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锡剧班,四年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的是有朝一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在县剧团实习的一年里,常常奔波在城市和乡镇之间,虽积累了一些演出经验却希望拥有更多学习的机会。偶然得知名家汇集、规格一流的江苏省锡剧团正在招收青年演员,我毫不犹豫放弃了在县剧团转正的机会,选择来南京报考,竟然如愿被录取了。
在这梦寐以求的单位里,一年多的跑龙套渐渐拉开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即便如此,我也未敢懈怠,仍然坚持练功,不断复习曾经学过的戏。也许是命运的眷顾,团里响排《双推磨》竟让我担任主演。我虽感意外却没有手足无措,卯足了劲期待在舞台上来一次华丽的亮相。但随着响排的结束,希望却成为了失望,我成为了一个替身。隔了很久,在某公园广场上终于迎来了我的首场重要演出。虽然是惠民活动,演出环境亦不理想,但能在《拔兰花》中饰演主角,我却格外卖力。可这场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机会演“拔兰花”了。两次境遇,让我开始反思、自省,在自勉中努力前行。直到剧团创排青春版《桃花村》,安排我出演一个重要角色时,我想,属于我的机会终于来了。渴望抓住机会的我在排练场上挥洒着汗水,渴望崭露头角的我在那段时间里经常身陷剧中难以自拔。然而不管怎样努力,彩排过后,我居然再次成为了替身。
我第一次感到了迷茫,明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却若流星转瞬即逝。我继续演着兵卒、强盗、杂役之类的角色,似乎这更加适合我。就这样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我开始变得焦虑,对自己的专业前途感到恐慌,原先的那份热忱被现实的冰霜一层层地覆盖着,慢慢地不再设想着未来,那颗曾经执着的心也跳动不出激荡的旋律了。我学会了逃避现实,面对家人的关怀,我总是无动于衷,甚至表现得不耐烦,几次惹得母亲偷偷抹眼泪。一位老师了解到我的近况后,狠狠地在电话里批了我。“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现在没戏演你可以多学些戏,学不着就偷艺嘛!昔日大名鼎鼎的京剧程派名家新艳秋先生,虽未拜在程砚秋先生门下,但凭着刻苦钻研的劲头,以唱程派的戏红遍大江南北而功成名就。”老师的一番话犹如当头棒喝,令我醍醐灌顶。我必须振作精神,卷土重来,再学再练,力争在艺术上有所突破。
经过反复的思考,我选择周东亮老师的成名作《跌雪》作为学艺临摹的样板,并拟定两个月的学习计划。首先,我搜集剧本、唱腔、影像等资料;再将身段、舞姿、造型、线路调度等牢记清楚;最后将戏中所有的技巧罗列成文并逐一练习。通过反复观看周老师的录像,对唱腔、吐字等细致临摹,一种新的感悟油然而生。台上的周老师并不单纯地在做戏,而是将剧中角色经过艺术提炼的生活再现。他重视技巧却不刻意卖弄,把技巧流畅地融入人物的情感之中,使之自然、真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每逢练习高难度的技巧,我就趁着戏校学生午休借用排练场,一遍遍练习“空中抛伞紧接着吊毛”这些难度极高的动作,经常摔得我头晕眼花、胸闷憋气。诸如抢背、探海、劈叉等技巧,虽在学校学过,但为了高质量的呈现,仍不厌其烦地反复磨练。两个月来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我对戏曲艺术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认知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反复摔打中提升技艺。
得知省里举办“红梅杯”戏曲大奖赛,心情如同当年报考江苏省锡剧团那样激动,很想通过比赛去检验两个月来的学习成果,去印证艺术道路上的方向。决赛前夕,团里为我举办《跌雪》的响排。周东亮老师看过之后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并嘱咐其弟子汤达助我一臂之力。
“一夜工夫大雪飘”,伴着凄凉悲切的音乐旋律,我顶风冒雪、步履蹒跚地出场了。决赛的舞台在提供展示自我空间的同时,也令我不由地迸发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在其催动下,对命运的安排发出了一声声的呐喊。“黄州道上行人少,茫茫四野一片白”,唱到此时,一种无形的力量将我和剧中人紧密地结合。与其说我在演戏,其实是在演我自己,那一刻,剧中人就是我。风雪中跌倒、爬起来,再跌倒、翻滚、再爬起来。在我眼中,那些高难度的技巧仿佛就是命运对我的一次次捶打,真实、自然、流畅,重要的是我一定要站起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获得“红梅杯”比赛的银奖,也是当时参赛的锡剧演员中最高的奖项。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十多年来,在艺术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有过梦想、有过渴望、有过失落、有过彷徨。感谢母亲和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们,是他们为我指引了方向,是他们给予我继续前行的力量,不管以后身在何时何地,我将一以贯之地在艺术道路上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