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儿养老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

2019-11-15 08:32黄小芝四川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娘家养老家庭

■黄小芝/四川大学

一、问题提出

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一时期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并且,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的是,中国进入了“未富先老”的社会局面,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其中,尤以农村老人的问题尤为突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较差,此外,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亲属支持,并没有自身经济收入,因此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之城市更为严重。

由于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突出,加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里儿女资源特别是儿子稀缺,很多农村老人们只有女儿或只有一个女儿,而现代化进程加快,使我国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现实的养老重压和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问题转向了在传统社会养老中的非制度性主体——女儿。

二、研究回顾

女儿养老是家庭养老的一部分,女性作为女儿身份走入家庭养老中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女性的家庭养老地位的提升。而女性作为女儿身份进入家庭养老中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被忽略的身份

女儿一生有两个时期,一是从父时期,二是从夫时期。因为“女儿是替别家养的”,是“泼出去的水”,所以女儿在出嫁前身份总是处于暂时性质。此外有学者指出,女儿在父系家族中没有任何必然的权利,婚前她们是父系家族的“依赖人口”或“家之附从成员”,暂时被娘家养着,婚后成为其丈夫家族的正式成员。

(二)第二阶段:女儿身份的初现

随着农村社会结构性变动,传统观念逐渐受到挑战,许多人开始发现并重视起了女性作为女儿身份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在农村亲属关系日益功利化的取向中,娘家与女儿的联系趋于紧密,姻亲关系得到空前发展,许多人将姻亲看得比宗亲还要重要。女儿在出嫁后仍然与娘家保持亲密的关系,逢年过节会回娘家探望,并且会给父母买东西,这被认为是女儿对于儿子养老的补充。在这一阶段,女儿身份主要是作为对家庭养老的补充性工具意义被逐渐关注。

(三)第三阶段:走入家庭养老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家庭从扩大家庭逐渐转向主干家庭,最后到核心家庭,这是家庭模式的变迁,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家庭关系逐渐趋于核心,因此,老年人的家庭养老资源也在逐渐减少。女儿的“娘家情结”或者叫“顾娘家”是被提及较多的现象,费孝通认为“娘家情结”是从父居社会中,女人在成年时加入到一个陌生的社会团体(指夫家)后的心理反应。金一虹进一步解释,这是女儿出于感情原因,以及对父系单承赡养体制的一点补偿。

综上所述,学界已经开始关注农村家庭养老的性别差异地变化,女性的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的提高,使得女儿养老成为家庭养老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学界对于女儿养老问题的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女儿养老任重而道远。性别视角是家庭养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和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农村家庭养老问题面临巨大挑战,女性在养老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女儿养老研究将成为家庭养老研究中一个重要方向。

三、农村女儿养老现状

女儿养老逐渐在农村形成一种风气和习俗,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儿子养老模式,老人们是如何看待这样一种新兴养老方式,当今农村女儿是以何种方式参与娘家父母的养老的?学术界普遍认为,女儿主要是以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支持这三方面参与养老。

关于女儿养老的类型,学界对此也有过相关论述。在传统社会中,女儿养老是无名无实型,在过渡时期,女儿养老是名实分离型;在现代或未来,女儿养老是名实融合型。这一分类方法侧重点是关注女儿养老的社会认同及具体实践行为。根据不同的关注重点有不同的分类,依据女儿养老的践行方式分类,农村女儿养老可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一)探亲型

在大多数农村家庭中,外嫁的女儿都离娘家较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女儿在出嫁后并不能够时常回娘家,这一方面是由于两家的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农村里交通不便,回一次娘家出一次远门;另一方面是因为婆家并不希望儿媳妇与娘家保持太过亲密的关系,如果走动太多会引来婆家的不满甚至猜忌。在外嫁女儿与娘家相距过远时,女儿通常赡养父母的方式表现为一种“探亲”的方式,过年过节,或者父母过生日,女儿会回娘家看望父母,这时候女儿的身份其实是客人,随行带着一些物品,或者直接给一点现金,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孝心。此时,如果父母与儿子同住,那么儿子对于姐妹的这种方式是很乐意的,他们认为这是女儿在出嫁后对父母应尽的一种责任,同时这种行为也相对减轻了他们照顾的负担,但是这种探亲型的方式并不被认为一种“赡养方式”,许多人认为这并没有体现出赡养的功能,只是走亲访友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女儿探望的频率、探亲时购买物品的价值也会影响人们对这一行为的界定,探望频率高、购买物品价值高,更容易被认定为“赡养方式”,反之则更容易被认为是“走亲戚”而不是赡养。

(二)随住型

当今农村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老人随着女儿居住,女儿实际上承担起了父母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精神支持等主要的养老责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出现了“纯女户”,因此这样的情况下老人们自然与女儿同住,由女儿承担父母的赡养责任;二是由于父母与儿子关系紧张,或者儿子家庭里由“儿媳妇”当家,他们不肯供养父母或者照顾不周,为了减少家庭矛盾,女儿不得不成为赡养的主体,父母同女儿一起同住;三是由于特殊情况,儿子因为患病或伤残等原因丧失赡养能力,女儿只好承担主要的赡养责任;四是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到城市,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这时候对于老人的日常照料就落到女儿身上来了,儿子负责经济支持,女儿负责日常照料,形成一种“儿子出钱,女儿出力”的赡养模式。

(三)经济支持为主

随着女性开始受教育,不少农村女性能够走出农村,通过自己的文化资本在城市中寻得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还有一些农村女性随着进程务工的潮流进入城市中,做生意或者打工,她们较之以前的农村女性有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在婆家的家庭地位也就提升了,但由于此时她们远离农村,对于远在家乡的父母,她们只能以经济支持为主的方式完成赡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时,需要依赖子女来赡养照顾,虽然父母并未明确要求女儿承担赡养费用,但女儿往往主动与其他兄弟商量共同承担赡养费用,比如主动要求均摊父母亲生病医药费用等,这当然是较为良好的一种情况,而这种良好的状况,也是基于外嫁女儿本身的经济收入水平、文化水平、在婆家的家庭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当然,以上几种女儿养老的类型只是简单根据女儿实际的养老行为进行划分,在实际生活中,农村女儿养老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特征,赡养模式受到家庭子女结构、家庭关系、各自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甚至当地的宗族组织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根据学界对女儿养老的相关研究表明,已有部分农村居民认为女儿有养老责任并逐步接受女儿养老,个体特征中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和文化程度及家庭资源中的儿女结构、女儿数对农村女儿养老的社会认同有显著影响。

四、结语

农村女儿养老关系到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构,关系到新农村和谐社会关系的建构。当今农村女儿参与养老的现象日渐普遍,并且有成为新的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方式的趋势,家庭赡养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赡养制度是随着特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家庭地位的变化而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农村的家庭赡养方式也逐渐从“儿子养”到子女共养模式的转变,这种子女共养的“双系化”养老方式有利于解决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有利于完善农村养老的制度化建设。

促进农村女儿养老的良好实行,解决目前女儿养老面临的实际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娘家养老家庭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娘家欠你的,别到婆家来讨要
家庭“煮”夫
婚姻好不好,回趟娘家就知道
韩国:娘家出力婆家受益
养老更无忧了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