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2019-11-14 08:05高志华
学理论·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网络空间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网络空间这个新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主流意识形态遭受严重冲击、网络防护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网民安全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提出从网络内容建设、创新宣传形式、加强技术防护、完善制度规范、提升网民素质多个维度着手全面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46-02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更具隐蔽性和攻击性,防御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又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条件和宽广领地。信息风暴正在对我们已有的社会秩序不断地解构和重构,从而对社会治理及意识形态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怎样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网络意识形态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我国的国家安全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我国当前面临新旧叠加、内外联动、虚实同在的国家安全新形势下提出的,是积极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形势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事实上已经延伸到了网络虚拟空间。意识形态一直是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分化的前沿,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憑借着他们在信息技术、互联网、硬件基础等方面的先进性,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强等特点,使用各种手段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新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是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重要保障[1]。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一)网络的信息传播特性容易侵蚀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外敌对势力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平台。网络许多特性,例如隐匿性、虚拟性、多元性等特征弱化了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中“舆论把关人”的角色。一方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的纷争逐渐向网络空间延伸,大肆宣扬西方意识形态,扶植、培养亲美和西方的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左右社会舆论。互联网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输出更为隐蔽,也更加快速。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抹平了参与主体的身份、地域等方面的差别和限制,生产和传播各种舆论和信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念在网上泛滥,弱化了社会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带来严峻挑战。

(二)西方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威胁

西方国家文化霸权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威胁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的网络入侵,一方面使部分中国民众在文化上造成崇洋媚外的心理,另一方面可能影响和改变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思想理论领域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有所滋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扶植一些网络上所谓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发表一些极具煽动性的言论,有组织、有目的地去引导舆论,混乱视听,瓦解社会共识,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网络信息技术落后成为网络安全的软肋

目前我国网络发展大而不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网络技术先发优势在技术、管理、安全等诸方面攻击中国,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攻势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改版升级。美国不仅是互联网的诞生地,也是互联网的终极大管家,管辖着全球互联网的主根服务器,控制着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事宜,对世界网络空间进行全天候监视和管控,“棱镜门”事件已暴露出美国的互联网监控能力。而现阶段,由于我国网络安全技术还有漏洞,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和管控还缺乏力度和技术支持,网络上混乱杂陈的信息一方面使民众难辨真伪;另一方面也挤压了主流声音的传播空间,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难度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防御的难度[2]。

(四)有的网民素质不高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中国网民数量全球第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网民数量的增多造成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有的网民素质不高在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中暴露出来盲目从众,缺少独立分析判断能力,评价不够客观公正、法律意识淡薄、道德失范等问题。还对网络谣言没有分辨力,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威胁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与此同时党员领导干部应对意识形态问题能力有待加强。一些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还停留在经验范畴,没有与时俱进做好知识能力储备,还有一些同志对意识形态责任制认识不到位,还没有做好意识形态斗争的心理准备,不敢、不会、不善“亮剑”发声。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必须要把网上斗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高度重视起来,抓紧干起来,讲究战略战术,坚持下去,久久为功”[3]。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需要从提升网民素质、创新宣传形式、加强内容建设、加强技术防护、完善制度规范多个维度同时发力。

(一)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升网民素质

首先,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对党员干部来说,精神上缺了“钙”是最严重的病变。党员领导干部、政府公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直接和公众接触与沟通,肩负着传达政府政策措施和整合公众利益诉求的重任,是主流意识形态最坚定的拥护者和传播者[4]。因此,必须要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思想建党,加强党性教育,使党员干部深入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站稳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想信念。全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是我们党教育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为各级党员和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使命,应该坚持抓好意识形态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把意识形态教育放在干部培训中更加突出的地位。

其次,要大力培育广大民众的网络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5]。培育民众的网络素养,着力提高民众对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6]。网络中的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的传播者,然而由于我国网民数量繁多且网络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网络中的传播信息真伪难辨、纷繁复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各个环节都要想方设法、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培育民众的网络素养的任务,培养民众对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理性看待被夸大其词和富有煽动性的不良信息,不盲信、不跟风,甚至能够主动地抵制错误思想,并与之开展斗争。培育民众的网络素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需要改进和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

(二)创新宣传形式,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创新宣传形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目前我国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都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尽快掌握这个新舆论战场的主动权[7]。现代网民,渴望成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互动者,在互动中建构他们的“存在感”,在参与中体验“获得感”。因此,宣传的方式要由过去那种单一的说教灌输转变为网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借助大众娱乐节目通过网络传媒输出其意识形态的方式,以各种丰富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上播放这些承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大众娱乐文化,立体多维度地维护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将传统的和新兴的媒体紧密结合起来,以网民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让网民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自觉认同和维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发挥主流媒体“压舱石”的作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舆情分析报告中指出,从舆情爆发及传播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是舆情发生的主要信息源及舆情发酵关键渠道,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以深度报道、新闻调查、新闻评论等方式加强引导,发挥了社会舆论“压舱石”的作用。传统主流媒体作为传递政府权威信息的主要媒介,一直以来都是宣传引导体系内的中流砥柱。主流媒体肩负着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务,要不遗余力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正气,创新方法手段,时刻占据舆论制高点,及时地维护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遵循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平台、管理、内容、经营等诸多方面的优势互补,通过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更好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三)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夯实主流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負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一定要特别注重内容建设。现在的文化传播有很多种方式,但是内容为王,只要内容是好的、是正面的、是积极的,就可以采用任何有效率有市场的方式传播。通过提升文化实力,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努力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更加符合本地文化环境和民众的实际需求,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智慧来完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网络空间中不断输出好内容、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四)加强技术防卫力量,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术防卫也是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尽快在网络信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培养专业的网络安全人才。

(五)完善制度建设,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除了有技术支撑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相比较于其他互联网发展成熟的国家,我国现有的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而且网络内容和传播方式复杂且技术不断更新,针对网络空间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的政策法规,例如《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更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评估的规章制度。例如,构建法律规范、行业自律、行政监管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的网络治理体系。鼓励网民举报网络违法行为和不良信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同时,要成立精通网络、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网络司法和执法队伍,对本地区的网络阵地进行更专业的维护。真正做到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有力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康有.中国特色治网之道[J].人民论坛,2018(13):28-31.

[2]杨嵘均.论网络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98-107.

[3]熊光清.习近平网络社会治理思想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7(12):43-47.

[4]高志华,蔡钰.政府回应网络舆论问题的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8(3):69-72.

[5]周士跃.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网络舆论工作——深入学习习主席关于网络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4):31-33.

[6]卜建华,高菲菲,张宗伟.新媒体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党史博采(理论),2018(2):64-66.

[7]习近平重要言论专题摘录——论网络治理[J].时事报告,2018(2).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关于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