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路径研究

2019-11-14 00:13:09李超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新生代 2019年17期
关键词:舆情校园信息

李超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青少年占比超过60%。,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有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比例高达98.6% 人均周上网时长为 27.6 小时,即时通信类 APP用户使用时间最长。截止2018年年底,微信使用人数10.4 亿、微博使用人数4.62亿、2018年12月份月活跃用户规模达4.26亿,以“两微一抖”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智能生活已经深入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信息传播速度快,舆论影响范围广。高校群体主要以16-35岁的青少年为主,该群体的主要特征是受教育程度高,智能设备使用度高,新媒体运用程度高。当舆情进入高校群体时,会充分结合新媒体的时效性将舆情迅速扩散,并利用新媒体分享、评论等进行交流互动,在短时间内将各类价值观汇聚于一点,迅速达成一定共识,对舆论环境产生影响。

2.传播内容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高校群体对社会各类信息接受程度高、反应速度快、容易产生热情,这样一些特征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内容较为丰富,各类学科知识和文化观点更容易通过具体的事件展开交流,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对网络文化造成极大冲击。

3.信息复杂难辨别,舆情发展难控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就决定了师生对舆情信息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强于一般的信息接受者,从而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大规模的搜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导致网络中会充斥大量的复杂信息,难辨真伪,诱导各类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在很多错误事件下造成失真判断,在短时间内难以控制舆情的发展状况。

二、新媒体背景下校园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主要问题

1.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机制不完善。网络舆情的传播信息量特别大、更新速度特别快,一般的被动监测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对舆情的开始、发展和变化进行有效了解和及时反馈,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的不完善是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2.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健全。面对新媒体高效的传播速度,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反应速度却难以跟上,主要原因是网络舆情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繁杂的管理体系无法及时响应影响较大的舆情信息。在舆情信息回复上往往受限于管理理念,网络评论员通常为兼职人员,素质较差,舆情回复往往由权威部门和负责人进行确认后才能处理,难以在最佳时间正确引导舆情。

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式落后。高校舆情工作有关部门对于舆情引导的方式普遍停留在“劝”“堵”“删”“拖”的模式。对于不恰当的言论往往解释不了时,常常用强硬的手段进行阻拦,这会使得处于青少年期的高校群体产生抵触情绪,特别针对于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后,会对学校的公信力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思想政治和一定教学工作的效果变差,最终导致危害后果不断被放大。

4.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对于教职工而言,大多数高校很难安排专职的人员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缺乏专业的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和实战练习,在面对突发性强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缺乏正确的处理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在课余时间搭建专业的处理团队,不仅要求学生提高知识面和性格成熟度,更需要不断的重复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培训。

三、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

1.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加强管理认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利用工具紧紧掌握校园内部舆情动态情况,及时有效的收集舆情数据,掌握舆情发展动态,协助有关部门及时的做好研判分析,做到及时预防舆情爆发,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2.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一般会经历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消退期,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能够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对舆情的发展进行掌握,最大限度的引导舆情事件高效快速的解决。

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以高校师资队伍为基础,加强自媒体等有关知识的素养培训,将前期监测的信息数据进行常态化汇总,定期设计有关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选取有代表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舆论话题讨论,以现实案例来引导思想,定期掌握校园舆论风向,提前预警有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和不良观点。

4.培养校园网络意见领袖,正确引导舆论方向。鼓励在网络社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高校知名教授、专家领导、优秀代表作为意见领袖,不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加强互动,在平等互动中增强意见领袖和高校话语权和公信力,确保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向,

5.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高校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对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创新,对教学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分析,不断地树牢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6.加强舆情引导数据库建设。通过高效舆情监测、舆情演练、舆情研判等活动,收集和建立舆情引导数据库,就舆情事件、发展动态等相关数据进行存储,为舆情预警提供参考标准,做好预警工作

四、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高效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内容更重、时效性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切实保障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高校文化积极稳定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舆情校园信息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开心校园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爆笑校园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