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的情书

2019-11-15 07:32
长江丛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渡边借书情书

1995,日本,小樽的雪。干净、潮湿而又雾气弥漫的镜头美好的让人有种幻灭感,正如梦境一般。

影片《情书》的开端首先定格在一个美丽而又干净的侧颜上,而后再从和这个侧颜已经融为一体的冰天雪地中,拉起了一个广袤的长镜头。从而造就了影片中最经典的开场一幕:渡边博子宛若大地的精灵,静寂地躺在散发着寒气和仙气的雪地中,仿佛已经死去。忽然,一阵急促的喘息声打破了梦境般唯美的画面,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没死,只是暂时忘了呼吸。为什么忘了呼吸,因为思念一个人到极致了,以至于忘记自己的存在,仿佛全世界除了他,包括“我”那身体也只是为了感念他而存在,而不是去感受这世界或周遭的其他什么东西。岩井俊二一向缓慢意识流的文艺叙事风格,可能让观众云里雾里,但你没看懂,并不等于你没看见,这就是视听语言的魅力。

影片《情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由偶像出演的青春片?文艺的纯爱片?又或是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我一直想不到合适的词或主题来定义它,整部影片那种哀而不伤又倏忽间让你痛到极致的感觉,一直包围着我,美而残忍地近乎窒息。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姑娘渡边博子,收到了未婚夫藤井树登山遇难的噩耗。尽管两年呢,博子仍然沉浸在悲痛中无法释怀。于是,仿佛哀悼的仪式感一般,她往树中学时代的住址处,寄出了一封信。原本是一个应该失效的地址,一封寄往天堂的信,却意外地收到了署名藤井树的回信,寄出回信的是与男藤井树同名的女藤井树,而女藤井树又是他未婚夫初中的同班同学,于是在不断设计的机缘巧合下,两个容貌相似的女孩,开始共同回忆死去的、记忆中的那个少年。而这份回忆揭开了一个羞涩而又纯真的秘密:女藤井树竟是男藤井树的初恋。

雪贯穿了影片的始终,象征着天真与纯洁。少年时的爱恋有一份少了理性的迷人,多了羞涩的纯粹。这种欲盖弥彰的状态是青春特有的标签之一。影片中男藤井树和女藤井树在图书馆的一幕最为经典,也最让人为之动容。伴着心中抱怨少年树从来不帮忙做任何事情的旁白,画面上,独自填写着卡片的少女树悄然地望向窗边,少年树倚在那里读书。风鼓起了白色的窗帘,窗帘舞起的时候,遮没了少年的身影,反打镜头中,少女树脸上有某种隐隐地期待。这就暗示着两人的情愫仅仅被一层窗帘阻隔,有一种欲言又止的含蓄。德国一位哲学家德勒兹将之解释为“情动”。

影片中除了对欲言又止的“情动”的诠释,还有对死亡的探讨,比如女藤井树从以前老师口中得知男藤井树死去后,大悲中病情加重,经历了一种“濒死”的状态,于是在意识的恍惚中出现了她在白茫茫的雪地中看到蜻蜓标本的场景,旁边一个男人提醒她:“你的父亲死了”。此刻,在另一条故事线中,通过平行剪辑,出现了和女主样貌一样的渡边博子在雪地里大喊:“你好吗”,“我很好”的场景,而在医院的女藤井树气息微弱地吐出,“你好吗”,“我很好”。这时其实两个女孩都真正与死亡达成和解了,正如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所传达的生命奥秘一样,“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蜻蜓的死,暗示着和蜻蜓一般的标本:(父亲和男树的死,)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很多人说《情书》是荧幕史上关于暗恋的极致。可我们看到最后,会发现它讲的并不只是暗恋,它讲的是几对情痴。秋叶对博子一往情深的痴,秋叶女学生对秋叶隐忍的痴,博子对树(男)深入骨髓的痴、树(男)对树(女)圣洁迷恋般的痴,还有那个傻傻的后知后觉的女藤井树的痴。电影中有一个安排很巧妙,十年后的女藤井树做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她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正如十年前班级里的同学故意在纸条上同时写上他(她)俩的名字,让他俩同时担任图书委员的职务,那时的女藤井树应该就爱上这份工作了吧,又或者说她爱上了这段和男藤井树相处的静谧而又羞涩的时光,以至于这份纯纯的美好延续了十年,氤氲在她心里一直没有散去。

一封情书,一本以“情”动人的书,一棵爷爷为女藤井树种的以她名字命名的树。不得不承认这位有“日本王家卫”之称的导演,文艺到了极点,浪漫到了极点。整部电影弥漫着哀而不伤的氛围,在女藤井树国中的学妹们找到那本画着女藤井树肖像的书并送还到她家之前,穿插了一个很美又令人甜涩的对话。爷爷说:“在你出生时,我种了一棵树,所以给你们两个取了同样的名字,就是你和那棵树两个”。女藤井树问:“是真的吗,是哪棵,是这棵吗?”女藤井树在院子里欢脱地跑来跑去,不遗余力地试图找到那棵树,但爷爷直到最后也未告诉她到底是哪棵。这其实是一个巧妙的伏笔,女藤井树从未察觉到有棵树一直陪伴着她的成长,若不是爷爷告诉她,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发现这个秘密,不言而喻,除了这棵树外,在她所度过的光阴里,是否也有如此的朦胧与惊喜呢?最后的两分钟,影片也许给了我们答案,藤井树(女)看着女孩们送来的书中借书卡背面自己的素描画像,一刹那表情凝固在了空气中,国中女孩们窃笑着、探头探脑地在嘀咕着什么,她尴尬而又害羞地掩着面、不知所措地伫立在微风中,回首着过往的青春,那一刻她在拥有的同时也遗失了。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女主在得到答案时怀抱《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的动作与国中时的动作一模一样,这算是一种变相的圆满吧,这封来自天国的情书虽然整整迟到了十年,但就像女主紧紧怀抱的书一样,岩井俊二也许是想借《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告诉我们:“用回忆对抗时光的流逝,情感将在回忆中永恒。”20世纪的浪漫,在21世纪不可避免地会有逻辑硬伤,20世纪没有结局的暗恋,在21世纪可能有无数个完美的方案去达成目的和皆大欢喜的局面。根本不存在电影中的千回百转。我平时是一个理性思维远胜于感性思维的人,但这是一部无法用逻辑解释感情的电影,那也是一个无法用逻辑解释感情的年代,七年后再看这部电影,依然没觉得哪里有格外的动人之处,但看完后就是如鲠在喉,让人有种离丧和不得的痛。不知为何,一直记得影片最后女藤井树的“因为我太害羞了”这句话,我想,十年前他们都欠彼此一个回答。“为什么你不告诉我,你喜欢我?”“因为我太害羞了”。“那你呢?你为什么在借书卡上写了87次我的名字,却不告诉我”。我想男藤井树的回答此刻应该也是“因为我太害羞了”。相比堕胎斗殴的青春电影,这也许才是青春本来的样子,两位藤井树之间的萌动,为我们很好地区分了喜欢和爱,年少时的喜欢总是让人欢喜,“纯粹”“孤独”“痛楚”也许是这部电影捕捉到的青春最能够令人产生共鸣的关键词。

“浅喜似苍狗,深爱如长风。”《情书》这部唯美而又残酷的青春物语,让我总感觉这部电影是一个浪漫的后现代的神秘故事,就像《维罗妮卡双重生命》式的命题一样,一对像两滴水一般纯净的少女生活在不同地方,并不知晓彼此的存在,直到他们的生命被某种神秘因素、被一个活着或死去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所以《情书》这部电影或许我们可以借助精神视野的分析,片中人物的多重镜像关系,同时讲述了欲望与匮乏、创伤与治愈。我们可以将这个优美而离丧的故事视为一则拉康意义上的自我寓言。讲述了一个人和一面镜的故事。通过在镜像中获得一个主体“理想我”的主体的形象,这个“理想我”构成了所有次生认同过程的根源,也就是说,后者(渡边博子)都以这个形象(女藤井树)作为自我认同的基础。而这个理想的我(女藤井树),表现了渡边博子情感的动力,她在这种动力中主体将自己从根本上与自己身体的视觉格式认同起来,这个格式塔是一个理想的统一。忘我的他恋,同时也是强烈的自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人们坠入情网,感到自己深深地痴恋着对方的同时,人们在爱恋着恋爱中的自己和自己真切、沉醉的爱;同时,恋爱中人在情人那里获得的正是某种终于完满的理想自我的镜像,就自恋而言,再没有比恋人更恰当的镜子。

在这面镜子中,总能看到那段甜涩的时光。七年前,我还在高中,那还是一个“情书”和小纸条没有被QQ和微信完全取代的年代。那时的男孩女孩心里都住着一个文艺的孩童,我想起了自己替朋友将英文翻译成中文诗句的场景,我想起了个子挺拔又害羞的男孩因为不敢直接表白,将他写的情书说成是作文让我帮他修改的场景,我想起了每个女生书里都夹着模样甚好的信封,小心翼翼怀揣着秘密的场景……我不知道有多少女孩收到了情书,在那个“情动”的年纪,一切都羞于启齿,一切也就沉静安稳。如果那时的你因为各种缘由没有收到那封令人欣喜不安的情书,那么此刻的你,或许应该补一封情书给自己,再补一封情书给青春。因为未来使我们变得理性,而过去总是让我们变得格外温柔。我喜欢看到焦虑而又繁忙的现在,所有的人,在“情书”的过往中,重拾温柔的样子……

那个写了87次藤井树(女)名字的借书卡,哪里是一张简单的借书卡,分明就是一本偷偷写了心事又不敢承认的日记,每个少年透过这本“日记”,透过这个别致的、带着自救意味的治愈的故事,看到了属于青春独有的那种痛楚和哀而不伤的美好……

猜你喜欢
渡边借书情书
环游世界的梦
借书去
钟繇学书
6万字的情书
暖暖的等
上海:从书店里借书看
写给电影人的情书
情书
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