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荒田
住在小区公寓大厦33层的马老先生,乘电梯到楼下。电梯到了22层,停下,一群人说说笑笑地进来。他出于文明友善的条件反射,按住“暂停”的按钮。紧随这欢乐的一群的,还有两位,一前一后,抬着一张咖啡桌。据目测,长桌重逾数百斤,两个汉子费力地抬、推、挪,终于进入电梯内。马老耐心地按住“暂停”的按钮,直到诸事办妥。他从旁观察,揣摩出事由:欢乐的一群是一家子,他们雇来两位搬运工,把咖啡桌搬下楼。
电梯下到一楼,这群男女一边叽叽喳喳,一边往外走。两个年轻搬运工又一次抬起重物,吃力地往外搬挪。马老默默按住“暂停”按钮,微笑着目送这些虽然常常打照面但素无交集的陌生邻居,最后一个离开电梯。
次日,马老去离小区不远的一家茶楼,和茶友会面。和平均年龄近七十的众茶友的交情,算得“老太太的被子——盖有年矣”,今天的话题是“人情”。马老感慨地说起昨天的小事,引起大家的兴趣,于是聊起“如何发现,并赞扬别人的善意”。
比如,在专题演讲附加的饭局上,同桌彼此不认识。其中一位特别豪爽,点了一瓶葡萄酒,他不好意思说:“这是我请大家喝的。”这样显得小气,像极了想让众人都买他账的暴发户。这个时候,如果在旁侍候的服务生是个明白人,便会对大家宣告:这一瓶质量上乘的“梦露”,是这位先生请大家分享的。那么,全桌的人,都会举杯向他微笑致谢。比如,在公交车上,有人挪一下,把座位让给你。比如,在微信群里,一个不认识的人点赞你的一段话,一幅照片,一篇作品。再如,邻居在下雪天早早起来铲雪;快餐店的兼职大学生每次端上咖啡时都附以灿烂的笑……事都小得“难以启齿”,你不必每次都来个日本式鞠躬,郑重道谢,但“知道”人家替你做了好事是必要的。
也许你不必即时反馈,但最好以多样方式,巧妙、自然、诚恳地表示你知道了,回应以一声“多谢”,或寄张贺卡,微信上专门留言致谢。
当你的多年邻居——一位寡居的老太太,今天出门,发式换了,化了淡妆,眉毛被描过,你粗看一眼,依然是这样的印象:老得一塌糊涂。再细看,发现她“不同”——昨天去了发型屋,今天出门前又精心打扮过,你由衷地赞美她“特别特别漂亮,神气”,你的慧眼独具,成全了她美好的一天。
发现善意的本领,需以爱心为根底。而这种本领,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对别人细心地关注与观察,才能逐渐具备。其中,最要紧的,是将心比心。你给朋友快递了一种健康食品,对方一直没回复。如果你心里隐隐有些不快,那就是提醒:你该将心比心,学会及时回应善意。
马老最后说起“电梯故事”的续篇:无巧不成书,昨天晚间,他外出散步回来。他走进电梯之后,尾随的女士,他认出了,是和上午那群搬咖啡桌的青年人同一群的,她的笑最为豪爽,所以马老印象最深。此刻,她跑得太急,五六个快递盒子从断了带子的手提袋里掉下,散落在电梯前,她又要把住电梯门,又要捡盒子,门一次次地合拢,马老装作在看壁上的电视,没有按住按钮。女士生气了,瞪着马老的老脸。马老说,抱歉,我不是电梯操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