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

2019-11-15 08:32潘火强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潘火强/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该民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各族人民在世代相传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锤炼、创新的精神品格。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繁荣民族兴旺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当今全球化格局下的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以雄厚的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硬实力”,更需要有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构建人类命运共体提供指导和借鉴的“软实力”。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生力军和未来重要的主力军”,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必须要十分注重对青年中优秀分子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建设和培养。在全球交往日益频繁和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对我们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需要我们在认真研讨各种文化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的时代特点,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传统优秀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公认的青年中的优秀者,但是在当前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总会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和迷惑,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升级的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在校的大学生总会出现难以适应的地方,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大学生对于海量的信息时总会出现许多的困惑,尤其是在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形期的大学生而言,在面对外部的利益诱惑,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会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和疑惑,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心理的调适之外,更需要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精神养料,涵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应对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良好的人格特征包括:关爱、尊敬、诚实、勇气、勤奋、宽恕以及自我牺牲精神,是从事任何事业都需要的。”尤其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的交汇融合日益频繁,使得大学生在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迷失自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承载着民族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革新求变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承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打好底色。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强调个人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等都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中华优秀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新时代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观的提出、培育和践行,正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坚守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在今天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投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践热忱。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传统文化教育供给不足,很多大学在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虽然也开设了很多的通识课程,但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设计甚少,一般只是在文学专业有所涉及,更多的是通过选修课或者网络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通过学校的讲座等形式来开展,这种方式导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显得单薄,且在教学设计等方面给学生造成了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是很重要的价值导向,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够。二是只注重知识的教学,轻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育中缺少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供给,在教学中往往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心态,只注重能提高个人技能和对自己有现实帮助的课程和知识,忽视了对个人品格、修养、道德等方面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人文修养不够,当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功利色彩,主要表现为在知识的学习上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的选择上,以是否对自己有现实利益为选择标准,在日常交往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大学生收到现实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能够重视个人人文修养的提升。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的缺乏,在人文素养方面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内在参照,只注重个人的行为的外在效果,而忽视了内在涵养的提升。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在拥抱新媒体的时候,通过新媒体渠道能够为他们带来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同时新媒体技术也带了各种不同文化思想的汇聚,尤其是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上产生了危机。主要表现为对以科技进步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拥抱和对传统文化漠视甚至否认。这种现状的出现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从历史原因看近代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使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渐式微,未能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现代转型,从现实的考量来看,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本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传统文化产品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明显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引领作用,对提振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明显不足。

三、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对策

(一)加强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培育传统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高校要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就必须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以解决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具体的课程建设方面一是要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通识课程教育当中,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普遍性的了解,同时增加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传统文化课程群,以供学生学习。二是要加强学科“渗透”,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各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实现教育与育人相结合,尤其是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融通力度,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相结合,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水平。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与活动的网络平台

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更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因此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教育和培养活动。网络教育活动具有选择自由、互动及时、信息丰富、时空限制少等特点。高校可以利用这种便利条件建构优质网络课程体系以及相对应的网络学习平台。目前大学数高校都开展了慕课教学这一网络平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了满足了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但慕课教学毕竟只能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学习资源。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在存储、传播、查询等方面方便快捷的优势建设传统文化知识地图信息库,根据传统文化的类别以模块化,条目化的形式组建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并利用这种知识分类体系和系统帮助学生自主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并根据体统的结构组建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系统和知识地图,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在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信息库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在媒体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空间已经被手机、互联网占据,逐渐变成阅读模式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的模式。”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送传统文化方面的产品,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表达应根据主题加以简练,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模式,同时开展相关主题的讨论和交流,创造性地推出传统文化内容与网络交往表达相适应的文化产品和机制体制,增强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推进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创新与创造

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形成它的社会生活形态紧密联系,在数字化的社会趋势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旧有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数字化的今天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形式,必须要从形式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使传统文化适应当前社会生活并产生影响,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传统文化产品的供给上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理念与新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新产品。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已有的传统文化产品进行创造性转换,让人能够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不同的感知方式真切地体验到传统文化具体形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形成传统文化产品与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四)以社团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

大学生群体体魄强健、精力旺盛、可塑性和实践能力较强。可以在大学生群体在校园开展的各种活动当中注入传统文化因素,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派相关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依托学生社团打造出一批传统文化的品牌活动,扩大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里当中的影响。在学生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中,传统文化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使之在生活、学习、思维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参与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体验到传统文化巨大的感召力和时代魅力,在体味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的同时,能够自觉地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