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丽•塔拉格《梨子树》的生态思想

2019-11-15 09:06:44唐艺芸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古丽功利性塔拉

■唐艺芸/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表达对大自然的爱,并不是某个时期的文学所特有的思想,在波斯文学史上,从萨迪到塞佩赫里,生态诗人们的作品中从来不乏对大自然的歌颂。大量的著名诗人与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浪漫主义诗人,大自然一向都是灵感最好的来源。

《梨子树》创作于1998年,是古丽·塔拉格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走到了一个灵感枯竭的窘境时,想起了幼时成长的达马万德果园,希望在那个安静而美丽的地方,完成他最后一本书的写作。达马万德果园和它的中心——梨子树,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决定了故事人物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因此,我们将这部作品纳入生态批评范畴进行讨论,希望在讨论它的生态思想过程中,发现重新定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能性。

一、城市与农村的冲突——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在这部作品中,城市与农村的对比十分突出且意味深长。作者没有对城市进行任何叙述,城市的影子却无处不在。主人公在德黑兰生活了40年,但怀念农村,自白“那里的阳光、宁静、绿色的田野、蓝蓝的天空,能够让我的思绪自由飞翔。”

作者古丽·塔拉格采用展示回忆片段的方法,呈现主人公的青少年敏感、感性、情窦初开而又倔强、胸怀壮志的时期。主人公的爱并不只是限于达马万德果园或梨子树,因为他对“M”的爱紧紧地与这棵树牵连着。儿时的他写道,“我想先改变世界,写出我的书,成为人生的赢家,最后载誉而归,寻找M。”然而事实是,后来的他在这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中挣扎,不可能再去寻找M,一方面,他对M的爱,与达马万德果园紧紧缠绕;一方面,他的爱在城乡的矛盾中,在日复一日功利性的竞争中被悄然遗忘。德黑兰,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文明的价值和自然的价值被置于天平的两端。当园丁来传达梨子树的坏消息时,他漠不关心地说:“那些树好不好,草好不好,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是一个作家,是一个哲学家,我的注意力要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那些超越琐碎的事情上。”

小说无处不在叹息,人类文明对于乡村的冲击几乎是毁灭性的,M在多年后写给主人公的信中说“我梦中充满酸樱桃、苹果和梨花,还有金丝雀在枝头歌唱,有时还梦到金色的麦子,它们不知为何,竟飞越河流,进入了我的梦乡,然后我看见了一间充满了久违温暖的小屋,里面装满了你对我的遗忘。我属于葡萄的季节,现在就开始慢慢燃烧起来了,但我的火焰凉了”,是对这种现实的暗示。塔拉格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示他对城乡冲突、文明与自然冲突的思考与关注。

二、对大自然的功利性认识和自在性认识

《梨子树》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功利性认识和自在性认识。

在功利观里,大自然的价值由它所能带来的好处来衡量。主人公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当马士哈第·侯赛因说这棵梨树不能结果时,主人公站在功利角度说“那就把这没用的东西连根拔起扔掉”。之所以 “没用”,仅仅因为它不能结果,在这个视角下,树完全成为一种工具,如果不能产出果实,就是死的。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为什么大自然必须为人类带来价值呢?恐怕不能仅仅因为人类有改造大自然的力量,就认为自然理所应当地回馈人类。持有这样的观点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出发评判大自然,认为梨树必须结果。甚至,连“大自然必须美”,“必须给人类带来审美感受”的观点也变得站不住脚。

与此相对立的是自在性认识,马士哈第·侯赛因、厨师和“M”是这种认识的代表。马士哈德·侯赛因站在大学教授的对立面上,像同情一个孩子一样同情梨树,不断地努力,希望能为它找到办法,“我给他浇水,每天太阳一出来,我就给他浇水,给它施肥,而且用的是很好的大粪,我亲自给它修建枝条,我还和它谈心,我抚摸它,向它表示我的爱心,还说尽了好话,我甚至假装漠不关心,对着它毫无缘由地大笑。我大为恼火,指着它骂‘你这没用的木头’,我还用力踢了他几脚,但是没用。我能做的一切都做了。”厨师说:“树木和人一样有灵魂,有感情,有回应,我用我的尊严保证,这棵树明年一定还会结果,会结出更大更甜的梨子。”在小说中有关蜘蛛的情节出现了三次,M阻止主人公破坏蜘蛛网的时候,说:“你没看到,它正在编制一张美丽的大网吗?”“你看这蜘蛛,它才是艺术家,它才是诗人,你瞎了所以你看不见。” 蜘蛛在一般人的眼里,只是黑乎乎、脏兮兮的无用之物,那时候只有16岁的M,却表现了她看待自然时哲学性、诗意性、浪漫性的眼光。在此,作者表达了对她纯真的生态意识的赞扬。

自然有其自在的独立性,不以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为转移。因此梨子树可以美、可以丑,可以结果,也可以不结果,可以不因人类的愤怒而承担罪名。

三、梨子树对于人物的意义——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

《梨子树》强调了环境对人物所起的影响,故事中的梨子树对于人正如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的意义。它养育了人,见证了人的成长,它默默无闻,给人启迪。

作者古丽·塔拉格在作品中对于乡村自然景色的描写十分具有感染力,引发人无限联想:“一片诱人的宁静弥漫在果园里,树木醒着,我能听见它们静静的呼吸声。”正是这样美丽的乡村,青少年无忧无虑,四处奔跑;正是在这静谧的乡村,主人公与M一同作诗、摘果子、演戏剧;正是在这单纯的乡村,他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想象,种下了浪漫与希望的种子。他在不结果的梨子树上领悟到了,自己与梨子树有着密切的联结与相似,“一切事物都需要合适的时候,有时候能结果,有时候不能;有时候睡觉,有时候醒着;有活着的时候,时间到了就要死去。关于天时,大自然比我们更懂。”

在村民们最终决定了不砍树以后,他幡然领悟:“如果我不写又如何,如果我忘记了一切,让生活见鬼去又如何?谁在逼迫我?”他自己马上做出了回答“首先就是那个骄傲自私的自我,它时刻需要炫耀和展示。然后才是那些不愿意放过我的人,他们时刻在等着我的下一部作品。”此时的主人公,就像这棵不结果的梨树,为什么一定要结果呢?就因为人给它浇水,它就必须给人回赠果实吗?

作者到最后也没有提及梨子树为什么没有结果,只是回忆起了童年时梨子树上硕果累累,而M爬上了树摘果实的场景,“厨师说这棵树还会结果的,它现在不动声色,仿佛在观察周边的世界,它散发着梨树的香味,从中能闻到它丰富的阅历,和无数个散发芬芳的时刻,爱和折磨,还有M的网球鞋的味道。”

最后,主人公脱下双鞋,像儿时一样倚靠着梨子树,回忆着M的音容笑貌,“我望向高空中皎洁的月亮,以我有限的智力试图理解永恒和无限的宇宙空间,无限的存在,没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这棵果实丰盛的树的宁静也进入了我的心,我很好,我很快乐。我在哪儿?虚无之中。”由此,他进入到与梨子树合二为一的状态中,领悟到自己也是梨子树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己既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也不是与自然截然对立的存在。

四、结语

通过揭示城市与农村的冲突表现文明与自然的冲突,通过对大自然的功利性认识和自在性认识的对比,通过思考梨子树对于人物的意义从而思考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梨子树》表现出作者塔拉格的生态思想:希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尽可能地回归自然中解放束缚、寻求自由;应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将大自然置于与人平等、独立于人类的地位;同时,从梨子树与主人公的关系上感悟到,人与自然并不是二元对立、矛盾冲突的两物,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与交融的关系。正如我国思想家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任其自然。

猜你喜欢
古丽功利性塔拉
学校手拉手 共学小英雄——“努尔古丽中队”风采录
杏花辞(二首)
吐鲁番(2021年2期)2021-11-12 12:43:21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现代家长(2021年4期)2021-04-30 03:39:36
古丽,古丽
神剑(2021年6期)2021-02-03 10:27:28
不同提取方式下塔拉籽油提取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
林业科技(2020年3期)2021-01-21 08:28:44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中华家教(2016年5期)2016-05-14 16:33:59
意大利塔拉莫纳奇奥遗址
大众考古(2014年8期)2014-06-21 07: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