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引言:现阶段,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微媒体不断涌现,并得到了普及性的使用,逐步成为人们接收与传播信息的首选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多种思想得到了传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提出了更多挑战,需要相关教师重点关注与应对。
对于微媒体来说,其属于新媒体的一种形式,专注移动互联、移动互联网产业等领域。微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接收与传播信息的途径得到了有效拓展,相应的速度也显著提升。基于这一优势,微媒体在我国得到了普及性的使用,且在目前的诸多互联网运用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比于传统媒体,微媒体主要具有以下几项特点:第一,增值性。在微媒体的支持下,对信息展开一次有价值的修改、发表评论等均实现信息源的增加,实现了信息增值。第二,差异性。由于在微媒体中发布信息的主体为微小个体,因此风格、导向、内容等均存在差异,同时也可能出现大量的转载、抄袭与雷同。第三,传播性。微媒体是自发的传播而不是通过报亭这样的发布渠道,且渠道免费,因此受到了更多的青睐。第四,选择性。人们普遍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阅读,促使信息的优胜劣汰形成【1】。
在微媒体的冲击下,大学生接收与传播信息的渠道已经由传统媒体转向微媒体,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话语权丢失,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相关教师切实掌握着信息传播的话语权,能够针对被教育对象展开高强度的、连续的特定内容传播,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三观”。但是,在微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主体向着平民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话语权也逐渐脱离了相关教师的掌控,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中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部分学生会在“领袖意识”的引导下对相关教师单方面把控话语权提出不满与抗争,导致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降低。
在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完成。对于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其载体主要包含思政理论课、讲座、报告、社会实践等等,此时,可以在相对集中的时间与空间内完成思政教育。但是,在微媒体背景下,传统思政教育载体失去了其本身优势。利用微媒体,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由、快速的获取与发布信息,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与不确定性。从总体来说,微媒体的发展与普及性使用,导致了传统思政教育载体优势的分化,降低了教育工作的展开效果。
微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普遍应用了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简短的评论,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点。在这样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大量信息缺乏体系,且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垃圾信息”【2】。由于高校难以针对这些信息展开有效的监管,导致这些信息直接侵害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同时,由于利用微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多元性以及无序性的特点,与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相吻合,因此极易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发生偏差,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拓展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同时,受到学历、年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关教师对新兴事物的接受与理解速度、程度远低于大学生群体,因此,利用微媒体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能力相对较低,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的权威性被削弱。
结合上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在微媒体背景下,相关教师对话语权的单方面把控极容易引发大学生的不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下降。针对这一现象,必须要积极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话语权,尊重其意见、思想等等,利用“疏通”的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教师要避免使用传统思政教育中“一言堂”的方法,应当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以“平视”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营造出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减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此时,学生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多的认同感,自觉形成正确、健康价值取向,更好的应对微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随着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升级,信息的传播愈加广泛与多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必须要落实与时俱进的理念,关注微媒体的发展动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高校要搭建起微媒体互动平台,加深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展开第一时间的回应,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微媒体互动平台的支持下,相关教师能够更准确、迅速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支持。同时,高校还要搭建微媒体矩阵等新媒体形式,包括院系微博、党建微博、新生微信群、求职微信群、考研微信群等等,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当前,微媒体不断发展,在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就这一形式来看,降低大学生对微媒体的依赖程度的可行性相对较低,且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媒体,自觉抵制网络负面思想与信息,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升级【3】。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是应用微媒体的忠实群体,若是存在基本媒介素养的缺乏,则极容易在大量的媒介信息中迷失自我、丧失判断力与自制力。
由此能够了解到,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使其能够正确的利用微媒体迫在眉睫。此时,需要相关教师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用专题的形式完成教育。同时,还可以展开讲座、辩论会、专题报告等,针对网络热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提升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以及思考深度。另外,相关教师还要重点落实基于互联网的法律教育,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确保其能够对网络媒介信息展开正确的、客观的判断与解读,
想要更好的应对微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需要着相关教师具备良好的微媒体运用能力,能够与大学生展开更深入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教师必须要明确微媒体的内涵、特点等,并能够熟练的使用微媒体完成交流与工作。对于学校而言,需要组建一支高素养、用于创新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保证团队成员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微媒体的信息传播、互动、舆情引导、监测等功能,并利用“意见领袖”的作用,营造正向的主流舆论场,更好的应对微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总结:综上所述,在微媒体背景下,多种思想得到了传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提出了更多挑战。通过积极更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平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媒体、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微媒体运用能力,更好的应对了微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实现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