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访维/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承载着培养思想正确、品德高尚、能力较强、立场坚定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概论”课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人才。
一是学生缺少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凸显。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概论”课教学内容丰富,理论性较强,部分教师一贯采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法,照本宣科,不讲究教学方法,不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如学生专业和知识功底等,与学生沟通缺少,上课讲述不生动,课堂气氛不活跃,导致课堂枯燥无味,了无生趣,学生乏味到极点,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互动少,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二是学生学习不主动,学习效果不佳,很难做到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体看来,部分“概论”课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对相关理论的讲解很丰富,主要围绕“是什么?”、“怎么做?”及“为什么”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讲解,但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探讨不够深入,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和想法究竟如何得不到衡量。从学生学习过程来观察,大多数学生比较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和梳理,以期毕业之际能在各种招聘考试中战胜对手。对国家、社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欠缺思考,存在“知其然”却不一定“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很少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能很好地解决“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的问题。
三是育人效果有待提高。虽然老师常常说教,但部分大学生仍然表现出学习态度不认真、思想觉悟不够高。上课随意迟到,经常旷课或请事假,言行举止不太符合大学生的行为标准。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传播正确思想、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阵地。当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有:
第一,教的因素。作为教师,不但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疏导作用、激励作用、转换作用和示范作用,其作用发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据调查显示:部分高校上“概论”课常常是大班教学,面对不同专业、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很多老师仍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面对不同专业的混合大班学生,多数教师上课仍然用相同的PPT课件、教案、教学方法去讲授,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没有吸引力。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让学生觉得思政课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凸显。
第二,学的因素。部分大学生由于认知错位,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功利心较强,更愿意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或参加对未来有好处的活动。据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学习目标很明确,会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有选择性地学习。例如在考证方面,85%的大学生会在毕业前考完社会所需要的相关证书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他们的学习时间常常会选择在课后或上选修课如“概论”课的时候。因此教学中常常会看见部分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专业课、背英语单词或做计算机考试题等,他们课堂互动少,也很少发言交流,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部分大学生还利用自己认为不重要的课程上课时间去校外培训学习才艺,并考取热门专业如舞蹈、美术、音乐等方向的资格证书,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会因为外出当裁判、打球赛或跑马拉松比赛而耽误思政课上课时间。这种认为有发展“钱途”、有实用价值就学的不良倾向和学习态度,影响着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严峻挑战。
第三,社会实践教育落实不到位。据调查显示:部分学校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甚至没有实践教学或将实践教学形同虚无的现象,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虽然有的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有详细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上形式多样化地举行例如唱红歌、演讲比赛、知识讲解小沙龙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也能得到不同形式的锻炼,综合能力在不断提升。但走出教室、走出校外、在社会发展浪潮中亲生体验和感受社会带来的考验,能够用所学知识去应对面临的问题和考核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相对较少。
第四,综合因素。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是教室、电视、报刊杂志等,更多的来自网络。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载体可以获取全方位的信息。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和国际上负能量信息流的影响,导致思想抛锚、鉴别力削弱。
“大学生讲思政课”是指面对学生不愿学、不想学、甚至厌学的现象,教师根据教学专题内容,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其中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自学,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小组成员结合教学内容、视频、资料、数据等做成PPT,在班级“思政课讲课比拼”中展示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结合社会、学校等全方位力量,有助于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思政课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亲和力。
首先,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概论”课教学内容主要有“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十一个专题。例如通过“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有的小组选择学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学习,有的查阅资料、有的了解世界上其他大国如美国、欧盟、俄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情况,结合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情况深入探讨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俄美关系、一带一路问题、石油问题、资源问题等,在老师的引领下展开课堂讨论,很多同学都会发言交流,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对比老师“一言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浓厚。
其次,学生参与“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有助于在思想上调动学习主动性,形成“我愿学、我想学、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例如讲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老师辅导学生结合国际、国内、自己的家乡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治理、保护问题讲解,让学生有话可说,甚至会为了有一个更美的生存环境而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认真学好“概论”课,有利于解决好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让他们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再次,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全方位力量,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学习思政课,从而提升教学实效性。例如在“概论”课过程性考核方式中,对上课认真、积极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学加平时分;对在校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优秀、思想素质教高的大学生优先评优评奖;参加就业竞聘时个人思想道德素质考核放在第一位;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和体验,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总之,重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