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故事走向东盟的影视传播路径

2019-11-15 09:03敬鹏林
电影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唐 婷 敬鹏林

(1.南宁师范大学 师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26; 2.广西教育学院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3)

东盟与中国山水相邻,文化根基相近,处于“一带一路”的关键地区,是国产影视作品走出去的首选之地。“东南亚电影发展并不平衡,但它却是当今世界电影发展最有朝气、最为灵动的区域之一。”[1]中国影视作品走进东盟,不仅能起到传播中华文化,检验国产影视产业发展水平的目的,还能加快国产影视走出去的步伐,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需要面向东盟唱出“中国好声音”,拍出“中国好故事”。总的来说,要让东盟观众观看中国故事,收听中国声音必须在故事内容、议题设置和视角选择等方面做好文章。

一、传播内容:传统故事与现代中国结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既是中国故事的素材宝库,也是实现广泛传播的重要因质。华夏祖先们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古书文字,以及那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英雄形象都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最富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动人篇章。向世界讲述传统中国不仅是让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的需要。然而,中华文明不仅是传统的还应该是现代的、当下的,让世界认识一个现实发展中的中国,擦亮他国观众被遮蔽的双眼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重要命题,“将深远的历史意蕴与丰厚的时代内涵汇聚在一起,才能展现‘中国故事’这部交响乐的全貌”。[2]

东盟多国处于大儒家文化圈,且华人众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相较于其他地方更加深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精神和忠孝文化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有较高的认同度。从早期深受欢迎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到近年来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武媚娘传奇》《甄嬛传》等在越、泰、柬、老等中南半岛国家热播,充分说明了传统中华文化在东南亚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传统功夫电影如《黄飞鸿》《叶问》,传统武侠剧《射雕英雄传》等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马来半岛国家也颇为流行。显然,东盟观众对中国古老文明和风俗风貌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这些中国古代的名人名事对他们来说不仅没有陌生感,相反能更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情感认同,这对中国传统故事走出国门创造了巨大的便利,因此,国产影视创作人员必须深挖传统文化精髓,结合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以一个个活生生的传统人物形象或历史事件为依托,将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传播出去,塑造出文化传承的大国形象。

然而如果仅仅一味停留于传统中国的表达,则容易遮蔽真实的当代中国。要让故事对观众生活产生直接影响,还须从当下出发,讲述观众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这样的故事才更会有真实感和力量感。因此,中国影视作品还须对东盟学会讲当代中国故事,回答时代命题。马云、屠呦呦等当代中国杰出人物的事迹,中国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当代科技创新故事等本身就极具传播力,“我们要向世界提供多彩生动、大有作为的中国人艺术形象,变‘复杂神秘’中国人为‘多彩生动’的中国人,多角度多视点挖掘历史现实的具体性,将刚性表现与柔性表现并举,人物人性魅力和性格描写有机结合,丰富中国故事的人物画廊,以更加全面、多元、有传播力的艺术形象,让能够代表中国现实变化和中国精神的符号化形象走向世界”。[3]

二、传播议题:中国精神与他国需求结合

把握好中国故事的议题设置既是提升传播力的重要手段,还关系到文化软实力建设。虽然中国与东盟文化相近,但在东盟传播中国故事也需要摒弃传统的单向思维,不能盲目地以我为中心自说自话,而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结合起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中国故事的叙事空间。只有学会用国际化的表达把中国精神与东盟需求结合起来,讲述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故事,才能更多体现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精神。只有在中国与东盟间的文化共性基础上,以共同价值来规避文化冲突,才能减少传播阻力。对于那些容易造成文化误解的故事资源则需要根据东盟各国观众的文化欣赏习惯、接受水平和审美趣味等进行适当的改造,这样才能讲好“他者”关心的中国故事,弥合文化鸿沟。

在故事的主题选择上应首先考虑的是故事的生动性与感染性。只有当一个故事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从内心去打动他,这个故事才会对他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也才会进一步升华为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将人文思考与价值取向熔铸在浑然一体的戏剧性、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呈现中,才能使观众在尽情享受移情快感的同时完成对意义的追寻、对文化的体认”。[2]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涉及讲什么还涉及怎么讲的问题,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中国故事在东盟才会有更大的传播空间。

要让东盟观众对中国故事产生亲近感的最好方式还可以是让中国故事直接与东盟产生联系,能引起东盟观众的遐想。直接走进东盟拍摄那些他们熟悉的街景、建筑、风景等既可以拉近与当地观众的情感距离,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还可以为影片增添异域风光和民族风情,扩大中国故事的叙事视阈。在这方面,电影《湄公河行动》可谓成功的代表,只是稍有遗憾的是,在《湄公河行动》中,叙事主体显然是以“我”为主,东盟形象却停留在了漂亮的东南亚自然风光和脏乱差的社会形象,因此,该片在东南亚并不受欢迎,若能从中国—东盟联合缉毒的立场来展开叙事,则更可能赢得东南亚市场。

三、传播视角:小人物与大故事结合

在传播视角上,“中国故事”虽然注重用“大视野”和“大历史”来展开故事的言说空间,但“大故事”只有“小人物”和“小事情”结合起来才更容易显得有温度,也才更有可能唤起观众的情感认同。用小故事来展现大主题,用小人物来书写大历史,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说服力,直接拉近与东盟观众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用饱含感情的细节和故事打动受众,用大众化、人性化的表达打破国家民族界限,自然而然推动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进入其他国家的主流文化视野”[4],可谓一举多得。

在面向东盟讲述中国故事时,我们应多讲述那些与东盟各国人民有关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宏大叙事为平民叙事,通过小人物视角来展现中国的变化和发展,这样才更有可能让东盟观众真心喜欢中国故事,爱上中国。我们可以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那些在中国生活、学习、工作的东盟友人的中国故事,通过记录他们寻梦中国的成功故事向东盟观众传递出当下中国发展的真实面貌与和平崛起、与邻为善的国家形象;我们也可以用故事片或连续剧的形式来讲述那些东盟观众相对熟悉的华人的故事,比如那些早期下南洋的华人企业家的奋斗史以及他们融于当地文化的过程,通过表现这些普通中国人的砥砺奋进和拼搏向上的精神,实现生活广度与历史深度的结合,传递出奋发有为、刚健不阿的中国精神;我们还可以讲述那些极具生活化和现代感的百姓琐事,只要这些故事能令人捧腹、感慨、同情,就容易让东盟观众找到相似情感的联结点和释放点,在情感净化之余加深对故事及故事背后文化价值的认同。

近年来,中国影视作品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来反映中国与东盟的联结作品不断增多,并且在口碑和票房成绩上赢得了双丰收。荣获“2012年最高票房亚洲电影大奖”的《人在囧途之泰囧》讲述的就是小人物的故事。商业精英徐朗看起来虽然是一个有知识有地位的大人物,但当他面对同行竞争,不得不使出拼命三郎的力气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妻女的认可的时候,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中年危机其实亦是众多普通社会中层的烦恼。做葱油饼的王宝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草根青年。他“傻人有傻福”,心态乐观,在与强者的对话中一次次率先实现了自我愿望,迎合了普通大众对草根逆袭的心理需求。加之该片在泰取景多场,无形中对泰国旅游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导演徐峥及其创作团队为此还受到了时任泰国总理英拉的接见,可以说,《泰囧》为中泰友谊架起了沟通的桥梁。2017上映的《功夫瑜伽》则将目光投向印度,通过Jack及其朋友的寻宝探险历程,“将功夫这一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符号与印度的瑜伽符号进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跨国叙事,在影片中既呈现了两国的社会现实又呈现了两国独特的文化表达”。[5]除此之外,《唐人街探案》《大闹天竺》《越囧》等作品也都在小人物故事中成功找到了中国与东盟联结的影像话语空间,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故事走向东盟提供了众多可参照的样本,值得后来者学习。

四、结 语

影视传播不仅是故事传播还是价值传播。中国影视作品需要对东盟这个近邻讲好中国故事,这不仅是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建设国家软实力的需要,也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需要。有学者认为:“衡量是否是电影强国有两大标志,一是国产电影要在本土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二是国产电影本身的出口能力、辐射力和国际能见度。”[6]的确,虽然国产电影近年来在本土市场看似已能与进口影片分庭抗礼,但中国影视作品无论是讲故事的能力,还是对外传播和辐射能力仍然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东盟作为中国的近邻,无论是地缘结构还是文化构成等方面都与中国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为国产影视走出去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国产影视要走向东盟就必须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东盟需求与中国精神中找到平衡点,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普通人的故事来展现中国与东盟的互动与变化,让观者在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中感受到家国情怀和中国文化精髓,这不仅有利于中国故事真正走进东盟,还能减少故事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值得电影从业者深入研究,认真对待。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