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代产生中书省直辖地区的原因

2019-11-15 03:02孟祥帅海南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燕京中枢蒙古

■孟祥帅/海南师范大学

一、蒙古民族管理地域的传统

蒙古民族崛起于漠北草原,是游牧民族,游牧生活是其主要的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蒙古部落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其活动范围是非常广大的。各个部落间有时会进行战争,一旦战争胜利,还会获得大片草场,为了管理这些广阔的地域,部落统治者往往把不同的地区赏赐给亲属或功臣,让他们自己管理被赏赐的地区,而这些受赏者往往成为这些地区的汗,而把部落的核心区域留给自己管理。于是蒙古部落的政治格局往往是这个样子的:大汗——汗。受赏赐的汗要向施赏的大汗称臣,被封赏的这些地区仍然是大汗统治区的一部分,但大汗只拥有宗主权,不能管理这些地区。

成吉思汗在建立大蒙古汗国之后,就对其亲族和功臣进行了封赏,把蒙古大帐之西的广大地区分封给他的四个儿子,把蒙古大帐之东的大片地区分封给他的弟兄们,这些儿子弟兄在封地内建立汗国,拥有极大的自主性。成吉思汗又把一些地区封赏给他的后妃、外戚和功臣,不过这些地区的民众要向大蒙古汗国贡纳财物,受大蒙古汗国管辖,称为“投下”。

面对如此广阔的统治区域,不但要用万户、千户来统军,也要有人来管理民政,这一官员称为也可札鲁忽赤,被译为大断事官。

“当时在断事官之前冠以‘大'或‘普上的'之类辞语,似为表明系由大汗委任,而区别于代表各支宗王的一般断事官。”

说明当时在蒙古大汗直辖的地区,委派大断事官管理民政,而在被大汗封赏出去的地区,其宗主也能委派断事官管理民政,至于这些大断事官和断事官之间是否存有实际的隶属关系,则要看断事官所处封地是否为大汗直接管辖地区。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在大汗直接管辖地区是大断事官管理民政。

“但大蒙古国时代札鲁忽赤(即断事官又译作“断公事官”)一职不止是司法官,而是‘总裁庶政',全面负责户籍、赋敛、狱讼和监察的中央执政长官。”

由此可见,大断事官不仅管理政务全面,而且是以中央行政长官的身份来管理地方事务。

忽必烈就是以燕京大断事官班子为基础建立了燕京行中书省,而后忽必烈又是以燕京行中书省为基础建立中央中枢行政机构——中书省。可见蒙古民族对其辖地的管理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日后中书省的管理范围。由大断事官直接管理大汗直辖地区为日后中书省直辖腹里奠定了基础。

二、中统年间的政治形势

公元1259年蒙哥汗在蜀中战死未留有汗位继承人的遗诏,不久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都为争夺大汗之位作出了积极准备。

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三月任命赵璧和董文炳出任燕京路宣慰使,同年七月,又该燕京路宣慰司为燕京行中书省。

“平章政事王文统被‘委以更张庶务',‘立朝廷而建官府',但施政上仍以理财为主,‘行中书省科征税赋',以解决当时最迫切的物资供应,‘凡民间差发、宣课盐铁等事,一委文统等裁处'。”

“由于蒙古帝国的分裂,阿里不哥自立为大汗,占据漠北,金山以西的广大地区被拔都、阿 鲁忽、旭烈兀所瓜分,原直属于汗廷的别失八里、阿姆河二行尚书省也已不复存在,忽必烈真正能控制的只限于汉地,燕京行中书省实际上充当中枢机构的角色。”

宣慰使是沿用金代的官制,临事而设事罢则已,是临时差遣性质的官员。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在蒙元交际时也是中央政府派往地方的临时性机构,职责都是总管一个地区的军政或民政,二者的性质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由此可见,征缴赋税、差发和宣课盐铁是燕京行中书省的职责,而且更张庶务也是它的职责,实际上燕京行中书省是统领燕京这一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又充当了行政中枢的角色。

尽管在《元史·世祖本纪》中记载中统元年四月就建立了中书省,但笔者采用姚大力学者在《从“大断事官”制到中书省——论元初中枢机构的体制演变》中的观点,中统二年五月之前,忽必烈政权中并不存在中央中枢机构中书省。姚学者认为文献纪录的中统初年的中书省,实际上多是指当时的燕京行中书省;其二,当时忽必烈政权中仍然有大断事官机构而中书省一词是对大断事官机构中必阇赤(大断事官的佐官)全体十分笼统的汉语泛称。

“中统二年二月……在燕京行中书省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机构、充实和调整人选,建立了以中书省和左、右两部为主要机构的全新的行政中枢。”

至此,作为中央政府的中枢行政机构,中书省才最终名副其实地建立,并且是以燕京行中书省为基础建立的,那么燕京行中书省本身就担负两种职责,其一是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职责,其二就是管理燕京这一地区的地方事务,所以新建立的中书省也自然地担负起了管理燕京地方事务的职责。

三、制度的沿袭

中书省是元代中央政府的中枢部门之一,元廷统治者以中枢行政部门直辖一个地区,确实是不同寻常的决策。但追溯元以前的时代,笔者也发现了类似的事情。

《汉书》中“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内史是先秦史官体系中与太史并行的一大史官系统,……主要从事册命诸侯……等重要大事……战国秦汉以后慢慢地从史官体系中分离出来,演变成与财务、京师治理相关的官职。”

内史是中央政府里的官员,而在秦朝时,就有了以中央官员来管理首都地区事务的情况。由此看来,元代以中书省直接管辖一个地区的事务也是有先例可循的,但是比较一下,二者还是有些不同的。虽然内史是从史官之中脱离出来的是中央政府的一部分,其长官也是中央官员,但是内史并不是中央中枢机构之一,秦代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三公里面没有内史,九卿之中有一治粟内史之职,名称与内史类似,但治粟内史管理的是全国财政赋税,这与内史的职责是不同的。

“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

另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的京兆尹地区管辖有长安、新丰、船司空、蓝田等十二个县。

在京师之内,从属官来看,京兆尹较于内史,职责更加明细,能管理分工明确的属官,在京师之外,还管辖有十二个县,在汉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上是以郡统县,所以京兆尹已具备成为郡一级地方政府的条件了。京兆尹已由中央官逐步演变为地方官,但仍然能以中央官的身份出现于朝廷,仍兼有中央官的特点。

内史以中央官员的身份管理地方事务,至汉代演变为京兆尹,其虽然仍具有中央官的身份,但是其职责主要在于管理京兆地区事务。

由此可看,元代以中书省直接管辖一个地区是有先例可循的,但是中书省这么高层级的机构,作为中央政府的中枢行政机构,去直接管理一个地区,元以前还是没有的。

注释:

①姚大力.从“大断事官”制到中书省——论元初中枢机构的体制演变[J].历史研究 ,1993(2):62.

②姚大力.从“大断事官”制到中书省——论元初中枢机构的体制演变[J].历史研究 ,1993(2):61.

③张金铣.中统、至元前期行省的建置考述[J].民族史研究 ,1999(12):212.

④张金铣.中统、至元前期行省的建置考述[J].民族史研究 ,1999(12):212.

⑤姚大力.从“大断事官”制到中书省——论元初中枢机构的体制演变[J].历史研究 ,1993(2):69.

⑥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736.

⑦贾俊侠.内史之名及职能演变考析[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6):72.

⑧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736.

猜你喜欢
燕京中枢蒙古
空竹
燕京针灸名家于书庄“临证五明”理论的应用经验与体会
浅谈蒙古舞的地域特征及艺术特征
蒙古靴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浅解三字经 (之八十五)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
“辟谷”能治便秘吗?
吃饭速度快会导致肥胖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燕京杯」海内外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