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胆追凶》与英雄主义重塑

2019-11-15 16:52:08王彦又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451150
电影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保罗好莱坞

王彦又(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英雄母题本身就是西方文学与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美国电影而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当代观众的消费需求使得英雄主义叙事层出不穷,但在好莱坞进行反类型突破的过程中,英雄主义也一度遭到否定。而如《虎胆追凶》(2018)等电影的出现,则意味着英雄主义并未过时,它依然在当代电影中大放异彩,得到重塑与标扬。

一、英雄主义的流变

早在古希腊时代,英雄史观就占据了西方的主流意识,人们一直饱含激情地塑造、赞颂着一个个理想化的英雄角色,如公元8世纪左右出现的贝奥武夫,12世纪左右出现的亚瑟王和罗宾汉等。美国文学中如詹姆斯·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等也在塑造英雄人物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这些文学故事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如古希腊神话启发了《特洛伊》(2004)的拍摄,《皮袜子故事集》直接促成了《最后的莫西干人》(1992)等。好莱坞电影除了从文学中汲取营养,也开辟着自己的英雄主义道路,如早期的西部电影,就为观众贡献了诸多牛仔英雄形象。“牛仔形象成为美国人理想的英雄形象,是理想化的美国人与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正午》(1952)等电影中的主人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科幻电影的崛起,英雄主义主要由热衷于对外探索,维护星系和平与稳定的人物来承担,而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女性也可以扮演英雄角色。《星球大战》(1977)中的卢克·天行者和莱娅公主就是其中一例。这些人物都能为常人所不能为,能激起观众的无限遐想与崇敬。

但随着好莱坞意欲自我突破,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导致人们对世界产生了怀疑,包括不再相信“高大全”的人物能够拯救人们脱离苦海,一种“反英雄”和“非英雄”的艺术潮流兴起。如诞生于“反文化运动”中的《毕业生》(1966),《邦妮与克莱德》(1966),21世纪初期的《超级大坏蛋》(2010)和《海扁王》(2010)等。在这类电影中,与传统英雄背离的人物出现,他们或是滑稽可笑,压抑迷茫,或是无恶不作。在他们的身上,观众难以看到传统英雄所拥有的高贵品格,如完美的人性,对人类利益和尊严的坚决捍卫等,“反英雄”电影代表了好莱坞对“英雄梦”的一种否定。

但从超级英雄电影的风靡,《角斗士》(2000)、《血战钢锯岭》(2016)等战争、动作电影的层出不穷不难发现,英雄主义依然没有退出流行文化,人们依然需要英雄给自己提供精神力量,宣泄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虎胆追凶》亦是这种英雄主义复归的组成部分。

二、《虎胆追凶》中英雄主义特征的复现

在《虎胆追凶》中,大量观众所热衷的英雄主义特征得到了复现,观众又一次地从“英雄梦”中获取愉悦。

(一)法制约束的退场

首先,作为孤胆英雄的保罗是在法律的管制之外,与对头进行善恶较量的。他持枪大杀四方,伸张正义,凭借的是个人的血勇与经验,而非执法力量。但保罗原本只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外科医生,正是法制力量的薄弱,逼迫他成为“英雄”,成为芝加哥市民口中神奇的“死神”。原本遵纪守法,拥有和美家庭生活的保罗,因为歹徒对自己家的入室抢劫而陷入了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在承受了巨大的悲痛后,保罗还需要承受警方办案效率低下的折磨。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警方展开调查,给自己一个真相,也问负责此案的警长凯文·雷恩斯自己能做什么,而得到的回复却是“保持信心”。整个芝加哥枪击案频发,警力严重不足,身为医生,每天都接诊无数枪击伤患,早已惯见死亡的保罗终于心灰意冷,面对警察局墙壁上贴得密密麻麻的未破案件,他意识到再等待警方为自己讨回公道是不现实的。于是他在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之后开始了自己寻找、对抗仇人的过程,最终做到了警方无法做到的事:在报私仇之外,他还制止了劫车案,捣毁了犯罪分子的销赃窝点,让芝加哥的犯罪率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等。这种对执法力量的削弱,将国家暴力机构的无能化,在好莱坞电影中屡见不鲜,如同样由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虎胆龙威》(1988),监狱因为人满为患而让囚犯们自相残杀的《死亡飞车》(2008)等。只有在执法者的缺席下,主人公惩治“社会公敌”的行动才会更为名正言顺。

(二)善恶二元的对立

在传统英雄主义中,主人公是以暴制暴,通过暴力来获得话语权,实现自己最终目标的,这也就要求故事必然是善恶二元对立的,暴力的使用并非正邪双方的区分之处,叙事者已预设了失衡、无序社会中壁垒鲜明的正邪阵营。《虎胆追凶》亦是如此。尽管在电影中,私刑为保罗招致了巨大的争议,电视台等诸多媒体都开展了关于“死神”的大讨论,在市民们纷纷呼吁“死神”留下来,与我们同在,甚至还出现了“死神”的模仿者时,也一直有人坚定地认为“死神”是在用错误的方式来纠正错误,这只会导致社会陷入更大的混乱。但是电影对于保罗的定位却是清晰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善良人。

在电影一开始,警方用了六分钟送来受枪伤的警员,警员还是因为大出血而死去,保罗在宣布警员死亡后马不停蹄地去抢救开枪的歹徒,因为在保罗看来,治病救人就是自己的天职。在和妻子看自己女儿的足球比赛时,对旁边一位满嘴脏话的观众,保罗还出声制止。他的家庭也是美国少有的“无枪家庭”。如果不是意外的降临,保罗无疑将是一位守法公民。而枪支在手后,保罗先后惩治了抢车的劫匪,逼迫未成年人贩毒不然就开枪打伤他们的“冰激凌男”等人,并用手术刀、千斤顶等折磨了害了自己妻女的人,他的每一次开枪都大快人心,重新迫使持枪者正视社会契约,满足着银幕内外人们对于英雄、“救世主”的诉求和想象。同时,保罗的弟弟弗兰克,贤惠的妻子露西和开朗乐观的女儿乔丹,包括一直兢兢业业破案的凯文和莉奥诺警官,也都是善良的化身。而反之,乔、“鱼”、诺克斯等人则是典型的恶人。他们从乔丹等人话中认定保罗的家将在他生日那天因全家外出就餐而空虚,不料当晚保罗却出诊而母女俩在家做蛋糕,于是他们决定蒙面抢劫,在逼迫露西打开保险箱后又意欲强奸乔丹,还想杀人灭口,导致了一死一伤的结局。他们是芝加哥乃至整个美国社会人心惶惶的根源,是癌细胞式的存在。因此,主人公对他们的杀戮才能得到拥护。

(三)英雄的自我超越

英雄往往是自我超越,困境中的突围者。在原始的,荒蛮的疆野中驰骋的牛仔或赏金猎人,如《被解放的姜戈》(2012)中的姜戈,在枪林弹雨中前行的战士,如《珍珠港》(2001)中的雷夫和丹尼等,就是美式英雄主义的典型样本,逆境给予了英雄成长的机会。在《虎胆追凶》中,保罗虽然已经不复年轻矫健,但依然不失为一个实现了自我超越的英雄。从能力的角度来说,原本保罗只有医学知识,从未拿过枪,但是在决定拿起武器后,保罗开始了一丝不苟的钻研,他学习了关于弹道痕迹的知识,用拿惯了手术刀的手老骥伏枥地对着路牌练习枪械射击,忍受着左手因为不熟悉枪而导致的擦伤,他不了解如何换弹匣装子弹就上视频网站搜索相关内容,学会用镜子、监控探头来查看敌人的动向,还学会了用兜帽衫来对自己进行伪装。而在能力之外,保罗的心性也被挫折和危险锻炼得更为坚强。他所采取的私刑复仇固然不可取,但他身上体现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却是可贵的。

三、《虎胆追凶》的英雄主义新变

如前所述,英雄主义依然拥有肥沃的土壤。但是及至当下,美国人已经能够对其进行较为理性的看待,只要将《虎胆追凶》与20余年前的好莱坞英雄主义代表作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二者的区别。

《真实的谎言》(1994)、《空军一号》(1997)等被认为是典型的好莱坞英雄主义影片。然而在这两部电影中,主人公面对的无不是“外敌”。《真实的谎言》中的哈利·塔斯克尔的敌人是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恐怖分子,《空军一号》中美国总统,英雄人物詹姆斯·马歇尔所面对的是效忠于“哈萨克王国”独裁分子雷迪克将军的恐怖分子。在电影中,主人公的无所畏惧和救世主姿态带有蔑视、敌视他国的意味,这类电影的盛行也为好莱坞招致了其英雄生产线实际上是美国外交行为缩影的诟病。然而在《虎胆追凶》中,保罗·柯西则应对的是两方面的敌人,一是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持枪凶徒,二则是作为执法者的警察,主人公的对面转向国内。换言之,英雄的树立不再必须依托于一个虚拟时空和虚构敌人,电影触及的是实实在在的美国国内问题。在保罗的身上,观众依然能看到与哈利、詹姆斯类似的英雄行径,但对于观众,保罗的形象又有着新的,关于公民身份问题的启发。《虎胆追凶》的问世代表了美国人对于流行文化新的主张,即一方面,早年孕育了英雄主义的理想,如对个人自由、尊严等的追求依然是必须存在的;另一方面,美国又开启了在追求个人自由、尊严以及独立自主情况下,对个人和社会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的思考。

除此之外,在《虎胆追凶》中,法制的框架依然被强调。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一度为了娱乐性而并不注重这一点,如在《空中监狱》(1997)中男主蒙冤入狱,罪大恶极的、杀了30余人的囚犯却偏偏越狱成功,在赌场快乐地赢钱等,“运气”压倒了“正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个人英雄主义一旦被过分宣扬,那么社会将潜藏着危机,对于电影人来说,让角色成为社会权利的合格表达者,让电影积极引导人们的思考与行为,这是他们的责任之一。因此,尽管在《虎胆追凶》中,法律并不是理想的庇护者和正义的执行者,但它依然是应该被敬畏的对象。保罗私刑复仇无疑触犯了法律,但是他始终是一个重视法律的人。在购枪之前,他就了解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用登记自己名字的枪来杀人,而是捡了一把从垂死的歹徒身上掉下来的枪。在最终的复仇时,也是仇家自己找上门来,保罗得以以正当防卫之名在自己的家中将歹徒击毙,并且在最后这次合法的、光明正大的开枪中,保罗才使用了刚刚购买、登记了自己名字的步枪,为自己身上的枪伤找到了近乎无懈可击的解释。最终凯文警长尽管明知保罗就是市民们口耳相传的“死神”,但还是选择了不揭破,而是说了一句:“医生,继续救人吧。”警方成为英雄的配合者。保罗从未彻底疏离、背弃法律,也终于使法律条文能够服务于自己,让自己回归正常生活。与之类似的还有如在《守法公民》(2009)中,完成了复仇的克莱德最终必须付出死亡的代价。

纵观西方文学以及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人们既有对英雄充满激情崇拜之时,也有着对英雄冷漠、淡然的时候。随着官方秩序、社会规约的变化,英雄的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人们遭遇精神和信仰危机,好莱坞经历了“反英雄”潮流,“英雄”的神圣性被剥离,崇高性被解构的当下,《虎胆追凶》等电影又代表了英雄主义的复归,但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又是重塑后的。可以说,《虎胆追凶》做出了美国电影在英雄主义流觞下,对于人们提倡与警惕,需要与反对矛盾情绪的折中与调和。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保罗好莱坞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英语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26
12月好莱坞精选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9:02
11月好莱坞精选
电影(2018年11期)2018-11-24 09:30:44
好莱坞精选
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50
好莱坞精选
电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6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NBA特刊(2018年7期)2018-06-08 05:48:24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20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