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词汇的差异与翻译策略研究

2019-11-14 22:33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英汉原文汉语

■刘 娟/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前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发展的机遇,众多的异域文化特征在民族本土文化中渗透,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文化翻译是思想与文化交流的纽带,翻译在语言转换功能的基础上,还承担着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因此,文化翻译应运而生。由于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积淀于自己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因此,词汇作为民族文化特性的承载者往往成为与其它民族语言交流的最大障碍。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的情况,我们称之为文化词汇的翻译。文化词汇的翻译是翻译工作的一个难点,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本文试图探讨中英文的文化词汇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二、英汉词汇差异分析

(一)英汉词汇构词特点差异

英语的构词法比汉语更丰富。英语可以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引起自身词性的变化,这使得英语词汇的派生能力十分强大,同一个词根可以派生出很多不同的词。因此,英语可以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达不同的句子意义和关系。而汉语则不同,汉语的词汇形态相对固定,汉语主要通过词汇、词序以及句子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意义。

(二)英汉词汇义项差异

汉语中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当汉语词汇采取了不同的搭配形式或者发挥不同功能时,常常会表达出不同的意义。例如:中国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文学、舞蹈等);领导的艺术(创造性方法方式);唐诗的艺术(创作表现技巧)。这三个共有的名词“艺术”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般说来,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较为普遍,也就是说,英语词汇的义项比较丰富。例如:president 总统、校长、董事长、社长、会长;take 取、拿、吃、接受、采取;uncle 舅舅、叔叔、伯伯、姨父、姑父;husband老公、爱人、丈夫、老伴、相公。

(三)英汉词汇词类差异

英汉词汇在词类上基本相同,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但英语中的冠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类,而汉语中的量词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的词类。在句子的构成上,英语多用名词、介词、形容词和副词,而汉语则主要靠动词。

三、英汉词汇对应关系差异分析

(一)完全对应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词在词义关系上是完全对应的。例如:radar 雷达;talk show 脱口秀;英语中的俗语He is an old fox. 可以完全对应地直译为:“他是只老狐狸。”

(二)部分对应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些词是部分对应的关系。有的英语词范围广,而汉语中与之对应的词范围小;有的汉语词范围广,而英语相应的词范围较窄。例如:gun 枪、炮;marry 娶、嫁;uncle 叔叔、叔父、伯伯、伯父等。

(三)交叉对应

汉语中的一个词对应英语中的几个词,例如:汉语中的“画”可以对应英语中的picture, painting, drawing等,“借”可以对应英语中的lend, borrow。英语中的see可以对应汉语中的“看”和“明白”,grandma可以对应汉语中的“奶奶”、“外婆”、“姑奶奶”、“姨奶奶”等。

(四)不对应

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词汇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类词通常难以在对方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词汇,这一现象被称为“词汇空缺”。例如汉语中的气功、风水、旗袍,英语中的hippie,bikini等,都是蕴含了本国文化的特殊词汇,在翻译时很难找到对等的词语进行翻译。

四、英汉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用源语言的文化信息用译语对应的词语进行翻译。直译法有利于使源语文化的特征最大限度的保留。例如:to fan the flame 煽风点火;to burn one’s boats 破釜沉舟;纸老虎paper tiger。

(二)替代法

替代法是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的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源语文化词语的方法,即用译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一些具有相似文化内涵的词汇,在翻译这类词汇时,可采用替代法,以本文化中的近似词和表达法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源文化的内涵。例如:silence is golden 沉默是金;by twos and threes 三三两两;to teach fish to swim 班 门弄斧;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hold a candle to the sun盲人点灯-白费蜡。

(三)转译法

由于中西方处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中,人们在表达相同语用意义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事物。在翻译这类词汇时,译者可以采用转译法,将源语文化中的意象转移到相应的译语文化中的意象,从而实现形移意近的效果。

例如:老虎这一动物在汉文化中是勇猛、无畏、领袖的象征,而英语中的lion则有相似的勇猛、无畏的象征意象,所以在翻译时,可采用转译法。例如: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

(四)加注法

中西词汇的语用意义并非完全对应,翻译时如果只是音译或者直译,目的语读者可能难以理解。为了避免词汇翻译中语用意义的丢失,译者可采用加注法,也就是先进行音译或者直接译,然后添加一定的注释,从而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上达到对等,同时易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例如,汉语“包青天”一词使汉语文化所特有的,是公正无私、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为民做主的形象,这种联想意义在英语文化中是空缺的,翻译时可采用加注法,译为Judge Bao (the just and impartial judge in Chinese history)。再如:磕头 kowtow (the old etiquette,kneeling on the ground with the hands to the ground and face against the ground)

(五)折中译法

折中译法是指舍弃文化意象,提炼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折中译法抛弃了原文的文化意象,是在其他办法都不可能或不太恰当的情况下使用的。例如,我们可以将crocodile tears译成“假惺惺的眼泪”。再如:英文中的a literary lion如果直译成“文学狮子”,那么很难被中国读者接受。如果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也不太可行,因为汉语中找不到其他可接受的意象来取代原文的意象。汉语里虽然有表示类似意象的词,例如“巨匠”、“泰斗”,但放在这里并不准确。 a literary lion的意思为“a celebrated author”, 因此可以译成“著名文学家”或者“著名作家”。

通过研究英汉文化词汇的差异, 可以提高翻译工作者对这种差异的敏感性,在进行翻译时能够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使翻译更加准确、流畅,力求获得同原文一样的交际效果,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同原文读者一样领会其文化意义。

猜你喜欢
英汉原文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A Study of Oliver Tw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Deviation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