政治理想在本质上是别无二致的,它只不过是后者在新生代电影中的一个变种和进化体而已。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借由瑰丽的景色唤起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而认同影片中所暗含的民族精神及民族价值观,这又何尝不是政治的呢?它当然也可以被归结在政治的范畴里,只不过这些内容的政治意味不像前者那么直接罢了。《你美丽了我的人生》电影的最后段落,男女主角抛下恩怨,重归于好,在优美的双人歌舞的映衬下,五彩的山川丘陵、美丽的雪山湖泊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既是对二人甜蜜爱情的画面呈现,又是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真挚颂歌。此情此景,自然会让观众为美丽的祖国而击节赞叹。政治的宣传功能也就如潺潺流水一样慢慢浸润了观众的心灵。
电影中所谓的政治话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观念的不断演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它的含义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在这个意义上,那些反映人民对生活美好追求的,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影片都应被我们视为推广先进政治文化的优秀作品。因此,影片中男女主角对于真挚爱情的坚守,男主角妹妹对于理想的坚持,这些情节的设置当为新时代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创作中弘扬先进政治理念的一个正确的方向。
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作为一个重要的片种,在中国电影长廊中自有其独特的地位。在今天,它更承担起了讲述少数民族故事,团结少数民族同胞的伟大使命。因此,在情节、叙事的设计上,如何借鉴以往作品的优秀传统,将歌舞场面和叙事铺陈有机融合,将政治话语或主流价值和情节推进有机融合,应该是我们在未来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创作上的重要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