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俄罗斯民族精神
——《斯大林格勒》对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借鉴和突破

2019-11-15 06:47陈学貌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电影文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斯大林格勒玛莎好莱坞

陈学貌(黑龙江大学 俄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13年,适值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由俄罗斯著名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Фёдор Бондарчук)执导拍摄的3D战争史诗电影《斯大林格勒》上映。该部影片一经推出,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好莱坞大片”的印记,也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这绝不仅仅因为它是美俄顶级团队合作拍摄的俄罗斯首部3D战争电影,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和高票房。这些都只能作为“好莱坞大片”的外在化标签,影片《斯大林格勒》获得成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同时又有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考,蕴藏着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一、《斯大林格勒》的好莱坞叙事模式

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国产电影发展缓慢,尤其是在好莱坞电影的强力冲击下,更是不容乐观,学习和借鉴好莱坞模式也成为俄罗斯电影寻求转变和期望成功的方法之一。导演邦达尔丘克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在《斯大林格勒》中将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叙事和爱情叙事模式进行了有机融合。

(一)英雄叙事

提起“英雄”二字,无论是古希腊神话中人性与神性合一的英雄,还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人物,甚至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平民英雄,人们无不怀着崇敬与敬仰之心,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英雄崇拜情结。

好莱坞电影偏爱塑造英雄,也擅长塑造英雄,既有以超人、钢铁侠等为代表的超能英雄,也有《阿甘正传》中阿甘式的平民英雄。经典好莱坞电影通常表现主人公个人的英勇主义精神,以此突出主人公的个人意识,“个人英雄主义一直是好莱坞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题”[1]。正如《好莱坞类型电影》一书中提到的,“好莱坞电影是一个聚焦于一个主角(英雄、核心人物)的特定长度的故事”[2]。

然而,导演邦达尔丘克在《斯大林格勒》中只借鉴了好莱坞的英雄主义,剔除了其中的个人主义意识。影片《斯大林格勒》中很难找到一个主角式的领导人物,其人物设置与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相似。影片《斯大林格勒》主要彰显的是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几位普通的苏军战士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保家卫国而团结起来,与敌人顽强战斗,最终英勇献身。影片《斯大林格勒》采用的是人性化的英雄叙事,跳出了神性化英雄叙事的窠臼。导演邦达尔丘克并没有将影片中的苏军战士进行一种神圣化,而是真实地塑造了战争中更具人性化的英雄,他们有血有肉,他们各有各自的身世和战争“前史”。

无可否认,他们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正是残酷无情的战争让他们褪去了普通人的外壳,而以英雄的身份登上历史的舞台。“英雄的本质就是人类面对死亡、自然、面对社会的各种异己力量侵害、压迫、扭曲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抗争、勇于突破而永不退缩、决不屈服的强力生命意志。”[3]面对法西斯的非正义入侵,苏军战士奋勇抵抗,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的壮举足以配得上英雄的光荣称号。

(二)爱情叙事

好莱坞电影经常将英雄叙事与爱情(美女)叙事有机地糅合交织在一起,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英雄救美的故事,“展现英雄与美女在纷飞战火中缠绵悱恻的情感”。[4]《斯大林格勒》作为一部战争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影片中除了映现战争场景外,还穿插了两段爱情叙事,构成双重情节线索。美国学者克莉丝汀·汤普森认为,好莱坞电影的特色之一就是“设置双重情节线索”,而“恋爱事件在多数好莱坞电影里都处于中心地位,因此一个情节线索围绕这一问题;另一线索围绕主角的目标,这两个目标经常自然而然地联结在一起”[5]。

在影片《斯大林格勒》中,这两段爱情故事虽未处于中心地位,但可歌可泣,可悲可叹。

第一段爱情即是影片讲述者谢尔盖·阿斯塔霍夫的母亲和他的“五个父亲”的爱情故事。苏军对德军展开反攻,但是受阻,只有格罗莫夫大尉率领的几名侦察兵固守在一座楼房里,在这里他们不仅遇到了另外几名幸免于难的苏军士兵,还从敌人手中救下了这座楼的最后一位住户——即将年满19岁的卡嘉。

随着讲述者的叙述,镜头缓缓地依次扫过他的“五个父亲”和母亲。后来,虽然有人怀疑卡嘉的身份,认为她可能是德军的“间谍”,卡嘉感到很委屈,但是善良的姑娘并没有恨他们,而是与战士们并肩作战。当得知卡嘉要过生日,“五位父亲”不畏战时条件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精心准备礼物,陪卡嘉度过一个难忘的生日。

这绝不是“五位父亲”与卡嘉的一场多角恋爱,这更是一种精神依恋和寄托。通观整部电影,卡嘉及其所居住的房子都具有某种象征性,卡嘉象征着祖国母亲,房子象征着斯大林格勒,象征着整个苏联。当格罗莫夫大尉屡次劝说卡嘉退到后方时,卡嘉都毫不犹豫地坚决拒绝,宁愿在前线与战士们一起抗敌。通过讲述者的旁白可以知道,卡嘉只不过是住在自己的旧房子里,从未想过离开,因为那里有她的家,有她的房子,有她走过的楼梯和街道,更重要的是有她的城市。所有这一切都让她无比留恋,难以割舍。

卡嘉作为“祖国母亲传统形象的代替者”[6]并没有能力去保护苏军战士,反而还需要他们的保护,事实上影片中的五位战士确实一直在保护着卡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地废墟中为卡嘉寻找生日礼物。卡嘉作为祖国母亲的象征,具有将几位战士凝聚在一起的作用,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与其说五位战士与卡嘉的爱情是男女之间的爱,不如说这种爱是战士对祖国母亲的大爱,他们也因此才会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为卡嘉而战就是为祖国而战。

第二段爱情是德国军官卡恩和苏联普通女子玛莎的一段“跨国恋”,他们的爱情在那时是不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卡恩特别关照并爱上了玛莎,是因为玛莎长得与自己已经去世的妻子极为相像。虽然妻子已经去世,但是卡恩仍然戴着结婚戒指,并随身携带着妻子的照片,因此可以看出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并在异国他乡将这种爱转移到玛莎身上。对玛莎来说,卡恩是法西斯侵略者,是敌人。玛莎的责任是要保卫自己的祖国不受敌人的侵犯,他们的结合似乎是不可能的,卡恩经常给玛莎带食物,并在一次战斗失利后强暴了玛莎。玛莎并没有进行强烈的反抗,而是无奈地屈从。事后,玛莎必然受到了同胞们的鄙视、咒骂和侮辱。玛莎的死是必然的,因为她的行为是与反法西斯战争背道而驰的,她成了“法西斯娼妇”和祖国的“背叛者”。

有学者认为,“为了娱乐大众,《斯大林格勒》这部历史战争大片中引入了情色元素”,“有着浓厚的商业化倾向,注重迎合大众世俗趣味”[7]。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格勒》确实创造了俄罗斯电影票房纪录,获得了高额的商业利润。但如果简单片面地将影片中的两段爱情叙事看成是“情色元素”,似乎是曲解了导演的深刻用意,低估了爱情叙事的魅力。

导演邦达尔丘克将好莱坞电影中的爱情叙事巧妙地融入《斯大林格勒》,并没有降低影片的主旋律色彩,反而增加了电影的艺术美感。这种爱情叙事推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使得故事情节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也更能凸显影片中人物的形象,深入刻画和揭示人物性格。《斯大林格勒》获得的巨大利益只能证明其借鉴好莱坞叙事模式的正确性和成功之处。

二、人道主义:对战争的反思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苏德战争的关键之战和转折之战,非正义侵犯的德国法西斯受到致命打击,开始转为战略防御,而正义的一方苏军则开始进行战略反攻。虽然苏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影片《斯大林格勒》采用3D立体拍摄,并运用音乐和音响来点染情绪和渲染气氛,以达到视觉上的冲击和听觉上的震撼,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幻觉。影片极为真实而成功地展现了这次会战的残酷,细细品赏之下会发现其中有着沉重的人道主义思考,蕴含着人性的光辉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影片开场即展现了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对2011年日本地震灾区进行人道主义救援,这场救援看似普通平常,实则颇有深意。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和人民无法忘记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给世界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当时的苏联更是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战争带给俄罗斯人民的伤痛无法抹平。但是,当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时,当德国人身陷地震之中,俄罗斯仍然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充分彰显了俄罗斯民族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并没有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他们只是用爱和人道主义去消解战争带来的伤痛。

同时,影片以地震场景开篇,通过救援人员谢尔盖·阿斯塔霍夫的回忆引出战争场景,最后又回到地震救援现场,这给观众的第一感觉是非常沉重和悲痛的。影片将战争与地震进行类比,以地震之痛再现战争之伤。对人类来说,战争和地震都是极大的灾难,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二者均具有非常巨大的破坏性和毁灭性,严重破坏了人类社会、经济、文明等的发展,乃至对人的心灵和精神都造成了难以抚平的伤痛和创伤。可以看出,影片是对战争的批判和谴责,是对和平的渴望和呼唤。影片中灰暗的画面所展现出的断壁残垣,连天炮火,枪林弹雨,浓浓的硝烟,遍地的弹坑、废墟,腐臭的死尸,如同人间经历了一场世界末日般的大地震。如果说和平是天堂,那么战争就是人间地狱;如果和平是伊甸园,那么战争就是修罗场。

影片有两处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场面,第一处是苏军战士身裹熊熊大火冲向德军,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武器,与敌人同归于尽。其二是格罗莫夫大尉和观测员呼叫总部,请求轰炸小分队所在地,以求与德军官兵同归于尽。这种视死如归、誓要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精神值得称颂,但是也值得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人类究竟为什么要打仗?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苏军战士在烈火焚身中的呐喊恰是对战争的谴责和控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只有伤害和毁灭,战争给双方带来的只有两败俱伤,玉石俱焚。战争中没有输赢,只有苦难和伤痛。

另外,剧中德国军官卡恩的形象,也一反传统观念中惨无人道、嗜杀成性的法西斯“杀人狂”的形象定式,而是赋予了其人性的一面。德国军官卡恩的性格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作为一名德国军官,就要无条件听从和完成上级的指挥和命令;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德国人。在这场残忍的战争中,他爱上了“敌人”玛莎,试图保护她逃离如人间地狱般的战争。他不是一个杀人的工具,他有着人类的良心和人性。这就是为什么在与格罗莫夫的首次搏斗中,卡恩并没有乘胜杀死格罗莫夫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当他看到自己的上级要烧死一对无辜的犹太母女时,愤怒地向自己的上级提出抗议。

导演对德国军官卡恩的形象和性格的塑造,从以往传统的“扁平”人物走向了“圆形”人物,使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卡恩的扮演者是美籍德国人克列奇曼,他曾在采访中谈及影片中的人性映现:“《斯大林格勒》让人们重温历史并重新审视历史,影片讲述了一些人在最可怕的时刻还保留着人性,能参加该影片的拍摄,我感到很幸运。如果这部影片只讲战争,我可能不会参加拍摄,因为我对搏斗和相互残杀不感兴趣,《斯大林格勒》与其他战争题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有人性,有人们之间的人性和温情。”[8]

邦达尔丘克在谈到创作《斯大林格勒》的初衷时说道:“影片除了能展现战争的惨烈以外,更重要的是展现战争险境下人性的光芒和爱的力量。”[9]在这一点上,无疑邦达尔丘克是成功的,《斯大林格勒》也是成功的。

三、重现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性格

俄罗斯民族精神是什么?有论者将其总结为“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坚贞不屈和坚韧不拔的反抗意识为表征的民族精神”[10]。这一总结非常正确地概括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实质,也符合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全新阐释:“爱国”“强国”“团结”。[11]

影片《斯大林格勒》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苏联(俄罗斯)人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性格的典型特征。“在探讨俄罗斯民族性格时,我们都注意到其中的一个特征,并总是被这个特征所吸引、为之折服。这个特征就是:俄罗斯人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会迸发出非凡的爱国主义激情、勇气、耐力和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牺牲精神。”[12]将数量如此之多的优秀品质用于描绘俄罗斯人,正是对俄罗斯民族性格中优秀一面的最真实、最贴切的表达。俄罗斯民族和人民在1812年卫国战争、1941—1945年卫国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充分体现了“这个民族在遭遇外来侵略、保卫家园时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爱国精神”。[12]

许多导演都曾将斯大林格勒战役改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如《斯大林格勒战役》(1949)、《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89)、《决战斯大林格勒》(1993)、《兵临城下》(2001)等。这些影片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苏联人民在保家卫国时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奋不顾身的自我牺牲精神。

在新时代语境下,邦达尔丘克在《斯大林格勒》中融入自己的独特思考,对这场战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释。在电影《斯大林格勒》中,从头至尾都未出现苏联和德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也少有大规模的敌我双方的血战,大部分战斗都只围绕在斯大林格勒广场附近的居民楼内。面对着德军精良的武器装备,苏军只有残余的几名士兵,但他们不畏惧,不退缩,与敌人斗智斗勇。电影《斯大林格勒》中虽未有大规模战争场面,却以小规模血腥的战斗从侧面反映了历史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无情,以小见大,以局部呈现整体,再现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可以说,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彰显着俄罗斯人在敌人面前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四、结 语

影片《斯大林格勒》在叙事上将战争主题和爱情主题并置,同时又蕴含着人道主义和俄罗斯民族精神与性格;在揭示战争之残酷与无情的同时,又弘扬了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局部的战斗场景相结合,将个人命运置于国家、民族命运的背景下予以考量;融入了对人性的细致描摹,又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斯大林格勒》不是第一部战争片,也绝不是最后一部战争片,《斯大林格勒》是一部真正的战争史诗电影。

猜你喜欢
斯大林格勒玛莎好莱坞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小玛莎和大黑熊
寄往伦敦的爱情
俄政府不支持伏尔加格勒改名
如何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地位?
决定斯大林格勒会战命运的“小土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