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野下语言的两面性

2019-11-14 13:43孙庆玲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1期
关键词:词语民族人类

■孙庆玲/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动物之间的沟通需要他们独有的声音符号,而人作为一种更高级的政治生物,是靠其专属的语言来进行交流,或者说人类也是一种语言动物。人类社会处处充满文化气息,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那么人类是如何获得语言的呢?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人在《创世纪》中对语言的思考,上帝在创造亚当之后,和亚当进行了一番交谈,告知亚当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作为人类代表的亚当一开始就在上帝的创造下拥有语言的潜质,这么看来,人类是否生来就有语言潜质,并在后天成长中逐渐发挥了其潜能呢?还有,既然上帝能够和亚当交谈,是否意味着人类与神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人类社会一开始是不是也是使用同一种语言而后经过某些变化演变成各种各样的语言或者方言?不论是在世界各地的原始神话当中还是在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语言一开始就为各种事态的发展打下了铺垫,没有语言,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就难以为继。语言使得人类社会的运转变得更加高效,语言不仅仅具有交际功能,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语言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有其相关负面作用,正确使用语言会受益无穷,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造成不利的负面影响。

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下语言的正面作用

语言使人类世界不再混沌,帮助人类提高认知,传达表征信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语言出现之前,人类或者动物界都是通过手势或吱吱呀呀的声音符号来传达对世界的认识或者表征世界,这种表征信息也是丰富的,但是无法将大脑中所储存的表征信息清晰地传达出去,而且人们只看到各种除了自己之外的事物,但无法对这些外界事物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无法在头脑中明确地将其勾勒。但是语言的出现使得这些物体或者存在开始显现出来,海德格尔著名论断“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相应的情况是,如果词语能够赋予物以存在,那么词语也必须先于任何物而存在——也就是说,词语必然本身就是一物。我们于是看到的情景是,词语这个物赋予另一个物以存在……词语即是给出者。给出什么呢?……词语给出存在。”词语的出现使得存在也呈现出来,人类通过词语的存在认识更多的存在物,并且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的脑海中,促进了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此外,在人类语言出现之后,虽然人类语言具有的一维性特征无法清楚地传达外界的多维视角,但是由于人类大脑内部组织的相似性,语言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的特征,人类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也在试着用语言表征世界,丰富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增添了文化气息。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词便可传递大脑中的信息,这些简单的词就在人类大脑中勾起潜在的丰富世界。由于语言的系统性和组织性的特征,几个词便可衍生出无穷多的思想,甚至无穷多的句子,人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知觉系统也在随之衍生无穷多的语言思想,或者说大脑的知觉系统同样也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因此,人类在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其认知也在随之提高。语言符号的出现帮助人类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语言促进了人类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活动分为四种:即生理自发行为、生产活动、以言语执行的某种行为、精神行为,以及由此四种行为衍生出来的其他种种行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活动都是这四种行为方式结合构成的,语言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需要通过言语的交流来实现合作,提高效率从而促进生产,在此生产活动中,语言也在发挥着指示的作用,指导着人们生产的方式以及流程,促进社会的运转;在精神行为中,精神可意会也可言说,当精神需要意会的时候,人们也是通过书面文字语言来解读精神思想,这是一种无声的言语活动,当精神活动需要被言说的时候,人们便通过语言来传播相关思想,比如文化的传播等等,人类通过文字习得思想,又通过言说表达思想。在如今的一些文化活动中,不仅仅有精神或者思想文化的文字或者口头传播,同时也伴随着相关的商品售卖活动,人的存在实在是依赖社会,依赖于一个与他人共享的社会前提,即言语关系或者语言关系。语言如同一张大网,它既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又构成人类文化各种象征体系,如文艺、科学、意识形态。”人们在共同的语言关系之下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共同的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加强这层社会网络关系,所以说语言不仅仅促进了人类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语言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标志,在民族内部增强了民族认同感。语言是构成民族最基本最明显的特征,民族情感、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民族语言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正是语言”,民族语言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记载着本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本民族的渊源、生存发展状态以及文化性格等不同方面,代表着本民族的灵魂,是本民族群体成员心理情感的凝结,可以说,民族语言就是本民族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一种语言,这就是本民族成员情感的寄托,是本民族的文化结晶,这种语言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内部成员的言语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尤其是本民族在面对外部成员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本民族独特的语言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心灵寄托,从而强化了本民族的认同感。

语言帮助一个民族或者社会守住了自身的文化根基,增强了文明的稳定性。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也不能离开文化”,还有柏默曾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由此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浓厚的,可以说是水乳交融,语言中渗透一个民族或社会最本质、最原始的文化。语言是一个民族或者社会文化的物质形态,是该民族或者社会文化的载体,比如蝙蝠在西方国家看来是不吉祥的,但是在中国由于其与“福”字谐音,“红蝠”可被谐音为“洪福”等等,因而蝙蝠文化在中国就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不同国家的语言在构词方面也是依据本国的文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期达到符合本国文化的目的,比如颜色词在不同语言中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就不一样,白色在西方国家是纯洁美好的象征,但是在中国却代表着丧葬仪式中的白色,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即便如今中国新婚夫妇可能采用西方模式的婚礼,但是还是有老人极力反对,提倡用红色。无论什么语言,在其使用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体现着本民族那些潜在的文化。正如钱先生所述“一切民族的文化规则——或者更确切地说——人文网络规则都编织在他们的母语之中一样,如果母语没有消亡,母语国的规则就不会拆散或消亡。”在这个程度上,语言在本民族成员使用的过程中,就是其文化或者思想不断强化的过程,因为母语中所蕴含的本民族文化在无意识地熏染着语言使用者,所以说,只要母语依然存在,其背后强大的文化网络规则将继续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从民国时期一直提倡西化,向西方学习没有成功的关键,因为汉语一直在使用着,无论什么样的西化,都无法成功。此外,语言之所以能守护本族文化,不仅仅在于其母语中文化规则,还有不同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其自身的文化。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类都普遍倾向于向往、尊崇自己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荣耀感,这也是民族优越感的表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民族之间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语言上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深深以自身独特的语言感到骄傲。特别是当不同民族相遇的时候,他们更加认定本民族,本民族内部的认同感也明显增强,对本民族的文化也变得更加认同。这种因为民族差异而导致的文明的守护和传承对于一个民族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沟通交流,人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都会尽量使用优美、悦人心脾的话语,特别是面对一些失意的人,很多人会选择说一些能够提升人的心态的积极乐观的话语,帮助失意的人走出困境。

二、文化人类学视野下语言的负面作用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语言是经过主观性的人表达出去的,而且在表达的过程中可能有所增减或者附加情感因素,一方面在发挥着其有益作用的同时,也会显示出其负面作用。

语言不可靠,可以释放施害(利)假消息,对他人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时时刻刻都在传递着各种各样的消息,一些是对大众有益的,一些是无益的甚至有害的,有真实的信息,也有虚假的信息。然而语言所传达出来的对人有害的非真实性信息就是施害假消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亲耳听到、肉眼看见各种非真实消息,有些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散发各种假消息引诱大众,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或者报私仇,专门背后散发各类损人话语,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这类就是语言对人造成的危害。

语言可以改变或者扭曲客观真实的世界。人类的思想始终走在语言的前面,语言总是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思维,正如现实又始终走在语言的前面一样,因为人类思维的超前性,故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会逐渐产生对语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满,认为语言不可靠,语言具有欺骗性,高尔吉亚和巴门吉德对语言是否能够正确地传达认知也产生过怀疑,“生成和灭亡,存在和不在、位置的转移、色彩的变化,——这些常人信以为真的东西,只不过是人为的名称罢了”,言语所呈现出来的是可以经过人脑加工处理的,当经过人为的处理之后呈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客观的真实反应,所以说语言具有欺骗性,改变了客观的真实世界。此外,正是因为人为主观上的某些因素,语言在通过口头或者文字传达信息的时候,真实的或者原始的形象表达已经被语言有所改变,人们所见到的、听到的间接性语言已经不具备完全真实性。比如,历史的书写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我们何以确定我们看到的、学到的和听到的就是曾经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由于语言自身符号的有限性,无法与真实世界的丰富多彩一一对应,这也是语言无法真实地记录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结语

语言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人类不仅利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而且也通过语言学习他人的思想,并通过语言传达个人思想,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地进步。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体会到语言的各种惠处之时,也必然经历过被语言欺骗的各种事实,语言的欺骗性也是语言存在必然具有的特性,我们在认识语言、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也要清楚地明白语言的这种两面性,以期发挥语言的最大价值,造福人类社会。

猜你喜欢
词语民族人类
容易混淆的词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找词语
人类第一杀手
MINORITY REPORT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