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林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任何重要的电影生产国的电影工业都具有复杂的历史。”[1]谈及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不可否认的是电影艺术在商业、政治、娱乐等元素的角力作用下呈现出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连的时代特征,进而衍生出左翼电影、“文革”电影、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文艺片等具有标志性的观念范式。新世纪以来,伴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的文化方针,新主流电影概念进入视野,在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的融合之下,类型界限日渐模糊,以主流意识引导、追求商业性与艺术化的创作思路迎合大众口味。伴随电影产业化的蓬勃发展,资本投入在市场操控下成为新主流发展的一次契机,意识形态的巧妙介入在电影机器的遮蔽下衍生出新主流大片。
新主流大片的“新”首先体现在创作者主动归依主流的姿态,其次熟以大片策略立足于电影的商业属性。自2002年《英雄》开启国产大片时代,高投入和大制作日益成为新主流影像的创作资本,逐渐以工业化的类型叙事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由此突破传统主旋律说教囹圄,以贴近受众、归依市场的新思路使观众对其产生价值认同。不言自明的是,实现价值认同须从价值理念入手,新时代语境下的电影理念遵照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社会主流价值理念、价值信仰的身份识别、价值趋同的行为互动共识性活动等,其中涉及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政治认同等。从新主流大片的具体表现来看,实现价值认同首先在影像叙事方式上展开策略,具体表现为缝合大众文化与官方意识形态的距离,在现实视野内映照普通群体的身份境遇,在现代媒介和艺术语言体系里渗透主流价值、实现受众的主动认同。
新主流大片首先建立在“中国梦”和“正能量”的认知共识上,其次以多样化的价值理念契合大众的文化想象,达成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相互渗透。譬如,以个人理想、伦理道德、人道主义等普世情结满足受众对社会现实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从而实现观众对影像文本的价值认同。
毋庸讳言,弘扬国家形象、宣扬主流意识形态是电影作为文化输出的功能之一,新主流大片通过把个人善恶体验与国家利益冲突相结合的方式隐藏意识形态,实现个体认同。《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等影片在揭开政治面纱之前以个体经验为线索引导,避免主旋律符号的直接介入,使观众在情感体验中“接受意识形态效果却感觉不到这个符码的作用,从而缝合了观众与影像世界的想象关系中的裂隙。同时,缝合系统也支配着意义的生产”。[3]
譬如,《战狼2》中冷锋为寻找女友(龙小云)前往非洲,在一枚银色花纹子弹线索引领下卷入一场国家间的政治叛乱,陷于孤身拯救华人同胞的困境中,而这枚子弹同样关乎女友下落线索。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寻找女友和拯救同胞的诉求相交融,个人理想与集体理想相叠印。无独有偶,《红海行动》中的战地记者夏楠在恐怖袭击中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在追查恐怖分子掌握的核原料“黄饼”下落时,助理阿布又惨遭杀害,交叉编织的家仇与国恨支撑她继续追查。《湄公河行动》中的方新武作为金三角地带缉毒卧底警察,相恋十年的女友因染毒而亡,警察使命与情感经历强化他的卧底任务,恰如他所言,“自从知道女友吸毒那天起,我就知道今后该干什么,没有什么比打击毒贩更让我兴奋”。因而,在个体诉求与集体利益相弥合的叙事线索里,人物的行为动机更有说服力;其次,个体与国家紧密联系的情境下,观众跟随人物实现理想的同时也就自然接受集体利益的主导询唤。
实现主流价值认同除却强化个人视角的情感体验外,新主流大片以大众热爱国家、关爱同胞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伦理道德的情感判断为基石,将主流诉求蕴含其中,从而自动实现民族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置换升级,由此在情感认同境遇中强化观众的主流立场认同。
毋庸讳言,经久不衰的好莱坞不乏艺术品格较高且兼具主流意识的作品。譬如《拯救大兵瑞恩》《战马》《现代启示录》等,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将原本生硬的政治任务与柔软的仁义大爱相糅合,以对应普通群体的情感诉求建构普世情结,从而生成感染力量,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同时结合影像魅力渗透意识形态。当今中国主流大片亦采取类似手法,《集结号》表现九连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信仰,这是军人的基本情怀,是民族主义的情感释放。与此同时,谷子地为九连恢复番号的执着恰是对战友们最基本的个体尊重,是重拾军人身份的颜面问题,是不负出生入死的战友情更是难平心中的委屈……这些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军人精神结合于一体,改变了传统主流影像中民族主义战胜人道主义的“真理”,而是在国家情怀和个体叙事上共同阐释。同理,《红海行动》从原计划拯救在非华侨到拯救所有在囚人质,既表达我国保护公民的民族决心也体现不分国界、不分性别的人道主义精神;《湄公河行动》聚焦于“湄公河惨案”,为“还十三位中国船员一个清白,给全国老百姓一个交代”。不但替十三条人命沉冤昭雪,更彰显我国对捍卫国土与国民的决心;《中国合伙人》中的创业青年面对ETS美国起诉予以强调:今天中国学生留学美国不是为了留下,而是更愿意回国。他们的言论立场基于国家荣誉感亦是为了赢回孟晓骏留美时被辱没的尊严。不可否认,这种不卑不亢的精神里有民族情怀的支撑,亦有个人尊严的强烈表达,这成为当今新主流大片实现价值认同的重要创作趋向。
在文化多元且不断碰撞的今天,身份认同关乎于自我认同,更是文化认同的核心阐述。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文化植入人的自我结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发现自身,并确认与世界的联系,建构个体生活意义的过程。观众能从新主流大片中寻得自我痕迹固然是源于该类型着眼于现实题材,以普通人物的日常符号建构身份认同,以此确认个体与影像内容的联系。
新主流大片将文本故事建构在社会生产互动实践背景下,以此作为追求主流价值认同的前提,这样被认同的倾向性和普遍性必然在共识性活动领域内日趋激烈。
聚焦真实事件或投射现实生活是当代主流电影强化民族历史代入感和个体生存代入感的有效手段。《红海行动》根据“也门撤侨”事件改编,讲述中国海军陆战队“蛟龙突击队”在国际武装行动中救援华侨及其他滞留人员的故事,既展示新闻事件的真实魅力又揭秘中国海军作战行动的过程与能力。《湄公河行动》则取材于2011年“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湄公河金三角流域海盗流窜、毒贩猖狂,一直是缅甸、泰国、中国的治理困扰问题,中方如何回应以及案件解决的结果都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观众带着既定的有限信息从影像里丰富了认知。《智取威虎山》根据杨子荣的真人事迹改编,并且作为家喻户晓的革命样板戏文本本身携带民族历史的深刻记忆,以历史认同感引发观众共鸣。另外,《中国合伙人》以中国新东方创始人为人物原型,展现一代青年群体的生存面貌以及励志奋斗的心路历程,大众被影片感动的同时也会对照历史现实进行个体考察。毕竟,实现梦想是人类作为表达主体亘古不变的话语诉求。当然,影像作品相对于基础事实而言虽不乏戏剧性的夸张演绎,但不可否认的是,《红海行动》所强调的“一个侨民都不能少”,《战狼2》“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式梦想所引发的群体回应,都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了大众的热议与认可,这也是基于“中国梦”和“一带一路”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因而,电影里无论是集体身份认同还是自我身份认同表达,首先都基于生活的内容,才可以与银幕前的观众产生联系,而这种联系在于个体价值被尊重、民族文化被接纳、国别自信被肯定。这种对存在价值的身份认定相对于传统正剧而言,在现实题材的叙事空间内更容易被受众接纳与肯定。
新主流大片在塑造人物上选择贴近生活原貌,注重体现人性复杂,突破片面化的单一分类方法。英雄人物摈弃“高大全”形象定律,身负情感困惑或性格弱点,以多面体勾勒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亲民和立体。在此基础上,观众易投射个人情感产生移情心理,在混淆银幕与现实的情境下寻找自我、确认自我。
首先,在复杂的环境和矛盾关系里增加感情线索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譬如,冷锋呈现痞子式的玩世不恭,方新武演绎深情版的粗犷不羁,成东青以“土鳖”形象走入校园……即便如此,他们携带个体情感诉求,或成为叙事动机,或生成性格变化。冷锋在被开除军籍的情况下孤身前往非洲寻找女友;夏楠难忘丈夫与孩子惨死,冒着必死之心与恐怖分子抗衡;成东青以憨傻方式追求女神,在得到与失去间感悟人生……无论是铁汉柔情还是青春迷恋,新主流大片以感性符号修饰人物,进而辅助叙事主线。其次,以展现人性弱点的方式让英雄落地,以日常化行为贴近观众。譬如,军人畏惧死亡、追爱限于贫穷、急迫的复仇心理等。《湄公河行动》中方新武女友被毒品所害,方新武在抓捕毒贩刑登后难以抑制报仇冲动,将其当场击毙;《红海行动》中随身携带糖果来缓解内心焦虑和疼痛感的海军石头,还有在执行任务时紧张发抖的狙击手观察员李懂;《中国合伙人》为维持尊严隐瞒自己屈辱经历的孟晓骏……凡此种种都可见人物身上的软肋,而这些弱点又是普罗大众所能理解的。因而,正是理性与感性的相互交织,人物才得以实现懦弱到勇敢、迷茫到坚定、失败至成功的转变,这恰是观众观影过程中不自觉形成移情心理后,以人物圆满实现个人圆满的心理成就感。由此可见,无论身处哪个年代,从事何种职业,新主流大片中人物呈现的集体与个人,理想与现实,变革与不变,隐忍与抗争,荣誉与不平,英雄与无闻都植根且深刻于每一个人的血肉之争。
新主流大片建构在工业类型体制之上,“它们表现出更加成熟的叙事和市场号召力,表现出更易让人接受的主流价值观,表现出对现实和历史新的关照角度和更通俗的表达方式”。[4]除此之外,尤其是军事题材系列大片呈现了国产电影在艺术制作层面的最高水准,在光影变幻和官方引导作用下实现电影机器的意识询唤。
毋庸讳言,通过《战狼2》近57亿的票房成绩足以窥见大众对主流影像的态度转变。当然,这并不能说明观众乐于接受宣教意识或主动认同主流价值,而是新主流大片开始在叙事层面上注重语言技法的使用,以此实现在叙述者和接受者之间建构文本理念认同。譬如,从电影节获奖层面即可窥见受众对新主流大片叙事母题的肯定。《红海行动》获得中国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湄公河行动》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智取威虎山》获第12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奖等。
如果说“不会讲故事”一直是中国电影弊病之一的话,那么新主流大片的影像阐述已基本满足明白晓畅的诉求,并且以商业助力“将戏剧冲突、情感共鸣、影像奇观等观众欲望置于前台,进而自然和柔性地激发他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缝合国家意志的传导与观众欲望”。[5]首先,当代主流影像已不拘泥于界限分明的类型片,借鉴商业片叙事手法,以糅合各类型元素呈现丰富多元的语言符号来满足各类群体的审美期待。譬如,《中国合伙人》在年代戏中加入青春偶像元素;《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在军事题材中融入警匪元素;《智取威虎山》在历史题材中融入帮派色彩……其次,新主流大片强化戏剧冲突,通过快速剪辑和视觉冲击弱化区隔,在镜像里创造真实,促使观众在想象界中强化文本认知但丧失思考能力。譬如,《湄公河行动》在影片开场三十分钟内出现四次大型搏斗场面,肉搏、枪战或追逐等快速剪辑加以翻车、爆炸、轰鸣的慢镜头演绎,在饱满的信息输出中制造视觉奇观;特频发射器、无人机、直升机等高新设备提供大众认识国情、建立强国自信的视角,由此奠定大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现实基础。最后,在商业大片视阈下,资本投入为大众欲望提供满足的基本镜像,其表层含义首先指涉明星阵容,“明星形成了观众涌来从影片中得到含义与快感的美学互文本”。[6]当明星个人形象在电影市场和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已形成相对固定的价值符号,择选观众易接受并利于营销的明星可削弱主题的沉重性,以此在大众对明星审美欲望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寻找平衡点。譬如,张涵予、张丰毅、吴京等正能量形象易被观众认可,他们的个人形象在无形中作为传达意义的本身,是转换观众个体情绪至文本情感的有效手段。由此,商业与意识以叙事为路径内化进入影片,观众在无意识形态状态下接受符码作用。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电影生产的实质是意识形态的生产”。[7]这不光体现在影像的故事主题和价值理念,权力介入可谓在电影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予以体现,并且作用于受众的审美期待。因而官方主流的引导在与新主流大片价值内涵互文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力量与大众舆论共同建构了认同主流价值的有利场域。
电影通过符合观众的语言系统和社会法规进行视听结合,而权力话语和大众舆论亦通过各自方式进行言说,以各种方式进行直接引导或间接影响。首先从近两年的电影节奖项获得者均可见得,其中不乏意识形态的权力把控。其次,官媒的肯定是推动新主流大片的强有力举措,强调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以扩大其知名度的方式强化主流引导。譬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两次对《战狼2》进行评说,肯定其高度弘扬爱国情怀、体现祖国强大和民族自信的电影观念,表扬它以近57亿的成绩成就了中国电影票房奇观。除此之外,《焦点访谈》也对其进行专题报道,不消说的是各类官方媒体与大众媒体跟随主媒展开宣传与讨论,该境遇不单使其成为新主流视野内的现象级电影,亦实现惊人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双轮驱动。另外,“现代网络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解构了意识形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8]在削弱主流宣教痕迹的基础上渗透受众日常。主流价值借助传播功能诸如议程设置等方式融入受众的信息环境里,以“你的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中国式梦想”“给十三亿中国人民一个交代”等语言信息进行快速传播,结合受众“从众心理”,在国别意识和国民身份的通识性上建立价值认同,从这些代表性影片的票房成绩即可窥见权力发声与大众话语建构的意义。
不可否认,新主流大片在类型演绎上颇具好莱坞大片的规模与样式,开创了国产电影新纪元。以缝合主流意识与大众之间距离、现实映照普通群体身份境遇、权力引导和媒介引领下渗透意识形态等思路弥补我国新主流大片价值认同策略的缺失。但行文至此,不免思索新主流大片在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为何在国外市场遇冷,甚至在中国港台地区遭遇上映失败或票房惨淡之境况。值得注意的是,其旗帜鲜明的思想观念单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强调的身份认同局限于中国公民的情感认同,其询唤策略仍有赖于官方辅助。凡此种种,皆以满足大陆受众期待视野为基准,与此同时也设置了向海外市场拓展的壁垒。所谓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这句经典阐释放置现代新主流大片视阈下,可以理解为在反映民族精神、民族情怀的追求上面以契合作为人类而言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为出发点,以此达到全球化的市场认同。由此可见,新主流大片在观念内核上对人类共同实践的情感体察有所不足,在全人类价值认同策略上仍有值得推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