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丽 (六盘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英美华裔小说创作历史距今已有100多年,大都以英美国家为背景描写华裔的故事。英美华裔小说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小说原著被选入英美国家高校文学教材。由于英美华裔小说家的双重族裔性身份,使得其小说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大量优秀作品的涌现,英美华裔小说逐渐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并获得多个英美文学界大奖。英美华裔小说由于自身独特的美学特点,以及其兼具故事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其中不少小说原著被改编成电影,以另一种媒介形式进一步得到传播并受到广泛好评,从而又促进小说原著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扩大了英美华裔小说的影响力。
英国华裔小说家整体数量不多,国内学界对英国华裔小说的关注更少,相关研究资料缺乏。20世纪以来,英国华裔小说家主要有韩素音、毛翔青、张戎、虹影、欧大旭、郭小橹、欣然、白晓红和刘宏等。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比较多的主要有韩素音、欧大旭、毛翔青和郭小橹及其小说和影视作品。其中被改编成电影的英国华裔小说较少,到目前为止能统计到的只有三部,主要包括韩素音的《瑰宝》、毛翔青的《酸甜》和郭小橹的《她眼中的UFO》。
电影《生死恋》改编自韩素音的自传体成名小说《瑰宝》,由作者本人担任编剧、Henry King执导,20世纪美国福克斯公司将其搬上银幕,并于1956年获第28届奥斯卡“最佳歌曲、最佳配乐和最佳服装设计”三项奥斯卡大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摄影”等多个提名,韩素音也因此闻名国际文坛。影片《生死恋》的背景主要是1949年的香港,讲述在朝鲜战争期间,一位被派到香港工作的美国记者,跟一名医生相爱,但记者已有家室,两人最终也未能在一起,最后记者死在战场上。
电影《酸甜》改编自毛翔青的同名小说《酸甜》,由导演迈克·内威尔执导、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编剧、张艾嘉主演。影片着重讲述华人移居海外的各种辛酸故事。该影片获得198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提名金奖”。
《三头鸟村记事录》改编自郭小橹的《她眼中的UFO》,由作者担任导演和编剧,史可主演,于2012年4月在德国上映。史可获2012年罗马尼亚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大奖。小说用特别直白的采访体写成,主要关于37个警察的调查报告,而电影则添加了一些小说原著中没有的情节。影片着重讲述一位不修边幅的农村妇女,由于目睹了一次“UFO事件”后其命运发生离奇变化的故事。
美国华裔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品则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主要有雷霆超的《吃碗茶》、黎锦扬的《花鼓歌》、汤亭亭的《女勇士》和《中国佬》、谭恩美的《喜福会》、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哈金的《等待》、李翊云的《千年敬祈》等。其中一些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进入国内外大众媒体,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不少影片获得较高票房纪录并赢得电影界各大奖项。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拍成电影的美国华裔小说主要有雷霆超的《吃碗茶》、谭恩美的《喜福会》、李翊云的《千年敬祈》、邝丽莎的《雪花和秘密的扇子》等。这些影片的上映无疑进一步扩大了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同时也引起文学研究及大众传媒等领域专家学者对影视作品的评论与研究。
黎锦扬的小说《花鼓歌》一出版持续数十年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由亨利·科斯特执导,关南施、詹姆斯·繁田等主演,于1961年11月在美国上映,成为当年全美国最卖座的10大影片之一,1962年获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彩色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编曲”等多项提名。电影以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为背景,讲述中国人在美国的家庭生活故事。由于中美文化差异,移民美国的华人老一辈同新一代子女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与代沟。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鲜活,打破了西方人眼中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影片《吃碗茶》来自雷霆超的同名小说,于1989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搬上银幕,主要讲述20世纪40年代美国唐人街华人单身汉生活。影片在揭示主人公王宾来思想变化方面同小说有所不同。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一出版接连有九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先后荣获“全美图书奖”和“1991年最佳小说奖”等多个文学奖项,并被华裔导演王颖改编成电影,于1993年上映,创下极高的票房纪录。1995年,获得“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奖”。影片通过影像主要刻画八位女性即四位母亲和四位女儿之间关系的故事,勾勒出一幅幅从旧女性到美国新女性蜕变的生动画面。但同小说比较而言,电影中母亲的话语有所减略,华裔女儿们在美国的生活艰难方面亦有所淡化,小说中的精髓部分未能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
李翊云的《千年敬祈》由王颖执导,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俞飞鸿和亨利·欧主演,并于2008年9月在美国上映,获第55届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和“最佳男主角银贝壳奖”奖项。影片主要讲述父亲史先生从中国北京来到美国看望刚离婚的女儿宜兰的故事,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与内心的孤独。
电影《雪花秘扇》改编自邝丽莎的《雪花和秘密的扇子》,由王颖执导。讲述两个女人之间即老同的珍贵友谊的情感故事。同时,影片向观众展现了1900年左右中国封建时期湖南裹脚、女书、哭嫁等民间传统文化习俗。为了拍好电影,导演还专门找到相关专家了解女书和裹脚等方面的知识。
从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已经成为影视领域不可忽视的现象,这些电影作品的上映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兴趣,激发出他们观影和读原著的热情,从而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和提升传播效果。
通过对20世纪以来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梳理,笔者认为英美华裔小说在改编的电影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让广大观众通过影片直观的形式再次感受到英美华裔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是电影基本忠实于小说进行改编,将华裔小说书写中国人或华裔的故事及一些民间传统习俗呈现在观众面前;二是在忠实于小说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造,符合文学作品特点,提高影片的观赏性,拓展电影与小说的发展空间;三是电影大都成功塑造小说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加深观众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四是拍摄画面、音质等给观众带来很好的观赏效果。
1.电影进一步扩大英美华裔小说的影响力
在当前网络及大众传媒发达的今天,传播媒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影是小说原著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对英美华裔小说的改编使得英美华裔小说得以走向全世界,如王颖导演的《喜福会》《雪花秘扇》等对小说的改编,进一步提升了英美华裔小说的影响力,让更多观众由观赏电影到关注小说乃至细读小说,这也大大促进了英美华裔小说在全世界的传播。
2.展现民间传统习俗
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的电影不少涉及中国人对爱情的专一、友谊的忠诚等道德观念,这也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目的;同时,也吸引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观众能观赏电影或阅读小说。此外,影片中出现的中国元素如女书、哭嫁习俗、中国“福”字吉祥挂物等都引起广大受众对英美华裔小说及其改编电影的关注。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1]119由英美华裔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通过国内外媒体介绍与放映,不少影片获得较高票房纪录。除一般受众的观赏性目的,国外对其改编的电影方面的研究几乎呈空白状态,而国内有很多传媒领域及文学界专家学者研究小说改编的电影,相关学术成果也比较丰富。同时,学术研究又进一步促进小说及其改编电影的传播。以本文上述所列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的几部电影为代表,根据中国知网检索,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探讨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的电影相关期刊论文有130余篇,硕士论文9篇,集中在对电影《喜福会》和《雪花秘扇》的研究。从统计结果看,仅电影《喜福会》的相关期刊论文有99篇,硕士论文7篇;电影《雪花秘扇》相关期刊论文有24篇,硕士论文1篇。大多从身份认同、民俗、跨文化视角、东方文化等多重角度对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的影片进行解读。譬如从文化身份理论来探讨影片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问题,有鄢莉利用身份认同理论探讨电影《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女性认同的困境和重塑过程”[2]115;周谞从Stella Ting-Toomey的身份协商及Jackson的文化契约等理论角度,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着重探析电影《喜福会》中华裔女儿们的“身份协商和重建问题”[3]。此外,不少期刊论文侧重研究华裔人物形象,如周隽主要选取电影《喜福会》和《面子》为例探究“美国华裔电影中的女性言说”[4]。另外,还有大量期刊论文从女性主义或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和《雪花秘扇》,如季文娜[5]着重解读电影《雪花秘扇》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图”等。电影《雪花秘扇》中体现的中国民俗及传统文化也是众多专家学者着重研究的对象,如曾莹和杨向荣[6]则着重探讨电影《雪花秘扇》中“老同现象,并反思其社会意义”等。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的电影相关论文在学界的广泛阅读与流传进一步扩大英美华裔小说及其改编电影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由于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集图像和声音等为一体,给广大受众以直观真切之感,也承载着不同国家之间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任务。由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的电影,或多或少是对小说再次进行艺术创造,有些电影忠实于小说,有些电影更多是为了迎合西方主流社会,有些则出于商业目的来赢取高票房纪录。但改编的电影要得到国内外广大受众接受和观赏,其主题思想及中国元素的呈现也要兼顾中西方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审美诉求。另外,由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电影的唯美画面和电影广告的宣传以及电影国际奖项的获得等都对小说的传播产生影响。被改编的电影同小说原著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一起共同推进英美华裔小说在全世界的传播,并带动更多受众阅读小说原著和观赏电影,其影响力亦不断得到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