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2019-11-14 08:05孙晓雨
学理论·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孙晓雨

摘 要: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是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关于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五四运动所蕴含的“五四精神”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五四精神”助力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我们应铭记历史,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贯穿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关键词:五四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176-03

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实现民族振兴,热爱伟大祖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新青年人所展现和彰显的爱国精神与情怀,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历久弥新、炽热生辉。

一、“五四精神”产生背景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的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取消“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北洋政府竟要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转移给日本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举国痛心、民众哗然。1919年5月4日,为反抗西方列强对中国主权的无视与瓜分,反对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北京青年学生涌上街头,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随后上海工人也积极声援学生。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声援学生,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1],进行英勇的抗争。

二、“五四精神”的内涵

最早使用“五四运动”并且对“五四精神”进行论述的是五四运动参与者北京大学的学生罗家伦。在当时罗家伦就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来表明五四运动的重要之举是具有创新、牺牲精神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精神。“五四精神”为坚定文化自信、延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注入了爱国精神、时代精神。

爱国,是“五四精神”中最为根本的一点。爱国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时代史诗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民族复兴、使命担当,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追溯到五四运动就是人们代代相传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和中华儿女在历史上展示真挚的爱国热情,取得了斗争的胜利。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国难当头之时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实现独立走向富强,爱国精神始终发挥着坚如磐石的作用。

进步,是对几千年来封建统治制度的反抗,追求进步,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两个一百年”和现代化强国强军的新蓝图,展现了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人民的进步追求。“进步”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追求民族进步、维护国家的自主,反抗压迫的进步精神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意义。五四精神唤醒了青年、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等国民的思想解放与民族觉悟。

民主与科学,折射出五四运动的时代特征,以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为标志,新文化思潮由此拉开,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激发了青年人謀解放、求独立、科学民主的激情。邓小平同志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们所追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念。改革开放以来的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思想,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其中,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展现。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的科学精神要求尊重现实,反对旧文学、旧制度、旧道德,积极宣传理性,反对迷信。民主与科学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及:创新。五四运动实质上也是“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孙中山曾评论:“自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之准备。”[3]这里的“革新”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创新”之意,正是五四创新精神的推动,冲破了封建专制统治,打破了旧的国家统治机器,由此看来,创新是五四运动深层意义的展现,更是“五四精神”的精髓[4]。青年人认识到新陈代谢是世界发展的规律,创新是人类文明、国家发展的本色。李大钊曾说:“所谓文明即人类本其民彝改易环境,能战胜自然之度也。文明之人,务使环境听命于我,不使其我奴隶于环境。太上创造,其次改造,其次顺应而矣。”[5]这里的创造也就是创新之意,正是这种创造精神,推动了民族的不断前进,最终独立。

三、“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五四精神”随时代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就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使“五四精神”始终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奋进。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如此,继承与发扬五四精神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五四精神”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局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但是传播的范围与力度却很有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局面是在五四运动时开启的。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情况下,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怀在每一个青年心中升腾,他们学习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创刊翻译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献思想,向全国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阵地。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成为共产主义者的信仰。当时的《新青年》杂志积极刊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译文,以大众化的讲解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唤起民众的觉悟,马克思主义旗帜高扬,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新时代,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以我国具体实际为依据,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这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重要根据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6]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依旧是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依旧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友好的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这是实践证明的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

(二)“五四精神”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壮大了群众基础

五四运动爆发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夕,对党诞生有着重要的思想和阶级准备,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其勤劳、顽强、坚定和团结力量,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成为一支政治力量,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在国内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并由上海辗转嘉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其中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的红旗高高举起[7],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的解放、人才上的支撑,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带领劳苦大众顽强革命、艰苦奋斗并成立新中国,开创改革开放繁荣富强新局面。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政治保障,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

五四運动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从此中国步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8]。“五四精神”极大地开启了民智,解放了社会思想,工人阶级、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奔波宣传新思想,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群众基础的扩大提供理论支持,为革命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是革命胜利的坚实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解放,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五四精神”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五四精神”所蕴含的“爱国、进步、民主与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积淀的爱国情怀在五四运动时被激发出来,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致、继往开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支柱就是爱国主义。爱国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革命、建设、改革时代转化为物质力量,不断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矛盾依旧存在,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和意识形态安全依旧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秉承与发展“五四精神”,助力坚定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抵御别有用心文化的入侵,以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强国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拥有理性、开放、包容的心态,让本土文化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五四精神”引领青年使命担当和坚定文化自信

五四运动中的很多仁人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后来革命、建设、改革中付出了青春。青年人把“五四精神”与革命热情发挥到了更宽泛的领域,继承发扬“五四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勇于承担使命[9]。热血青年人在五四运动中展现出的保家卫国、誓死抵抗精神对社会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青年人是时代的引领者、创造者,在这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起到先锋作用,随时代发展历久弥新。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力量,“五四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亦是一种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是我们应该自信的。新时代,“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青年一代在各个领域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我们新一代青年人要秉承“五四精神”,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侵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德的远大理想,完成新的使命。青春只有一次,只有激情奋斗、顽强拼搏、为人民做出贡献的青春才会留下持久、有意义、无悔的回忆。生生不息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的“五四精神”,是青年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支撑,在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创造着新的篇章,推动着社会前进。

四、小结

“欲灭其国,必去其史”,历史虽不等同于文化,但却是文化的一部分,“五四精神”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延续、国家发展“复兴之路”的见证;五四运动,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10]新文化为解放思想奠定基础,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溯源之一。“五四精神”,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情怀传承至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成长的基础之一,使新文化思想生根发芽,革命意识不断地高涨,始终激励青年一代不懈努力。五四运动孕育的“五四精神”对此后整个中国政治走向与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影响。

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依旧存在各种挑战和考验,需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创新精神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需要始终把个人的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在传承和发展中继承创新“五四精神”。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把握与认识。“五四精神”散发着历史的光辉,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继续与延伸,是我们勇于前进的不竭动力,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去探索、去追寻。

参考文献: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1.

[2]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8.

[3]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10.

[4]石国亮.五四青年的创新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8(3):12-15.

[5]董一冰.简论“五四”精神[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57-58.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贾如.“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6.

[8]李栋.五四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8):60-61.

[9]胡献忠.“五四”的百年沧桑与青年的历史担当[J].青年探索,2019(1):51-59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0.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