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传统作为有机整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形成的,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它的保护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突出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的表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他们之间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
2003年我国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用17年的时间,创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机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护工作的主要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主要的保护内容包括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通过评定标准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及四级保护制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
从传承主体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固定的传承人进行传承,没有固定和拥有一定技艺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就没有办法继续传播。现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保护主体多、传承主体少,传承主体年龄偏高或偏低,传承人的培养不能够形成完备体系,传承主体本身的需求局限等问题而带来的传承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政府和地方社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其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教育体系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教育的具体措施实施情况如何?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有何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教育体系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三个组成部分。
首先,在基础教育上,在年龄层面上,幼儿园、中小学学生适宜技艺的学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最大规模的潜在传承人,在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行多年的当今社会,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加入到幼儿园和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对于促进青少年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等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更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学习,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走入专业院校或通过拜师学艺等不同途径,最终走向专业化传承的道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其次,高校学生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体,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大学生自我培养和自主学习,在高校学生中推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社团活动和课程学习的讲座、参观以及技艺学习等活动,使大学生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和技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自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另一方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高校校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高校学生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自我传承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以社团为单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讲座等活动传播进社区,传播到社会。
最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社区生活,通过社区教育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欣赏和学习,如在少年宫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艺术团体定期进入社区进行小型的演出、举办讲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举办小型学习会组织社区居民学习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等形式,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在社区中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传承范围。另外,有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本身是起源于基层社区单位,如福州评话、侗族大歌、浙江社戏、福建南音等,在社区定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演出活动,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源性回归和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样的历史人文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维系一个民族整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对它的传承意味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数目居世界之首,但由于战争和社会革命的一系列因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和传承环境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开始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及其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政府和民间都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并扩充了传统的家族传承、师徒作坊传承的模式,使院校传承渐成规模,社会传承亦开始起步。通过在不同教育形式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合作相结合,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传承人培养与发展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我国历史文化的延续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项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需要各方面部门共同协同努力的工作,潜在传承人培养的受众广大,培养方式多样,发展潜力巨大,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我国当下社会现状的培养模式,并不断发现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改进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和技艺传授已经进入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系统,并在社区进行推广,但其传授形式尚停留在试验阶段,仍存在一些经验不足和理论实践缺乏结合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对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贴近大众生活的一面,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民族的历史延续和文化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所在。若能将其完整地引入教育体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内涵和底蕴被大众熟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为更多的热爱并传承,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保持长远的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兴盛提供绝佳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土壤。有效的潜在传承人培养模式也能遴选出具有天赋和才能的青年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事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种子在社会中播撒,使这些面临传承困境的文化瑰宝得以开枝散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传承人培养模式的研究将通过翔实的资料,为政府和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一些改进的方向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