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审美教育对于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德国学者席勒在18世纪末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最早提出“美育”这一概念。捷克著名教育家与哲学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即希望所有的人都能通过接受完善的教育,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美育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指青少年在艺术审美能力方面的提升,更多的是让青少年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青少年心智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且社会阅历不足,对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对其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在青少年群体中经常出现的校园欺凌、顶撞老师、逃课上网、打架斗殴等现象,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青少年无法判别这些行为的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不能独立评判一件事物的美与丑,就无法看清一件事物的本质,导致青少年盲目模仿与学习他人的行为。往往会让青少年怎么吸引别人的目光怎么来、怎么特立独行怎么来、怎么与众不同怎么来。加强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引导青少年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让青少年学会用美与丑的标准去评判一件事物、探析事物的本质,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身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审美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情感与心灵,让青少年追求真、善、美,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学校中加强青少年审美知识、审美技巧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青少年对于音乐、电影以及文学作品的赏析,让青少年在学习之余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使青少年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少年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得青少年日常大部分行为都以学习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目前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注重青少年德育和智育的培养,美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相对比较简单与匮乏。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重视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学习,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使青少年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我国早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以及1952年《中小学暂行规程》中提出要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审美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美育并没有被写入我国的教育方针,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审美教育能使人理解美、认识美、发现美,它与德育、智育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长期以来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早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提出要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全面发展。但这一方针政策被提出后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与落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育并没有被写入我国的教育方针。直到十六大才重新提出要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只要是与学习和考试无关的课外实践,都被视为可有可无、浪费时间的活动,美术课堂被占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家庭等日常生活中,审美教育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长期以来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培养体系,不仅导致青少年缺少必要的审美知识与基础,也导致了我国的专业审美教育人才极度缺乏。普通学校无法给专业老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少有的专业审美教育人才往往不会把普通学校放在就业的首选位置。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在基本教学都很难保证的情况下,美术课堂要么由其他老师象征性的代上几次课,要么变成了学生自由活动的课堂。
最后,忽视了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没有硬性考核要求,学校和老师只注重审美教育的过程、形式是否完成,对于教育效果与结果并不是特别重视。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大都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学习内容也仅局限于教材,既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忽视了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教育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突出。针对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出发,切实做好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了审美教育的作用及重要性,但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美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德育与智育等的考核与培养,美育则处于教学的边缘化地带。临近期末考试,美术、音乐课等被占用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首先应提高审美教育的地位,从观念上改变美育可有可无的思想。
长期以来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的美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除了专门的艺术类考生外,青少年很难从学校接受到系统的审美教育培养,不仅造成了青少年审美知识的匮乏,也间接造成了我国审美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师资力量不足以及中小学无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等原因,又会导致中小学缺乏专业的审美教育老师。审美教育陷入了不受重视——学生缺乏专业的指导——美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专业审美人才缺乏——中小学美育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缺乏专业的指导这一不良循环中。要想切实做好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工作,就应加强对美育师资力量的培养,为美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只有培育出一批专业美育工作者,青少年才能有条件接受专业的审美教育,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水平。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不利于青少年对美育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我们应注重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在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大到学校基本布局的规划、教学楼以及花坛等的设计;小到班级教室黑板报、个人课桌的装饰等都可以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工具”。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观。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举办绘画、书法比赛等活动;校外带领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接受艺术的熏陶。让青少年在比赛、参观等活动中激发对美育知识的好奇与兴趣,自觉地对审美知识进行探索。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我们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多种多样,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的同时思维方式也随之受到各种冲击。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念。青少年这一群体正处于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对于外部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特殊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引导青少年对真善美的追求、形成独立且尚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