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声唱法发展及艺术特点

2019-11-14 12:32李程
戏剧之家 2019年29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特点

李程

【摘 要】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美声唱法传入了我国,当时被人们称为欧洲传统唱法。五四运动时期,一批留学欧洲学习美声唱法的歌唱家周淑安、黄友葵等通过演唱和音乐会,把美声唱法的曲目、演唱技巧、艺术风格等介绍给声乐学习者和广大听众。不难看出,通过这些音乐家多年的努力,为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美声;唱法;发展;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056-02

从其历经几个世纪在全世界音乐艺术领域范围内形成的巨大影响来看,美声唱法不仅是指一种歌唱的方法,它同时还特指能够用美好的声音来歌唱的一种唱法的风格和流派。这种歌唱方法以非常注重声音音质的美感著称,同时它强调对声音的灵活性及连贯性的掌控能力,以及不费劲地轻松演唱高音的能力。

一、咬字、吐字清晰

实际上,美声唱法有一个基本特点一一咬字、吐字准确清晰,当然这也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基本要求。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给人以欣赏歌唱的愉悦和美感。有的歌唱学习者没有按照美声唱法的要求,一味地追求某种声音共鸣效果,所以出现了咬字不清的问题。美声唱法从兴起、发展到现在,咬字清晰是基本要求之一。在我国,一些对美声唱法了解还不够深入的人认为,美声唱法本身咬字就不够清楚,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形成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为了使各位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其列举如下:

(一)听外国作品时,对语言和作品不够熟悉,有时吐字频率较快易给人以咬字不清的印象。其实,对外语歌曲的歌词进行一下研究与实践演唱,再多听几遍,就会感觉到国外的美声歌唱家的咬字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清,而是十分清楚。

(二)听到有些还没有真正掌握美声唱法的人歌唱时咬字不清,就错误地认为美声唱法可以咬字不清,事实上是演唱者的咬字方法还需要改进,并非美声唱法本身如此。

二、丰富的共鸣

用美声唱法演唱的歌曲,往往给人留以音量较大,音色浑厚饱满,有时却又唱得无比细腻柔美、优雅飘逸的印象。美声唱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声乐家们不断总结、实践,形成了共鸣丰富、声音穿透力强、音色明亮浑厚的歌唱特点。在没有电子扩音设备的时代,歌唱演员在大剧场演唱,不得不考虑音量和声音穿透力的问题。美声唱法追求丰富共鸣及大音量的原因有三点,具体如下:

(一)为了实现与逐步扩大的乐队编制在合作中达到音量平衡。17世纪,歌剧乐队出现,当时乐队的编制还比较简单,有琉特琴、竖笛、小号等,编制与规模也不同定。17世纪初,歌剧《俄尔甫斯》演出时的乐队,主要由木管乐器、弦乐器和键盘乐器组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管弦乐队的规模在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努力下逐步定型,以后的管弦乐队基本保持着古典乐派时期管弦乐队的基本框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前半叶是西方声乐史上的重要转变时期,大歌剧兴起,阉人歌手(男童阶段经过生理手术使生理改变,使其在歌唱中同时具有男人的肺活量和女生音域特点的歌手,由于他们灵活的嗓音和对技巧的高超表现,在歌唱盛行炫耀技巧的时代,受到极大的追捧)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男声在歌剧中的角色和音色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和认可,更响亮、更高、戏剧性更强的歌唱方法受到欢迎。从这里,我们便能够分析出乐队和歌唱共鸣发展的联系和必然。此外,还能够看出乐队的扩大、演唱风格的转变对声乐演唱方法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表现诸如英雄、强悍者等需要响亮、浑厚音色的角色。在早期的歌剧演唱中,听众更热衷于声音的华丽和技巧的展示,这使声带较小、声音灵活、富于变化的女性歌手和阉人歌手占据了主要舞台。从19世纪开始,歌剧的戏剧性展示得到观众的青睐,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壮大,使得音乐更加体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感情与人物性格。这种戏剧性的表现要求,对歌唱嗓音的音量变化和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客观要求及市场的选择促进了美声唱法在声音共鸣上的不断探索,充分发掘人体发声共鸣的潜力,总结、发展利于发声歌唱又符合人体生理科学规律的歌唱共鸣方法,这样一来,具有丰富共鸣的美声唱法便形成了。

(三)在大剧场中演唱,良好的声音穿透力十分必要,否则无法传到更远的地方。在大规模的歌剧院演唱,没有洪亮的共鸣及优质的嗓音穿透力则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演唱效果。

三、连贯统一的连音

通常,美声唱法要求乐句要唱得连贯统一(除跳音、顿音、花腔等需要有意断开外)。这种连贯统一的具体要求为:不同的元音像用一根线穿起来的珍珠,保持不同元音在共鸣支点上的一致,乐句听起来要有线条感,没有间隙或随意的停顿。连音歌唱是最重要的技能,别的演唱方法都从属于它,而且仅仅是它的变体,应用这些变体只不过是为了使连音歌唱更加丰富。

统一连贯的连音演唱,使听众的听觉获得平稳进行、连续协调的美感。演唱中,要求主要共鸣腔体尽量保持协调一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喉位穩定

美声唱法的喉位通过深呼吸将其确定在稍低的位置,在发声过程中尽量保持不因音高和母音的变化而移动位置。这种喉位的降低,是指深呼吸时舒适、自然地降下喉位,而不是利用肌肉主观用力拉动喉头下降,否则会因肌肉的拉动使喉部出现僵硬、下坠的感觉,刻意拉动肌肉降低喉头的方法会使歌唱声音滞重,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保持软腭的持续抬起

软腭的抬起可借鉴打哈欠的感觉体会到,但实际歌唱中软腭抬起的情形更接近于情绪激动时的软腭兴奋抬起的状态。生活中真正打哈欠时,口腔张开程度很大,软腭抬得过高,绷得过紧,对于歌唱来讲,这样的哈欠有些过头,有些人说把声音“打僵”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用打哈欠的感觉体会歌唱时的软腭状态,应掌握好打哈欠的程度,口腔不要开得过大,并辅以情绪激动的体验,感觉声音能够顺利到达头腔即可,不要使声音窝在喉咙里。

(三)共鸣支点的统一

美声唱法的共鸣是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三者协调、综合使用的结果,十分丰富,但这并不代表声音没有统一的支点。相反,声音支点对于美声唱法来讲极其重要,没有支点,就不可能唱出统一连贯的连音。在演唱过程中,根据表演者演唱的具体情况和音区的改变,老是会提出要求,引导演唱者调整共鸣支点的位置,以求各共鸣区对共鸣支点音色饱满度的支持,歌唱咬字的字腹都要统一到共鸣支点这一核心上来,这样一来,统一、连贯的连音歌唱效果便形成了。

四、声区统一

声区统一,也是美声唱法的艺术特点之一。区别于我国部分原生态唱法和戏曲唱法,其演唱可以在真假声之间切换,美声唱法则要求演唱中声区要尽量统一。美声唱法在训练中运用真假声混合技术,要求中低声区要有假声的高位置,高声区依然保持喉咙打开。

一般情况下,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在中低声区是一种音量较大的真声,但不够明亮、集中;而在高声区,大多数人都能唱出一种自然假声,这种声音,美、灵活、抒清,但不够响亮。没有经过声乐训练的人,真声和假声的音色有明显的区别。在学习美声唱法过程中,依靠半假声作为过渡,把真声和假声的优势结合,使高、中、低音区逐步混合,把音区之间的区别逐步缩小,最终使各音区间的音色尽量统一,没有明显的切换痕迹。这种经过混合的声音具有一系列特点,如音域宽广、音色干净明亮、音量变化丰富、艺术表现力强等。

五、结语

美声唱法在我国歌唱界得到了广泛认同,因为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显然,美声唱法在我国从一开始引进学习,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今天已结出了累累硕果,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教育家。如今,美声唱法在各种媒体、舞台及歌唱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尽显其歌唱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美声唱法审美特征论[J]. 陆云雁.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09).

[2]谈美声唱法中的技巧运用[J]. 于丽峰.戏剧之家,2018(07).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特点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