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2019-11-14 11:05唐欢屠玲丽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三美论许渊冲唐诗

唐欢 屠玲丽

摘  要: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国古代诗人的智慧领悟同时记载着历史王朝的更迭变迁。在风格迥异、辞藻华丽的诗歌背后,是诗人细品推敲,精心斟酌的产物结晶。基于此,许渊冲提出“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指导译者忠实呈现诗歌原意,重塑原诗魅力,保留诗歌动人特质。

关键词:唐诗;许渊冲;“三美论”;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

中西方语言背后潜藏的巨大文化差异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翻译传播之路尤为艰辛。在英译过程中,部分诗歌美学的缺失无可避免,使得译者虽尽其力,用其智,仍无法完美保留原诗美学元素。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兴然蓬勃的背景要求译者打破传统,实现原诗审美价值,努力还原诗歌美学。

一、意美

在“三美”之中,意美位居榜首。在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给予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的感受。意美的栩栩展现,为想象的迸发延伸无限可能。

(一)意象

意象是被注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唐诗的创作中,借以意象来表达象征意义的运用层见迭出,成为诗人抒发思绪、渲染意境的瑰丽之笔。

对比许对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Hearing a Bamboo Flute on a Spring Night in Luoyang):

谁家玉笛暗飞声,

From whose house comes the voice of flute of jade unseen?

散入春风满洛城

It fills the town of Luoyang, spread by wind of spring.

此夜曲中闻折柳;

Tonight I hear the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

何人不起故园情?

To whom, the tune will not nostalgic feeling bring?

这首诗作于李白客居洛阳城之时。夜半三更,一曲笛声勾勒浓重思乡情。许将“笛”译为“bamboo flute”,言简意赅点明笛的制作由来——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意喻质朴无华,被以称颂君子。这一增译,益于读者品析诗歌意美,深入贴近中国传统文化。此外“折柳”有着丰富文化底蕴。“柳”与“留”读音相近,流露不舍故土之情。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精辟还原“柳”的双重寓意,巧妙的谐音运用,以一曲笛乐,刻画出浓郁如墨的离别乡愁。

(二)文化底蕴

唐诗意喻丰厚,镌刻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的印记。诗歌暗含的文化内涵是生动呈现意美、感受原诗意境风情的精髓。

节选许对杜牧《秋夕》(An autumn Night)一诗的翻译:

天阶夜色凉如水,

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

坐看牵牛织女星。

She lies watching 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

这两联描述的是失意侍女居于深宫的寂寥和独殇。“牵牛织女”赋予着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牵牛织女星”的翻译,需准确传达词汇意义的同时也需确保它诗歌美学精华的驻留。许将此转译为“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记述了女仆独坐阶梯、静赏星宿的孤独,同时“heart-broken”一词巧妙点睛主线情感,潜藏的对真挚爱情的渴望徐徐流露于情境之中。

(三)点睛动词

不同于图片式静止的意象,动词的灵活运用是动态视觉与敏锐触感的强烈冲击,是注满生命力的情景再造。

以《登鹳雀楼》(On the Stock Tower)为例:

白日依山盡,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

黄河入海流。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这两联生动描绘了从鹳雀楼远观的壮丽景色。太阳缓缓从起伏的山丘沉下,而黄河则猛烈涌向大海,滔滔不息。“依”和“入”这两个动词在意义上对美的再现产生了巨大影响。若简译为“end”和“move”,就会丢失景象的吸引力,使读者无法进一步感受恢弘山河气势。许以拟人将夕阳西下以人格化的审美方式更加突出夕阳的美丽,使诗更加引人入胜,值得研读。

二、音美

音美即音悦于耳,声融于境,韵寓于情。好的诗歌擅于结合重音语调,通过声音的律动和节奏,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在音美中升华诗歌。

(一)节律

汉字素有平仄之分,但英语截然不同,分为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以规律的频率和均匀的节奏律动,为诗歌的呈现增添回味的音乐感。

以《月下独酌》(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为例,用符号表示诗歌节律(—代表平音,〡代表仄音,∕代表重音):

〡—〡——  〡〡〡—〡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     ∕          ∕

I sing the moon to linger with my song;

∕      ∕      ∕    ∕

My shadow disperses as I dance along.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花间月下,孤影独酌的伤感情怀。借酒消愁,以忘忧愁。诗人采用了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的节律,呼应对联,抒发“零乱徘徊”之感。小醉以起歌舞,烦扰难解,醉酒难纾。许渊冲将此节律转换为抑扬格五音步,使译作保留形式工整,旋律悦耳的音美艺术。诗歌以简洁平衡的句式、悠扬婉转的乐感,以及深埋压抑的情感表达,成为诗歌词句精炼蕴涵浓厚的经典。

(二)韵律

押韵是中西诗人热衷垂爱的诗歌创作手段。押韵是指在诗歌句末重复使用韵母相同的字词。韵脚为诗歌润色,使其更为细腻精致,为诗歌作品塑造艺术美感。

以李白的《客中行》(While Journeying)为例:

兰陵美酒郁金香(xiang),  a

玉碗盛来琥珀光(guang)。  a

但使主人能醉客(ke),     b

不知何处是故乡(xiang)。  a

How flavorous is golen-tulip Lanling wine!        a

Filling my bowl of jade, in amber it will glow.      b

It is enough if you can make me drunk, host mine,      a

No more nostalgia in foreign land shall I know.     b

这首诗颂扬了酒的醇厚和主人的殷勤款待,展示了诗人自由豪迈的性情才气,同时也揭示了唐朝初期繁荣安居的景象。诗歌首联、颔联、尾联都以ang的音结尾。原文的韵律是“aaba”,但由于中西方语言语音特征的不同,往往很难保持相同的韵律方案。为最大限度还原音美,许将其改至“abab”的格式,“wine”和“mine”押韵,“glow”和“know”押韵,保留原作的流畅美和音律美。

三、形美

形美指诗歌行长一致、格式对仗工整的形态美。古代诗歌素有五言七言之分,简洁统一的句式结构及紧致对称的词句排布,细腻再现形美,为读者的第一视觉感知烙下美的印象。

(一)诗歌模式及行长

唐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唐诗结构规整、编排精细,有着规则严谨的句式排布。形美在诗歌行长及对仗句式中均有鲜明体现。

分析以下李白的名作《静夜思》(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down,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这首诗是一篇典型的五言绝句。在诗中,诗人将对仗运用呈现的淋漓尽致。“举头”对应“低头”,通过动作的对比,将情感的蕴含展现无遗,一举一低,皆是对故乡的浓厚思念。许的翻译,使“looking up”和“bowing down”的对仗达到完美的契合,确保了原诗魅力在读者心中挥之不去。此外,翻译的行长字数浓缩在一句六七字,呈现出简洁精炼的诗歌特色。

(二)句法结构

为了再现诗歌活力,巧妙的句法运用能够帮助读者挖掘诗歌潜藏的线索与情感。句法结构包括重复、平行、省略、倒置等。

以《独坐敬亭山》(Sitting Alone in Face of Peak Jingting)为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Gazing on Mount Jingting, nor I

Am tired of him, nor he of me.

通过描绘眼前场景,“众鸟”与“孤云”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独坐敬亭的强烈空虚感和压抑感。“all birds”和“a lonely clond”充分还原了原诗对比。同时,“so high”和“so free”对仗,采用平行的手段,保留了原诗的句式结构。尾联诗人采用“nor...nor...”的句式,给诗提供了紧凑的结构,使形文更加流畅紧密。末尾许将山人格化,化身密友,用“he”代表敬亭山。山与人融于一身,以不可分割的强烈情感紧密相连。

四、结语

唐代诗人以委婉抒发情感,注重辞藻的精妙和简洁的表达,使诗歌充满朦胧之美。然而,含蓄的汉字文化困扰读者,使其无法挖掘原诗潜藏内涵。翻译之路任重道远。在许渊冲“三美论”的指导下,唐诗的魅力推升至高峰。这也要求译者具备熟练的翻译技巧和专业的语言知识,还原诗歌美学,实现美学再造。

参考文献:

[1]Arnold, Mathew. On Translating Homer, New York: Scholar's Choice, 1861.

[2]Perrine, Laurence. Sound and Sense: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New York: Harcount, Brace and World, INC, 1969.

[3]劉宓庆,《翻译美学导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4]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三美论许渊冲唐诗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唐诗赏读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