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进行分析: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家庭内部差异问题

2019-11-14 06:51姜雨迪付启菲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500
新生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男女妇女差异

姜雨迪 付启菲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500

一、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男女平等

当今时代,平等与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主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的发展即要求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以促进男女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话题之一。自我国政府将男女平等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党和政府及全社会为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构建了保障男女平等实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为改变我国男女法律上平等,事实上不平等状况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几千年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际上男女两性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在现实生活中,形式上男女平等,内容上男女不平等;理论上男女平等,实践上男女不平等;政策上男女平等,操作上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虽然只是局部的、支流的现象,但在其背后潜藏着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多种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表面看是有关保障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到位,实际上是社会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偏差

一一男尊女卑的性别岐视所造成的。

本文尝试着论述社会性别视角下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家庭内部差异问题中的男女平等本质,分别阐述社会性别与男女平等的相关概念的涵义,现阶段对男女平等的不同认识及对其进行社会性别分析,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其基本点就是要实现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机会和责任上的平等,并提出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基本对策,以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所谓社会性别是与自然性别相对应的概念。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在西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从那时起,社会性别开始作为一个分析的类别,从男女社会性别相互关系互动的角度分析男权得以维持的原因,从而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性别的概念オ在女性主义者中间流行起米,至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家们则通过强调社会性别与阶级、种族的相互关系,把社会性别作为一种认识和分析的工具,从而使其理论化。

而精准扶贫则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三、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家庭内部差异现象

调查显示,在精准扶贫中程度不同地存在性别盲点或缺乏性别意识,女性贫困者的声音和需求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中表现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家庭内部差异化”,没有做到由户及人的精准识别。在以家庭或户为瞄准对象的基础上延伸瞄准到家庭内部的个人上,在精准识别中增加社会性别这个分析工具,没有充分考虑家庭中男女两性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准确找出家庭内部“短板”贫困人口,以建立的统计数据,没办法准确识别最脆弱的贫困群体。因此在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应该关注性别因子,特别是要把核心家庭的或者大家庭的内部老年贫困妇女、农村独居的孤寡老年妇女、离丧偶妇女及留守女童等特殊贫困人口找出来。

同时在精准扶贫中没有调查了解贫困家庭夫妻各自的扶贫需求,在制定帮扶政策时仅仅让户主签字确认,其配偶并没有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对最弱势特殊群体的精准帮扶,根据农村老年妇女、离婚丧偶妇女、因灾致贫的妇女、贫困女童等特殊群体情况,没有进行针对性帮扶。

四、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家庭内部差异问题探讨

社会性别差异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是社会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最根本因素。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论述由性别平等到性别不平等的历史转变过程时,阐明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包括性别分工、私有制、阶级等相关因素的作用。

最初的人类社会中,性别关系是平等的,自发的、自然的产生的性别分工使妇女从事家庭内的劳动,男子从事家庭外的劳动。后来,由于妇女生产的重要性,致使妇女相对于男子居于更受尊重的地位。这样妇女拥有政治、社会和经济权力,形成了母系血统制度。原始社会末期,男子生产领域的重要性相对凸显,产品有了剩余的同时,产生了私有制,妇女从此沦为男子的私有财产。男子在经济上的权力导致母权制的解体。“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由此可见,由经济关系中所处地位不利,进而形成了两性政治、社会地位的差异在以后的父权制社会中,男子利用其手中的政治权力、话语权力,反过来使女性在经济上泛失独立性,完全处于一种依附地位.这种依附地位又加固了父权秩序。这样,在两性关系的历史中,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盘根错节的发生作用,形成了至今仍成为阻碍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的不合理社会性别差异。

男女的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平等是必然的。如果在生理上漠视不同性别的不同需求,则是对自然规律的违背。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自然性别平等定义为尊重不同性别的性差异与性需求,在这里,平等的内涵是默认差别,尊重差别,与此适应,社会对不同性别应根据需要区别对待。如基于妇女生理需求的特殊劳动保护、产假待遇,就体现了自然性别平等的原则,是针对女性生殖需求的特别保护。这种保护,既尊重了女性的生理需要,也符合社会道德的走向。从社会性别视角看,社会性别的差异是后天形成的,不平等也是后天形成的,按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理念,对不同性别进行权利的区分、限制或排斥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从这个意义上,社会性别平等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性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二是权利应不分性别,同等对待;三是应允许个人有选择性别存在方式的自由。我们可以将男女平等定义为超越传统的性别对立状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类的性别意识不断走向进步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是实现男女平等观念社会化又是十分艰难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妇女从根本上获得解放的必然选择,它从根本上铲除了妇女受压迫、受视的阶级根源,为男女平等的实现,从物质到精神、从理论到实践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但是要看到,尽管我国政府重视妇女发展,妇女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并不意味着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更不意味着男女在事实上已经实现了真正的平等。目前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政策法规和社会行为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女性还无法真正与男性平等地享受法律、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权利。

猜你喜欢
男女妇女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男女有别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当代妇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