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9-11-14 08:05包阿茹罕
学理论·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本质价值

包阿茹罕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其中独特的一个部分,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是一种正确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种思想观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认识论的不断发展。认识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亦带动了实践观的进步,从而带动人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前进,在个人的成长与整体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本质;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27-02

實践的观点最初是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从道德性和日常生活的实践这两方面对实践这一哲学范畴进行剖析,马克思在继承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同时,强调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柔和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了新的实践范畴。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主体客体相统一理论,生产实践理论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出发,从生产实践劳动出发阐述人在改造物质环境的同时改造着自己,从而,人才得以全面发展。”[1]

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实践观,第一次科学阐述了人类社会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促使唯物史观的诞生。书中马克思把唯物史观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2],所以,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会越来越完善,关键就在于其能不断研究并完善实践理论,并对其做出科学阐释。

(二)研究意义

实践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最根本方式。“积极实践是在实践的真理尺度下进行的,有助于实现实践价值尺度的人类活动;消极实践则是在违背实践的真理尺度下进行的,不利于实现实践价值尺度的人类活动。”[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因此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相关内容,弄清其基本定义和适用范围,是与我国的时代脉搏相契合的,哲学研究本就应该寻求真实和缺失的内容,而并不是理论和实践并行并进。我们的研究还是要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去观照理论,而不是反过来用理论去套实际生活,21世纪的中国的发展要求是逐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有正确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以此观察、体验、判断、审视人民的现实生活,从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对促进我们个人的提升与发展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地发展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带来的真正意义抑或是当代价值所在。

二、研究现状简述

确立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革命变革的立足点是科学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也是科学的实践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对实践观及实践的探索研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马哲的研究发展。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它的理论地位,国内外的学术界还在激烈地讨论当中,我们人类的实践一直在不停地发展变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理论和问题,要随时代变化回答并解决。这表明,跟时代的变革相结合是这一实践哲学得到新的更好地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理论与时代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的相关理论,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内涵的阐释

(一)实践的本质

如果从本质上来解释实践的内涵,实践就是一种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客观活动。这一活动只有人才会从事,有典型的社会现实性特点。如果通俗来说,就是通过人对客观世界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因此关于实践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三个特征来剖析其本质:第一是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以及实践的手段,这三者都不是主观臆造的,都是客观的,因此我们称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二,实践具有能动性,在实践这一哲学范畴里,实践的主体是人,意识又是人所特有的。人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因此,实践亦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实践活动以人为主体,实践活动那也一定在社会关系的影响下进行,而非单个孤立活动。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方式亦是不同的,因此实践活动受具体的历史条件制约[4]。

(二)实践观的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了主观与客观、自然观和历史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在揭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自然观先于人的同时也阐明了实践活动物质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并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不断演化发展去阐释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第一次确立了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这一活动为人所特有,在此基础上,人积极主动地从事生产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世界并不是简单变化过程,而是充满矛盾的,真正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四、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无论在理论抑或是实践中对当代个人的成长发展,对社会的前进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实践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好与坏兼而有之,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实践观去指导实践活动。

(一)充分实现了人这一实践主体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发展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相结合,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始终发挥人这一实践主体,把这作为根本,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认识与实践相促进相结合,进而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前进。

(二)为我们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明方向

这一阶段,我们国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的和谐发展也要把这一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二者关系密切,有深入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反映,对供给侧改革与发展,对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当前,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攻坚时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在当前关键期和攻坚期,需要更好地把握好人与自然关系、更好地把握好人与社会关系、更好地把握好政治与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在建成小康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坚信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目标定会实现。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延伸理论,生态的实践观理论也是对当代人类有重要积极影响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要真正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将会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生态实践观。由于我们人类曾经对大自然进行的掠夺式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历史上一些阶段的某些地区的人们,为了生产发展没有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这也是我们人类自食恶果的一个表现。恩格斯讨论过相关的问题,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就犯过这方面的错误,他们以砍伐森林的方式获得耕地,逐渐地,他们把森林中的树木砍完了,让他们没有料想到的是,这些地域现在已经是荒芜之地,因为没有了树木的保护,这些地方也就没办法集聚和贮存水分。意大利人在阿尔卑斯山也做了一件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事儿,他们把山南坡的树砍光然后精心呵护山北坡的松树林,慢慢地,就摧毁了他们所在地区的高山牧畜业,更有甚者,一年的时间里,山上的大部分山泉都枯竭了,雨季里又会发生洪水灾害。我们国家目前正在转变发展思维,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甚至在很多层面把生态问题放到经济发展前面。国家主席习近平更是强调“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在这里,他提出了两个“清醒认识”,这是提醒我们要反思,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是我们国家非常必要而且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落实和贯彻的国家方针。这就需要我们践行生态的实践观。

目前,我国存在一些生态问题,经济也正在高速发展,二者如何平衡,这是一个至关重要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两者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会对经济发展有很多积极作用。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向大自然索取各种各样的资源,同时不断发展我们人类的生产力,实践是作为我们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中介和纽带,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正确的实践观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目前,我们国家不断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也是我们践行生态实践观的关键之举。这将逐步实现我们国家生态环境的良好转变,人与自然和諧相处。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正确的科学的实践观,这一理论更加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对世界做理论方面的解释,更是可以指导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它的立足点是实践,实践观是其基础理论,这也是其与其他哲学的关键区别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式是实践,但它是社会历史性的,是开放的,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是不断认识,不断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螺旋向上式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张宇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

[2]孟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探索[J].智库时代,2018(27):233-234.

[3]刘红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天津大学,2015.

[4]雷龙乾.批判的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超限”内蕴[J].思想战线,2018,44(5):162-17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

猜你喜欢
本质价值
思辨,让学习触及数学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漫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