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明 孙文昀 夏 晶/.江苏省水利信息中心;.南京悦水文化传播中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号召。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号召,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再次发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近年来,水文化在中央高层和学界引起高度重视,水文化“热起来”,成为一种学科现象。加强水文化建设在我省得到认知和重视。目前,省水利厅探索出版江苏水文化丛书第一辑,为水文化科普宣传的一项有效实践。
江苏境内河网纵横、湖泊众多,既有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全国五大淡水湖占有其二(太湖、洪泽湖),又有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还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江苏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一直以来治水害、兴水利,其悠久的治水史孕育了丰富的水文化,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一是水文化在江苏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情条件决定了其自古为水乡泽国,素称“鱼米之乡”。广袤水域、宽阔滩涂、便利的水陆交通、富饶的粮食物产孕育出独特的水文化,直接影响着历代江苏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马家浜、良渚文化等无不与水利有关。吴越文化、金陵文化、楚化文化、淮扬文化等地域文化中,水文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是文化大省,人文荟萃,水利史料丰富。江苏自古以来名人辈出,总量大,佐证资料很多,各条都有、影响深远,这些在江苏活动的文化名人留下了大量的咏水诗词或治水典籍,为水利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也为水文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
三是经济发达,科普基础较好,便于开展水文化活动。江苏位于长三角区域,属于东南部经济强省、教育大省,文化科普起步早、条件好,全省文化展馆众多,科普排名始终在第一阵营,为水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
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的《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20)》中,将水文化建设内容单独设立章节;省政府发布的《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将加强水文化建设列入重点任务。此外出台了《江苏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为各市水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在设计、建设水利工程过程中,注重将历史底蕴、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与时代创新的文化元素融入,建设了三汊河口闸、泰州凤凰河等地标性水工程。
此外,2015年开始,联合省文物局在全国率先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调查完成6515处工程建筑类,1681个文献资料类、849个非遗类水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护情况。截至2018年底,全省4所场馆(淮安市清晏园、宿迁市水利遗址公园、江都枢纽工程、泰州引江河工程)被评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各省第一。
水文化活动的兴盛活跃,为水文化丛书的编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背景。
江苏水文化建设工作起点较早、成效好,为水文化丛书编撰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年始,为全面梳理江苏水历史文化成果,并为进一步宣传弘扬水文化提供有力载体,开展了《江苏水文化丛书》第一辑的编纂与出版工作。
选题策划初始即确定一套六本书的内容。其中已经出版的第一辑包括《江苏水利瑰宝》《江苏水利名贤》《江苏水利诗词》3册。
《江苏水利瑰宝》即江苏水利遗产。主要选取更能反映水利技术与成果的物质遗产,其对于水利行业即为具有重要价值的“瑰宝”。具体包括古运河遗产点、古清口遗产点、堤防、陂塘、古遗址、圩堰、古纤道、闸站、城市水利设施遗存、码头渡口、水神崇拜的物质遗存、碑刻、水文站、井泉、桥梁、治水器具、灌溉用具等。通过工程、文物“瑰宝”的介绍,向社会大众普及江苏水历史和水科技知识。该书在序言部分将简单介绍江苏治水方式和水利遗产的现状。分古运河、堤防、陂塘等大类,每个大类进行简单介绍后将有代表性的遗产点列出并画出分布图。
《江苏水利诗词》主要选取和江苏的水有关的历代著名诗词,并写作赏析。该书基本按照年代划分,赏析或结合江苏治水的技术背景,或描述江苏河湖山川之美景,通过优美的文字阅读,渗透传达江苏水科技文化,营造治水、爱水、节水的氛围。
《江苏水利名贤》全书主要按照年代分为4~5个篇章,如上古、秦汉等,简单介绍一个时期重要治水思想,及此时代背景下的各个治水名人。主要选取民国以前在江苏任职治理水患,或在江苏定居撰写治水专著的著名的水利专家。通过简单介绍其生平和治水主要事迹,将历史上一个个的江苏治水小故事描述出来,并反映其主要的治水思想。
一是加强前期策划。注重丛书的前期策划,在规划初期即把丛书一套六本的总体内容策划好,做到选题涵盖物质与非物质的水文化的各个方面又互不交叉重复,形成科学合理丛书体系。如《水与瑰宝》虽然以物质类水文化遗产为主,但在涉及到建筑的案例并不展开,在之后第二辑的《水与建筑》中更为系统全面阐述。每本书在撰写前确定对象条目,召开专家审查会邀请文旅文物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商定目录和撰写侧重。撰写样张,提前确定全书体例、撰写结构、语言风格,使之成为风格统一、内容有联系性的丛书。
二是注重图片整理。丛书为全彩的科普文化读本,有丰富图表。在搜集资料初期即注重图片的整理和版权的明晰。部分图片赴现场补充拍摄。《水利瑰宝》一书中使用了大量作者拍摄的一手文物图片,通过直观图片展示,重现水利建设现场。《水利诗词》图片选择上,主要结合作者阐释的意境,或采用诗中提到的地点,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使用瓜洲古渡摄影照片,苏轼的《九日黄楼作》使用重建的黄楼风景照片;或采用写意书画,如《枫桥夜泊》使用书画图片;杨万里的《圩丁词》未明确江南风光确切区域,即使用博物馆圩田劳作示意图。未找到原图的照片在昵图网等商业图片网站购买一次性版权使用。《水利名贤》图片整理上,主要需要注意甄别人物图像的准确性。网络上有很多对古代名人“张冠李戴”的图片错误,审稿时聘请文史专家对此进行了核查,避免出现专业错误。
三是加强专业核改。丛书在科普解读之余,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出版社三审三校基础上,多次聘请文史、文献学专家审稿修改。如《水利名贤》一书关于年代的准确表述,参考历史书籍出版要求,进行了核改统一。由于丛书为官方出版物,《水利瑰宝》采用官方认定的表述,如关于京杭大运河、邗沟的相关表述等。此外,全书文稿进行了通俗化修改,对部分原始史料进行了翻译,避免文言占比过多,影响可读性。
四是创新以研养书。丛书编撰与出版项目,涉及费用包括作者稿费与出版费用。作者稿费方面,积极申报课题,以研究供给材料整理,解决部分资金缺口。省水利厅水利文史专委会每年开展江苏水利文史课题评选,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软课题也将水文化内容纳入。在丛书第一辑编撰初期,工作组抢抓机遇,申报了2017年度水利科技项目,争取项目经费10万元,以相关研究反哺丛书两本书资料整理与现场调研,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探索编成科普文化图书。丛书策划对象为社会公众,从开本、体例、装帧、排版,到文风和内容深度,均以通俗性、可读性、市场化为目标,图文并茂,便于携带,不仅在水利行业获得了一致认可,推广中也在高校、小学间获得赞誉。
二是运用新媒体,打造融媒体图书。作为科普读物,在策划时力争做到“声”“字”“图”结合,《水利诗词》全文配音朗诵,并上传制作二维码,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边读边听。《水利瑰宝》制作了重要水文化遗产的手绘地图,便于进行查阅。《水利诗词》还对现在对应的地点进行了标注。
三是从水利行业出发,注重现代治水借鉴的关联。丛书作为省水利厅官方出版的水文化科普读物,在内容上强调水利文化的展示,形成有意义的关联,而非简单的条目罗列。《水利瑰宝》本身即是水文化遗产,关系非常紧密。《水利诗词》在内容选择上严格选择标准,或反映水乡劳作场景,或反映水旱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或反映标志性的水景风光,在解读时也必加入水利内容。《水利名贤》在介绍名人生平时,侧重其治水思想和水利典籍的解读。让丛书成为水文化,特别是水利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
一是形成水文化宣传载体,提升我省水利科普水平,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2015年项目启动时,我省水利科普基础仍较薄弱。通过丛书编撰,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江苏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治水思想、治水名人故事娓娓道来,配以丰富、准确的插图、照片,形成面向社会、轻松阅读、有品位的文化科普书,吸引社会大众翻阅。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江苏水利的科普教育。水文化丛书出版后,参加了2017年度“江苏书展”,举办了讲座;在水利系统开办了“水韵书香”读书会活动,相关单位征订丛书后进行了进校园或水文化讲座等,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是通过江苏水历史梳理研究,传承治水先进技术思想,提升江苏水利文化软实力。丛书编撰时,水文化遗产调查尚未完成。丛书资料首先从全省文物普查资料,结合多年来水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汇编整理。以提供基础性资料索引,为全省水历史文化发展、水科普传播提供支撑。2017年,丛书入选省级新闻出版项目,2018年获得“江苏好书奖”。
丛书出版后产生了很好反响,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装帧设计上仍不够市场化,设计感不够强;科普化程度仍不够高,目标用户不够精准。此外,未以此为载体,多开展丰富的水文化活动,活化利用度不够高。在下一步水文化科普读物出版中,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科普化程度。进一步强化设计,“跳出水利看水利”,在内容准确、丰富的基础上,以读者用户为导向, 提升文字水平,加强文字的可读性。
二是进一步开展部门联动,加强后续宣传活动。可进一步联合教育、文旅等相关部门,充分调动水利协会、水利史与水文化专委会等社会团体积极性,以丛书为载体,联合开展丰富的水文化与水情教育活动,放大丛书的社会效益。
三是进一步结合高校力量,开展研究与应用的转化。应以此为平台,进一步与高校合作,激发高校与研究所对水利史水文化的研究热情,为水文化研究深化提供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