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
这是一次规模宏大、历史空前的评选和展览,从180 年前的原点出发,向摄影致敬!
摄影的诞生和其他科学样式的诞生一样,绝非是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各种技术知识或信息积累最终被融合的结果,从而满足了视觉文化到了一个特定时期急需突破的需求。
严格意义上最早关于摄影的实验,可以追溯到19 世纪20 年代。法国科学家约瑟夫·尼瑟福·尼埃普斯的“日光摄影法”实验。后来,达盖尔带着他的银版法摄影术登场。还有英国人塔尔博特发明的负像摄影术,以及同时代更多科学家为之努力的共同结果,终于让摄影成为人类历史上排名前十位的重大事件之一。后来,法国诗人兼批评家保尔·瓦雷利在法兰西学院作“摄影百年纪念”演说时,充满激情地吟诵道:“后来,达盖尔来了,摄影的幻象与他一起诞生了,并且飞速发展遍及整个世界。视觉知识的一切标准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摄影的诞生在这些历史的描述中,似乎一下子跳过了它的婴儿期甚至青春期,如同魔法般降临人世。的确,它给世界带来的震撼,完全出乎这些发明者的预料。
于是,我们看到了80 位特殊贡献摄影师联袂登场,奠定了世界摄影不可动摇的生命基石;我们看到了杰出贡献摄影师向我们走来,为摄影世界的多元空间构筑新的辉煌;还有当代优秀摄影家180 幅代表作的精彩亮相,预示着摄影世界前途无量的未来……
当我们今天从180 年前的原点出发,从浩渺的天幕闪动的几点星光,到如同银河般璀璨的天际,让人感到最为激动人心的,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因为人文精神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它诱导人以真善美为旨趣,凭借摄影科技的飞速进步,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摄影,一旦让神话变成现实的时候,或者说,当世界有了一个视觉延伸的支撑点之后,世界的兴奋之情是溢于言表的。180 年以后,当人们唾手可得生活中的任何一张照片,将摄影视为司空见惯的现实时,是否会想到在摄影的初创期,那些为摄影的进步呕心沥血的摄影家们是如何的不易。那些特殊贡献摄影师所开拓的视野,那些杰出贡献摄影师所历经的磨难,才得以让神话变成了现实;而当代优秀的摄影家们,又重新将现实转换成神话,这才是摄影意想不到魅力所在。
早在21 世纪初,国外就有媒体评选出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的重要发明,其中摄影排名靠前,并且被认为是人类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天,当摄影术诞生180 年之际,回首摄影短暂却又无比生动的发展历程,谁都会感慨万千。因为摄影术的诞生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完全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我们今天在这里向摄影致敬,正因为摄影作为一种“仪式”,已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并且以其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不可替代的纪实和艺术创造功能,足以和数千年历史的绘画、雕塑傲然并存于世。尤其是摄影狂飙突进的姿态,更是让无数喜爱摄影的人欣喜若狂。
摄影改变我们的第一种方式,就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坚守摄影对于客观现实记录的底线。也就是说,在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范畴,目击和尽可能的客观呈现,是摄影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媒介的关键点所在。正是因为有了摄影,这个世界才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可以通过视觉“触摸”的真实存在。摄影的第二种存在方式,就是其主观的艺术创造空间,从而可以和绘画以及其他的艺术样式同场竞技。这时候摄影的存在,更为强调其个体的创造力和情绪化的营造,从而在心灵的层面达到融合的可能。摄影的艺术创造也许是独一无二的,也许是无可替代的——客观的真实被心灵的真实所替代,往往更接近于个体的客观存在!当代摄影家从艺术创造的角度,将摄影推向了观念艺术的层面,从而希望借助内心的力量,产生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摄影的第三种存在方式,是当下最为普遍的现象,也就是摄影的普及化和传播性,让所有人都可以玩一把——每一个人都可以将照相机作为一种瞬间即可灵活操控的工具,随心所欲地留下世界“美”的痕迹。更重要的是,摄影在大众层面上的传播,更是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在向摄影致敬的当下,利用摄影传播的力量,让摄影世界更为自信地走向未来。因为摄影的可复制性是可传播性的前提。没有传播,摄影不可能成为一种公共记忆的载体,记录的意义也就大大折扣。而没有传播,也就不可能出现著名的摄影作品和著名的摄影家——致敬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所以,这是一次摄影历史和当下的聚会,是摄影的“众神狂欢”留下的无数遐想。我们的努力,足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摄影,热爱摄影,投入摄影。180 年的历史固然短暂,但是摄影家凭其融会贯通的力量,几乎完成了比如绘画需要数千年才能成型的流派演变。摄影自身的成型过程,顽强地证明了摄影不可替代的魅力。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无疑可以让每一个摄影人以更为清醒的头脑,以智者的思考方式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更高的高度。理解摄影史,是对摄影的尊重,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摄影人自身人格的尊重。而对当下摄影的了解,对当代摄影的走向留下清晰的脉络,更有助于我们从高原走向高峰!
威廉姆·J·米切尔在他1992 年的《变换的眼睛:过去摄影时代的真实》书中说道:“从摄影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后的1989 年的这一瞬间起,摄影死了——或者更确切地说,它彻底地和永久地脱离了原来的位置——如同150 年前的绘画。”他以忧心忡忡的目光对现代摄影的发展投以关注,也促使我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些问题:现代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图像吗?用什么来衡量现代摄影的大师级作品?在失去权威的年代,摄影的走向还会令人乐观吗?
这一次的评选和展览,也许就是一次最为恰如其分的回答——美国诗人狄金森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造一个草原需要一株苜蓿加一个蜜蜂/一株苜蓿,一只蜂/再加一个梦/要是蜜蜂少/光靠梦也成。”狄金森所生活的时代和摄影编年史上需要梦想的年代是十分相似的,造就一个草原“光靠梦也成”的浪漫,为摄影大师的形成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基础──一个大师级的摄影家以其梦幻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奇迹之后,就为摄影的编年史留下了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人们可以循着这些里程碑所指引的方向,充满乐观和自信,走得很是放心。我们现在还有能力在现代摄影的坐标上找到大师级的摄影家,或许这以后,难度会越来越高。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让快门的响声冲击这个有点冷漠、有点激情、有点无奈、有点自信的时代。没有权威的年代也许是令人悲伤的,就像一艘失去航标的船,让命运注定处于希望和漂泊的动荡之间,不撞上暗礁,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然而没有权威的年代更多的是充满刺激,说不准这艘船会在一个曙光熹微的黎明靠岸,一个哥伦布式的新大陆令人感到目眩。但是有一点必须牢牢记住的是,一旦你扬帆远航,就必须摆脱所有的功利和侥幸的欲望,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劈波斩浪。你也许不会成为大师──因为你已经生活在一个可能不会产生许多大师的年代。但你又可能会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成功是经历了一次与照相机相依为命的生存体验。我们的世界已经有太多太多的图像,我们的时代已经不需要太多太多的平庸和无聊,所有的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只有完整的生命体验是最最重要的,而你按下快门之后的图像,不管是真真切切的纪实,还是完完美美的时尚,只是在摄影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的一株“苜蓿”,多一株少一株已经无关痛痒,仅仅是在一株“苜蓿”和一片草原之间添上一丝色彩而已。然而你在培育这株“苜蓿”的过程中所酿造的“梦”,却是属于你自己的,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这就够了!
从原点出发,向摄影致敬——不管180 年以后的摄影是什么样子,一切的辉煌也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