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瑜(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电影《模仿游戏》改编自安杜鲁霍伊斯的小说《艾伦·图灵传》。《模仿游戏》讲述了艾伦·图灵排除万难破解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通信系统,完成伟业又被迫害的故事。二战期间,以英美苏为核心的同盟国为破解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通信系统,召集了一批专家进行秘密破解工作。数学家艾伦·图灵也在其中。图灵通过字母排列组合,构建了“图灵机”计算密码的设想,在图灵与同事的努力下,最终建成解密机器,成功破解了德军的机密文件并缩短了二战的持续时间。之后,他因同性恋被迫接受强制性化学治疗,并在两年后服毒离世。电影通过非线性叙事、戏剧冲突的设置、“模仿游戏”的含义、敏感话题的弱化与戏剧效果的加强等策略,演绎了图灵在科学领域的大才智慧、他的“另类”人格和由此承受的冷漠和悲痛。
电影《模仿游戏》,将小说改编成跌宕起伏的故事,通过非线性叙事,有效把控了叙事节奏。小说《艾伦·图灵传》作为人物传记类的文学作品,本质上是用文字讲述图灵一生的经历。可以采用直白的语言直接描述人的思维,可以换角度变方式来刻画人物。而电影对人物的描述则依赖于电影叙事。用一部电影来反映一个人的一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如何在确定电影主题之后,将小说中能够支撑主题的内容摘出来,使之线性化是剧本改编中的难题。既不能大而全,记流水账,也不能过于精简而显得单薄。此外,一个人的一生经历是有起伏的,但是小说中的叙述较为平缓。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来探索男主角的内心,通过文字描写思想情感和心理冲突,通过文字叙述男主角的过去和未来。就叙事而言,小说的空间感抽象,时间感强烈,小说具有强烈的时间描写顺序,而且读者在阅读时也有一个时间过程。电影不可能逐字逐句向观众“汇报”图灵一生中的每个故事、每种情感和对回忆的感受,也无法再现小说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分析。因此,电影对叙事的要求更高,需要将图灵一生的故事改编为符合电影叙事原理的曲折故事,需要将小说中分散的故事情节进行重组,通过划分主情节和次情节,重新编排,重新安排顺序。电影的空间感要比时间感强烈,通过固定镜头和场景的描绘,为叙事时间提供依据。电影需要将小说中人物的思想及情感,转换成人物的“行动和体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来讲,电影要突破原著作为人物传记文学作品的框框,创造一个不同于原著的艺术形式。
电影《模仿游戏》通过三条时间线相互交叉,同时进行。三条时间线分别为:学生时代与克里斯托弗的情谊;二战时期破解恩尼格玛密码的过程;人生晚期被警察发现隐藏的秘密。电影《模仿游戏》选取了男主角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时期来展现其一生。学生时代的经历为破译恩尼格玛密码埋下伏笔,而破译密码时期的伟大又与晚年的不幸形成鲜明对比,这三个时期的选取,突出了电影的主题,窥一斑而知全豹, 通过刻画图灵波澜起伏的人生中短短的三个小段,展现图灵人格中的重要方面,让观众最大化地了解了男主角的一生。影片从1951年开始,警察与图灵的对话中两次出现了“氰化物”,而图灵正是食用了氰化物的苹果去世,影片开头与结尾相呼应。影片之处图灵的旁白其实是在“未来”审讯时说的话,二战时期的故事是图灵自己所讲述的。学生时代的时间线,主要是铺垫,因为遭遇校园霸凌,导致本来就不善交际的图灵变得更加孤僻,只有克里斯托弗能够解开他的心结。克里斯托弗对图灵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一句话,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图灵执意要招募琼克拉克。图灵把自己发明的机器取名为“克里斯托弗”,用意显而易见。直到最后说“你不能让我孤零零,我不想自己一个人”的台词后,学生时代的情节真正与其他两条线交会。电影从表面上的解密故事,深入成为一个溢满情感的爱情故事。第二条时间线破译密码时期的伟大又与第三条线晚年的不幸形成鲜明对比,惊艳于图灵的天才智慧,悲情于他所遭遇到的冷漠和接受激素治疗的痛苦,惋惜于他最终吞下含有氰化物的苹果。最悲哀的不是生前他的成就不为人知,也不是死后50年人们依旧对他的漠视,而是激励他达到如此成就的爱,却导致了他悲剧性的死亡。
戏剧冲突对一部作品至关重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而戏剧冲突的设置和解决冲突的难易程度,决定了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如果戏剧冲突设置适当,冲突会推动故事的发展;如果设置不当,影片的节奏会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缓慢,消损观众的耐心。电影《模仿游戏》在改编的过程中,很好地设置了戏剧冲突。影片中的冲突表现形式有图灵与同事的外部冲突、图灵自身的内部冲突、图灵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电影《模仿游戏》共设置了九个戏剧冲突。图灵的第一个目标是破解恩尼格玛密码。在目标确立时,第一个冲突产生:面试危机。因为不懂德语,图灵的表现让面试官对他的印象急转直下。影片通过面试官的讲解和图灵的旁白,让观众清楚地解释了破解恩尼格玛密码的难度。纳粹德国用恩尼格玛密码系统进行无线电传递信息,该密码系统设定模式有超过一亿亿种可能性,图灵和他的同事需要做的就是尝试每一种可能性。因为德军会每天更新密码设定模式,所以图灵及同事需要10分钟解决一种可能性,完成理论上两千万年时间才能算出的所有可能,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图灵明确破解方向,认为常规方式无法解决,提出用机器代替人工,用机器打败机器的理论时,第二个冲突接踵而至,上司无法理解图灵的方案。在一个冲突和第二个冲突还没有得到解决时,第三个冲突产生了,由于性格缺陷,不善言辞,图灵遭到同事的排斥和嘲笑,在孤立无援时,琼·克拉克的出现使第三个冲突的解决成为可能。琼·克拉克担任图灵的助手,她不仅帮助破解密码,还很好地缓和了图灵和同事之间的矛盾。接着第四个冲突产生,图灵被怀疑是间谍。接下来是第五个冲突,图灵设计的机器运算缓慢,无法在18个小时内算出结果。第六个冲突是图灵和同事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在这里转机出现,图灵发现德国的加密信息有着重复的内容,利用“已知”信息,图灵的机器减少了不必要的运算,经历了六个冲突,恩尼格码密码系统终于被破解。当最初的目标完成后,第七个冲突产生。第七个冲突将影片带入新的方向。通过截获德军的密码信息,知道德军的袭击行动后,图灵和同事面临两难的抉择:马上通知英军,阻止德军的袭击行动,可是一旦成功阻止,德军可能知道恩尼格玛密码被破译,图灵和同事所做的一切成了无用功;如果不阻止,成千上万的人可能会牺牲,包括团队成员皮特的哥哥。最终图灵选择了暂时隐瞒,没有将情报告知政府,他认为可以放弃一次救援的行动而获得整个战争的胜利,而那次即将死去的人群里有着同事的兄长,战争就是如此残酷。科学家用理智来思考世界,凭机器提供的情报用推算决定人的生命。第八个冲突是来自琼的感情冲突,为了保护不晓真相的琼,图灵选择了恶言冷漠相对。第九个冲突是同性恋的指控。他说出了隐瞒的真相。当时的社会环境认为同性恋是犯罪。在入狱和接受化学阉割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因为他害怕自己一旦入狱,机器“克里斯朵夫”被带走。九个戏剧冲突,推动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片名没有沿用小说名《艾伦·图灵传》,而是改成了《模仿游戏》,内涵深远。对应三条时间线,“模仿游戏”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学生时代,“模仿游戏”指的是“用机器模仿人脑”。 图灵无法面对挚爱克里斯托弗的死亡,他穷尽一生来寻找让爱人活过来的方法,那就是创造一个“克里斯托弗”。 所以图灵的机器名为“克里斯托弗”。在二战结束后,仍然致力于提升机器的性能,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人工智能。当机器面对军队强行停止的时候,图灵奋起反抗,誓死保卫,甚至用锁门这样的动作来抵挡来势汹汹的军人。机器“克里斯托弗”的存在就是模仿克里斯托弗,也是在总结艾伦·图灵的一生。
第二层含义,二战时期,在恩尼格玛密码被破译之前,“模仿游戏”指的是“用机器去‘模仿’人来进行运算”。 图灵和同事设计出模仿人工运算的破译机,从而了解了德军的动向,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英美联军击败德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恩尼格玛密码被破译之后,图灵和同事为了不让德军知道他们已经破译了恩尼格玛密码,而伪装成另外一个情报来源,他们为了隐瞒绝密身份而模仿成战争中的其他身份,来保证外人眼里这个小组是完全不存在的。这本身就是一场成功的“模拟游戏”。
第三层含义,在图灵的人生晚期,“模仿游戏”指的是“图灵为了在群体里生存而去模仿普通人的行为”。图灵是一个人群里的异类,不善言辞,不懂得如何理解别人话里隐藏的东西,没办法和大众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作为一名天才数学家,他最终却只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例如,他模仿普通人,学会如何示好,讲冷笑话。给同事礼物等,他想要跟普通人一样被别人理解的生活。世界应该包容不同观念、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信仰的群体,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并不是犯罪。正如影片的台词:“一台机器跟一个人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有趣的是,正是因为某些东西跟你的思维方式不同,就意味着他们不能思考吗?”“我们允许人类的思想有千差万别……如果我们可以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差异,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否认用铜、电线和铁建造出来的大脑呢?”所以当图灵被控告行为不端时,他说“我不会否认这个事实,但也不会承认我有罪,因为我的所为并不是罪行”。艾伦·图灵用自己超强的智商模仿出人类的情感,但是自己却依旧不能够理解人类与人类的交流方式。作为天才人物,他不为常人所理解,无法凭一己之力打破一个时代的旧有观念。
《模仿游戏》弱化了同性恋、遭迫害和服毒身亡等敏感话题。小说中,图灵从未掩饰过自己的取向,没有对同性恋身份的怀疑和纠结。电影里对图灵的同性感情线处理得很含蓄。影片中对于遭迫害部分轻描淡写,在选择“化学阉割”代替牢狱之灾后,图灵因食用浸染过氰化物的苹果,在家身亡。影片没有刻画这一场景,仅用一行字就带过图灵充满悲剧的死亡,保留了温和的基调。影片引导观众关注图灵在破译密码行动中的成就,而非大力刻画他的自杀过程。
为了加强戏剧效果,电影对部分情节做了改编。影片中图灵被塑造成书呆子、不善交际的天才;而小说中,图灵性格果敢直率、幽默活泼、善于交际。原著中图灵只是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而不是影片中制造出了一台类似计算机的机器。小说中图灵设想破译机,被称为“炸弹”;而电影将机器的名字改为“克里斯托弗”,以此找回自己少年时代的爱人。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品是编剧的艺术再创造。《模仿游戏》运用非线性叙事,选取图灵一生中的三个代表性事件,通过设置九个戏剧冲突,生动刻画了图灵的人物形象。剧本赋予片名“模仿游戏”多重含义,通过弱化敏感话题,为加强戏剧效果对部分情节的改编,电影《模仿游戏》 成功将小说《艾伦·图灵传》由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有视觉性和表演性的影像。整体而言,《模仿游戏》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