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心理对项羽成败的影响

2019-11-14 23:50
长江丛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关东民心诸侯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楚汉战争历时4年,项羽集团由 “破釜沉舟”震慑诸侯到后来的“四面楚歌”群起而围之,民众心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项羽军全部出自关东,“关东盗”是秦统治阶级对反秦义军的称呼。秦王朝的地域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而这样的歧视性对于关东和关中地区人民的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秦地域歧视对关东军的心理影响

战国时期,秦为僻西小国,不属于诸侯国之会盟。由于文化的落后,诸国对其的态度也是“夷翟遇之”的轻视态度。直至秦穆公即位,东败强晋,西霸诸戎,开地千里,才令东方列强拭目。秦人崇尚武力,到了秦始皇时期更是达到了“威振四海” 的地步。以武力致胜于诸国,以强势手段统治,曾经持轻视态度的诸侯国不得不转变态度臣服于强秦。昔日的藐视者臣服于自己,又怎会受到平等的待遇。于是在秦统一后实施了很多对东方诸国的打压政策。

关东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下达了“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等诸多的大规模移民政策。这样的选择性的移民政策有着明确的地域性标志,目的是削弱关东地区的经济实力,影响关东地区的社会稳定。实现弱民政策,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可这些移民政策的强硬实施,也使经济利益受损的百姓心存反秦之心。焚书坑儒“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这样强制的思想专制目的在于从思想文化上控制关东地区百姓,以如此强硬的方式,使人民心存抵触。而徭役的过度征发,更是使关东百姓失去了自由民的身份,“力役三十倍于古”人民的身心都无法承受这样的徭役。秦始皇诸多政策诏令抑制关东地区发展,对关东地区生活的人民造成的伤害很深。

秦统治者对关东地区的区别对待,使关东百姓无法融入秦国,也无法接受新秦人的身份因此成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群体。而秦的压迫统治逐渐将这个矛盾体推向反叛的一方。如贾谊《过秦论》中所描述的,陈胜振臂一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反叛义军中,基本都是关东人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即使以锄头木棍为武装也要为了自己的生存权利奋起一搏。秦的地域歧视不仅使农民起义爆发,也使关东地区人民对秦人产生了敌对心理。

二、新安坑降的心理防御机制

巨鹿之战后胜利后,项羽成为了诸侯军的统帅,后章邯协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诸侯军的报复心理产生。在新安,很多诸侯军官兵都是曾经被征发徭役,驻守边塞的关东人民,当得知秦军投降后“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诸侯军对秦降军持这样的敌视态度,轻蔑态度,根本上的原因是由于秦对的关东地区的不平等政策引起的。这样的不平等,使人民反感秦政权的统治,进而产生攻击性防卫机制。这种投射机制的产生是由于心理产生不愉快时,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法发泄。利用别人当“替罪羊”。而这些秦降军,就是秦统治者的爪牙,之前也极有可能参与奴役他们的事件中去,所以诸侯军队秦政权的敌对态度被完整的投射到秦降军身上。诸侯军对秦降军的折辱打骂行为属于群体性行为。当群体行为发生时,个人会卸去责任感,有一种冲破压抑,胆大包天,罚不责众的快感。所以诸侯军如愿的进行了他们的报复行为,即使他们清楚,这些降兵与他们之前的不平等待遇无关。诸侯军把曾经受过的折辱,奴役,现在都要在秦降军身上讨回来,曾经受到的轻视也如数归还。

诸侯军复仇心理具有传染性,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诸侯军复仇心理的迅速的传染,诸侯军担心秦降兵不是真心归降,担心他们会背叛,于是这二十万降兵在归降后没有受到安抚。这也使一些猜疑在秦降军中产生,这些秦军都有父母妻儿在关中,他们也担心自己归降的诸侯军失败后,按照秦法秦朝廷必定会把他们的家人全部杀掉。双方都处于互相猜疑和不信任中,这种消极的情绪在军中波动,秦降军与项羽集团的矛盾不断的凸显。集团领袖项羽没有对诸侯军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亦没有对秦降军不安的表现进行安抚,反而为了防范这些降军入关后反叛,残忍的将这二十余万人坑杀与新安城南,使原有的矛盾加剧了,这二十万士兵的家人会怨恨他。项羽此举失去了庞大的兵力,也失去了秦人的民心,使百姓惧怕。

三、项羽对群众心理的影响

从巨鹿之战时期的四十万楚军,到背水一战时仅剩的二十八骑追随,项羽集团可谓是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逐渐走向的失败。项羽集团的失败因素由诸多方面构成。战略的不当,人才的缺失等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其中不能忽视的一大因素就是在项羽集团由盛转衰过程中民众心理所起到的作用。

项羽的大规模屠杀行为大部分是发生在攻占城池后,对象为被占领地区的无辜百姓或降兵进行活埋或烧杀抢夺。而据史料记载的这些屠杀事件的产生原因则多是由于被攻击城池进行顽固防抗,在其被攻陷或投降后,项羽以个人意志为中心下达了坑杀屠城的命令。这些大规模屠杀使百姓因畏惧屈从,难有归属之心。项羽无法满足群众的生存需求,在项羽进入咸阳后“屠

咸阳,杀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灭。”这样的强盗行为使“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同样的烧杀抢夺行为也发生在齐地,“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失掉了齐地百姓的民心,使齐地百姓聚集反抗。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生存的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百姓为了最基本的生存的需求而与权力斗争。所以项羽集团不断屠城的名声在外,使被攻击的百姓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权利而奋起抵抗,这样反而增加了城池攻陷的难度,增加了项羽集团军备物资的损耗。

项羽性格残暴使群众产生恐慌。项羽杀人的手法又非常残忍,如:项羽因与宋义战略相左,而“即斩宋义头。”;项羽入关后思欲东归,有人讽刺“楚人沐猴而冠耳”于是立即烹杀了这人;项羽欲招降周苛,周苛不从,项羽生气就烹杀了他,也杀死了枞公。斩杀,烧杀,烹杀的残忍手段使周围的民众产生畏惧的心理,“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手段残忍,不遵法律只按这人意愿办事的专制行为已经给周围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规模屠杀,烧城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力更是巨大的。民众是权力得以滋生的土壤,所以当项羽一步步失去民心时,也在一步步失去权力。

“民心”是影响项羽成功的重要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即使项羽集团早期实力雄厚,远胜于刘邦集团,也败在失去民众的支持上。项羽使地域之间矛盾加剧,项羽个人品行的残暴不仁,使“民心”不断的流失。项羽不善于控制群体心理使他逐渐失去了百姓的认同和众多得力的干将,早期的种种优势被消磨殆尽。项羽的个人品行使民众依然生存与恐惧下,对比刘邦约法三章,民众一定会支持给与自己喘息机会的政权。对比项羽,刘邦则非常重视笼络民心,并不断的加强集团建设。正是刘邦对群众心理的重视,使刘邦得民心,得人才,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猜你喜欢
关东民心诸侯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关东汉子
关东汉子
五张羊皮
关东找工作
代表连民心 绘出新画卷
“一站一台”连民心 绘出周口新画卷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