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之士”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2019-11-14 10:33樊良娣
求知导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精神

摘 要: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拓展项目,逐渐成为学校丰富教学形式,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载体。“鹤鸣之士”研学旅行课程从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评价这几个方面来探索基于放鹤亭这一地方性资源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研学旅行,了解以苏轼为代表的“士”的文化与精神,让学生浸染其中、陶冶情操,将传统的“士”文化与精神同新时代“立德树人”培养任务相结合,培养新时代的“士”。

关键词:“士”精神;立德树人;研学设计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中小学结合当地实际,设计以地方旅游资源为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激发学生了解乡土乡情的兴趣,促进书本知识与自身经验的深度融合。“鹤鸣之士”研学旅行以徐州放鹤亭为基地,放鹤亭位于徐州云龙山,为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因苏轼所作的一篇《放鹤亭记》而闻名。它是研修之路的起点,也是研学之旅课程开发的重要渠道,最重要的是,它是展示地方性文化的特殊载体。

一、研学课程的理念

研学旅行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课程内容的拓展延伸、整合重组。这既是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运用于研学旅行,也是从研学旅行中将分散的实践知识提纯凝练。因此,研学旅行的课程理念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真情境课程。设置的课程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生活,创设和再现真实情境,为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动手实践提供空间。②主题整合式课程。课程有明确的研学主题,是将各学科中与研学主题相关的内容纳入研学主题中,最终形成主题整合式的研学课程。③交互共生課程。教师和学生同处真实的情境中,共同理解、感悟主题,合作探究主题的思想和意义,形成学生、情境与教师三者交互共生式课程模式。“鹤鸣之士”研学旅行课程,以“鹤鸣之士”为主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深度挖掘放鹤亭独特的地域资源,拓展和延伸“鹤鸣之士”的文化意蕴,通过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方式,培养新时代的“士”。

二、研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1.穿越时空访名士

根据研学主题类型,确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带领学生沿着名士的足迹,开展一场穿越时空的拜访名士之旅——了解名士的生平事迹,学习名士的精神。以“游放鹤亭,访苏东坡”为例,学生以《放鹤亭记》为导引,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了解《放鹤亭记》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亲其师,信其道”,通过拉近学生与名士的距离,让学生对名士产生亲切感。学生可以采取“写一写”“画一画”“想一想”的方式带着自己的作品和问题去拜访名士。教师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游览放鹤亭,“拜访”苏轼,为研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研学有质有量地完成。

2.体验真境悟品性

以苏轼的《放鹤亭记》为切入点,学生置身于放鹤亭中,直观感受其周围的湖光山色,解读苏轼笔下的放鹤亭古迹,拓展学习古代“鹤鸣之士”的品德与才能,与新时代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 “学生将从多种新视角、多种途径,在具体的研学旅行的活动中感受与体验,在自然的状态下让学习发生。”正如陶行知所说,凡是生活的场所,皆是我们教育的场所。以真情境为师、为课、为学生体验的场域,让学生在真情境中习得知识、陶冶情感、修养品性,有利于学生多维度地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塑造学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观,增强学生“与自然共生”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学生 “士”的精神。

3.面向时代抒真情

学校组织学生实地研学,给学生提供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机会,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利于学生移情和共情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组织材料—体验专题—升华情感”的全程实践体悟的模式,跨越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教育真境激发学生真情,以真情促进对真境的解读,形成人—景—情三者融为一体的交互式课程。通过“鹤鸣之士”研学课程,学生从初步了解“士”,到效法养成“士”,再到深化创新“士”,这三个过程既挖掘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精神,也把这种精神融进新的时代精神,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研学课程的评价

1.全面性评价原则

研学旅行是引导学生在游中学,是“游”和“学”两项综合交互进行的活动。因此,研学旅行评价也应该兼顾研学和旅行。一方面,要看研学旅行的线路设计是否符合研学目标,能否有效保证研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在研学中的直观体验和参与的状态。研学旅行相对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注重交互体验和活动的课程。学生需要在学习状态和思维方式上作出调整。因此,评价方式也应该随之调整。

2.发展性评价原则

研学旅行的发展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研学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研学旅行是一个动态化生成性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游学中发展。课程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把学生有无在其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作为衡量研学课程好坏的标准。除了以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标准,还应该把研学课程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纳入评价体系中,包括课程可继续实施的概率,影响课程可继续实施的问题,课程可继续实施还缺乏的要素等。

3.多元性评价原则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九种智能,每个人的智能发展并不统一,因此不能从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应注意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此外,研学旅行课程是学生主观感知体验的过程,但是课程评学却需要客观理性的对待。这就需要多方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包括带队教师、学生、研学基地指导老师、研学活动管理员等,充分发挥多方评价主体的作用,尽可能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四、总结与反思

研学旅行课程力求保持课程目标、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一致性,以学生为主体,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游览体验,强调游与学相结合。“鹤鸣之士”研学旅行的核心是培养新时代“士”的精神。学生通过游放鹤亭、“拜访”苏轼、体悟“士”文化、思考“士”的精神等一系列游学活动,以直接游、间接悟的形式,对中国“士”文化有一个直观而具体的感知,理解“士”文化的魅力所在,并能关照自身成长。关于课程的研究和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鹤鸣之士”研学课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保持课程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殷世东,汤碧枝.研学旅行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2]范红琼,段若鹃.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实现路径[J].高教学刊,2019(9).

作者简介:樊良娣(1991—),女,安徽滁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都精神
拿出精神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