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石桥商业

2019-11-15 06:11熊式光
西江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东安朱家草鞋

熊式光

传说,元末明初的某一年,一位名叫车龙锦的风水先生云游至太平圩(今苍梧县石桥镇务平村),在村里的朱家留宿,还得到朱家兄弟的热情款待。为了报答朱家的恩惠,临别那天,车先生带着朱家兄弟来到湘桂驿道的镇龙亭旁,那里有一座石拱桥。他指着桥西北的一片坡洼地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房子、做买卖,不仅可保衣食无忧,还可以发家致富、人丁兴旺。”

第二年,朱家兄弟真的在那里盖起简易的木屋,做起卖粥、卖茶水的小生意,方便过往行人。后来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效仿。一些本地人和外地人陆续在那里搭棚盖厂、打砖建房,做起买卖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那里建房和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集市,人们便约定俗成,以“石拱桥”为依据,将那个地方命名为:石桥圩。有一首山歌应是石桥成圩后就一直流传下来的,歌曰:

新塘桐木织稿垫,八寨地方人卖柴。

冲口榄头人卖菜,朱恁马江结草鞋。

歌词中的“稿垫”,是冬天做褥子(垫被)用的;“草鞋”,则是人们在室外劳动或走路时穿的鞋子。这两样东西都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现在都见不到了,但在农耕时代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据说白南林场(原名冠南林场),是曾任苍梧县参议员的李树轩创办的,李树轩是当时苍梧县两大富户之一。从1930年建场开始,李树轩每年秋收结束,就向朱恁和马江两个自然村的人购买几百双草鞋,雇请工人开山劈岭,自己每天也穿上草鞋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过近20年努力,草鞋也穿破上万双。到解放前夕,该林场面积达1814亩,土地绿化率达到46%。至于“八寨”,指的是八寨堡,多数地方是如今梨埠镇辖地,石桥镇的泗歧、东挂两村也属于八寨堡。

据《苍梧县志》记载,明朝中叶以后,东安巡检司衙门从湾岛村的巡司寨迁至石桥街三多里;东安建乡,乡公所设在石桥街;东安乡的最高学府——司前社学也设在石桥街。一系列的行政举措,使石桥圩逐渐由商贸集市发展成为东安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到了清道光年间,石桥圩已有东街、西街、桥头甲、新铺街等主要街道,并且都用青石板铺成,有饮食、日杂、医药、百货、布匹、酒坊、油坊、典当、旅宿、打铁、木器等店铺68间,从业商人近300人。此外,石桥圩还有填塘地、圩头顶、卖牛地等农贸市场,专供农副产品上市、外来商贩摆卖以及家畜、家禽交易。圩期赶集人数一般在1000人以上,碰上农历节日前的圩日,赶集人数甚至超过1500人。一首在清末民初流行于木双、石桥的《随水叹》,描述了当时石桥集市情况:

行过那条古劣垌,白楼牛地出黄皮。

衙门坐落三多里,升堂巡检审官司。

东街西街多商铺,方圆百里赶圩期。

圩顶市场卖谷米,也卖箩筐与簸箕。

肉类市场填塘地,猪鸡鹅鸭四时肥。

那时候,从外埠进入石桥的货物多半是生盐、煤油、火柴、砂糖等日杂用品,以及布匹、鞋帽等日用百货。这些货物绝大部分都是用木船从广东都城溯西江而上运至封川、江口转入贺江,再溯贺江而上,运至封开县大洲镇转入东安江;然后溯东安江而上,运至奇冲村沙圳渡口转入石桥冲,最后溯石桥冲而上到达石桥圩。那时,石桥东街靠河有一排商铺,如均益栈、均泰栈、公益行、馀栈、英记等,他们的后门紧靠河边,都建有码头,便于装卸货物。而在桥头甲和土地祠河段还建有公用的大码头,方便西街和中心街的商铺使用。与此同时,石桥盛产的谷米、生猪、桐油、薯莨等农副产品,也大多数用木船运销广东封开、都城等地。

除了水路货运之外,石桥还有一支靠肩挑开展贸易的陆路运输队,他们来自石桥街和附近各个村落。每到圩日,他们就到市场买来活鸡,每人负责挑15到20只,然后约定时间结伴出发,沿着古驿道运往梧州出售。他们在回程时会运一些火柴、香烟、小百货之类回来出售。日寇占领广东后,西江航运中断,他们还从梧州贩盐到八步去卖。干这项工作的,时人称做“鸡贩佬”,这个活计既是苦力活,也是风险活。因为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在一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比如山心界、奇车界、大桂山等地,常有强人拦路抢劫,所以能当上“鸡贩佬”的,都是年轻力壮、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每当在路边歇脚的时候,“鸡贩佬”往往会引吭高歌,歌词反映的就是他们的生活。例如,有一首歌其中就有这样的歌词:

唔使忧,唔使愁,米缸挂在扁挑头。

白日揾来晚上煮,免同老鼠结冤仇。

他们的歌声飘荡在小镇上空,几许激越,几许苍凉,几许无奈,几许沧桑,真听得人情思悠悠,感慨无限。

猜你喜欢
东安朱家草鞋
车行天下 东安动力(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非遗进校园
“巨鞋”
东安屯有我辽阔的往事
着火谜案
爷爷的草鞋
一日就是一生
一日就是一生
转角追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