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晓蕊/河北东方学院
就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为国家输送专业技能型和创新设计型人才,这也是该领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为了进一步实施教学计划,深化各项改革建设,需要相关院校侧重对该专业人才职业规划、课程设计和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改革。结合目前教学现状而言,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弱,需要相关院校从长远角度去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确定教学重点,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当是一门技术性学科,因此需要院校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分析目前高校此门专业的建设,大多是采取知识性教学为主。虽然一些高校就学生资源和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环境,方便了学生入职就业,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照本宣科”,没有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主要位置。教师仅仅是完成学校教学计划而布置一些作业,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和能力没有明确定位,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在学校内往往不能学到真本领,也只是为了毕业证书而浑浑度日。没有职业发展目标,也没有对自身职业做出明细规划,这样导致了大量院校的学生就职率较低。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艺术美感”、“专业操作能力”,而院校对学生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一直都是以“理论化”教学为主,且校内环境限制,不能让学生进行大规模地校外实训,校内环境和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别,这也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应用,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各个专业“百花齐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美学基础和建筑规划知识,这对高校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提出了挑战。高校数量增加,而教学资源质量却一直滞后,这限制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在缺乏一定生源的环境下,人才建设力度不大,该专业人才建设难上加难。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目标感,这也是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化培育出现问题的原因。近年来,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下,环境资源和人文生态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热点,与之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当是炙手可热,可真能引领行业的专业人才却少之又少,这很大部分原因是高校缺乏职业规划建设,没能为学生未来发展成才指明方向。建议以学校的制度性约束作为达成目标的手段,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规划。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是践行我国“立德树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通过公开课、职业课程开设和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潜力,从而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要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需要高校和教师转换教学观念,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建议教师合理构建课程教学体系,规定该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需要完成的实践课程和设计成品。同时,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方式,让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设计实践场地、欣赏优秀设计作品,在此过程中,对其讲解相关设计内容和评估质量标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发展,各项设计软件和相关设备都在环境建设企业中流通起来,教师不应当“闭门造车”,要让学生去接触、运用这些专业设备和软件,有助于以后就业上岗,优化个人技能。最后,教师要通过“以德树人、自主创新”的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天赋,挖掘自己的能力,以此来创造出更为现代化和具体的作品。建议教师采用自主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对应的环境设计企业,让其通过实践学习和锻炼,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从新的环境中去看待学习这件事情,通过实践提高学习质量,最终优化整个教学模式和内涵。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发展较好,多媒体、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丰富多样。在此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也面临着挑战。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我们要结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背景的特色,对院校内部的师资力量进行改革,优化各级别教师的组成比例,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针对当代人才化教学发展而言,校内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都已习惯理论教学的方式,对当代社会用人要求和企业建设了解不深。对此,建议高校领导要合理优化师资力量,通过聘请校外专业技术型人才指导教学和MOOC在线教学等方式,优化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技术创造力,同时促进院校学生就业率。
综上所述,人才化建设是当代高校建设重心。专业教学的改革,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优化高校教学环境和提升学生就业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针对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而言,其聚焦了当代我国环境建设热点,对专业性人才建设提出了更多要求。对此,建议相关院校改革内部教学方式,不断改善课程教学方式,优化师资力量,强调职业规划建设,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做出更多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