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柳/海南医学院
五常理论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既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的体现。五常理论孕育于商周和先秦时期,虽然孔子没有直接关于“五常”的论述,但“仁、义、礼、智、信”均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仁”的思想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先天的道德品质,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四端”。两汉时期,五常理论得以确立并与“三纲”统一为“三纲五常”,构建为一整套封建道德思想体系。董仲舒综合了孔子和孟子等人的思想,提出了“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宋明理学作为新儒学,其关于“五常理论”的研究更加系统化。然而在近现代,从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体系开始受到质疑乃至批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常理论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备受关注。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再到宋明理学的“一体之仁”,“仁”的内涵的完善与发展都围绕着“爱人”这一思想展开。“仁”的含义在于关心、爱护他人,是将仁爱博施于自然万物的体现。“仁”是“五常”的精神底蕴和终极目标,也是儒家君子道德规范的核心,更是整个儒家道德体系的根本。
“义者,所以合宜也。”义的本意就是适宜,孔子将“义”作为人的道德标准,认为“君子义以为上” 。孟子提出“敬长,义也”。董仲舒从义利关系出发对“义”的含义进行补充,他主张重义轻利。儒家非常重视“义利之辨”,提倡在追求利的同时应符合道义重义轻利。
“礼”最初是一种饮食行为。周朝时期,“礼”成为一种道德规范。“礼”在儒家伦理中是十分重要的范畴。“礼”在《论语》中共出现75次,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孟子将“礼”视为“辞让之心”。荀子提出“国无礼不正”,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必要的手段。
“智”通“知”,最初是赞扬人对事物判断迅速且准确,有认知、知识、智慧等意思。孔子认为“仁”与“智”互为前提。孟子明确提出“智”之一概念,并总结为四个方面的认知能力要求。后来,董仲舒提出“必仁且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他强调仁智缺一不可,“智”是实行“仁”的必要知识和手段。
关于“信”,先秦时期的儒学先哲虽然对其有所涉猎,但并未将其纳入伦常之道,董仲舒首次将“信”列入伦常之道,并与“仁、谊、礼、知”并举列为“五常”。董仲舒将“信”定义为诚实不欺、信守承诺。“信”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也是人与人之间实现相互信任的根基。
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和根本,是引领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之源。近年来,在习总书记的大力倡导下,包括五常理论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挖掘并受到重视。五常理论作为我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积淀,尽管其中不乏许多封建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糟粕,但其延伸出的“以礼待人”、“明辨善恶”、“信守承诺”等传统道德已经成为我们普遍认同并践行的道德准则。学习五常理论中的优秀思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传承其精华有助于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五常理论在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能够占据权威地位,与当时政府的支持并借助行政力量进行宣传和引导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下,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成为当时官方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灌输给百姓,逐渐被百姓们广泛接受与认可。另外,五常理论全方位的传播途径也十分值得借鉴,传统社会中各种礼仪、节庆活动、家风家训、乡规民约中都体现着传统核心价值观念,五常理论全方位地融入进民俗习惯和日常生活方式中,在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同时使百姓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和提出,是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为基础,既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又继承了包括“五常理论”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也有助于五常理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常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传统文化来源和精神底蕴。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主张,尤其能挖掘到对“仁、义、礼、智、信”的弘扬。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来看,五常理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借鉴与引导作用。从国家层面看,五常理论中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礼达而分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等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一致。从社会层面看,五常理论中的“法不阿贵”、“缘法而治”、“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等思想蕴含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从个人层面看,五常理论中的“仁者爱人”、“家国同构”、“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等蕴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五常理论的借鉴和传承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借用其形式改造其内容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为根本宗旨,促进五常理论实现现代性转化,使五常理论成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文化基因。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包括五常理论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其内在生命力提供了有利契机。
在对待五常理论等传统文化时,我们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方针,实现其与现实文化的相融相通,并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重任。高校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可将包括五常理论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为一门通识教育课,使大学生在宏观上认识并掌握五常理论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五常理论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来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课堂不能仅仅只是依靠理论说教,而应将五常理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并结合鲜活的大学生生活实例、灵活的形式带领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要善于利用五常理论等优秀传统文化来引领校园文化,以浓厚的校园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在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举办文艺表演、国学知识竞赛、榜样人物评选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发挥校训、校歌等的文化载体作用,使融合了五常理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融入大学生活,使大学校园充满“文化味儿”。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当顺应时代变化,在巩固传统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也要牢牢占领新媒体这一重要教育阵地,实现培育平台的多元化和全方位。利用“两微一端”加强与广大师生的互动,定期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举办形式多样的线上主题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
注释:
①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从董仲舒到《白虎通》[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
②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