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涉

2019-11-14 08:12张焕军
黄河 2019年3期
关键词:华山

张焕军

重游青木川

青木川无疑是幸运的,著名作家叶广芩的小说《青木川》出版后,使得这里一夜成名,书中的故事以及对这里风物细致的描写,吸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游客们在领略风土人情的同时,更带动了这里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

夜已经很深了,躺在老街客栈的床上已有数小时了,周身的疲倦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大脑的勤奋,身下的床垫在反转侧身中不停地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虽然同伴熟睡后发出的鼾声有节奏地起伏着,但我还是怕惊扰了他人,尽量减少翻身的次数。简陋的房间里只有一盏悬挂在屋顶的老式电棒,这是断然不敢打开的,强烈的灯光会使人更加无法入眠,也会影响到他人,我安静地躺在床上思索着。

五年前,读罢了小说《青木川》,一时冲动来到了这里,也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书中的描述不仅让世人知道了这个坐落在陕甘川崇山峻岭中鸡鸣三省,谁也管不着,谁也不想管的偏僻的小镇,而且也引得许多人不远千里百里慕名而来,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行走在古镇老街,魏辅堂建立的学堂遗址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老宅已经变成大院,西式的洋楼虽破败,但依旧能显示出往昔的气派与不同。小说中大名鼎鼎的川大高材生,魏辅堂的参谋长徐老先生已经成了硬朗的老人,丝毫看不出过去的风釆,只是那为顾客在小说《青木川》扉页上题写的签名透露出老人曾经的不凡。

重游青木川是一桩心愿,至于为何而来却很难一下子讲得清楚,或许是为了内心已久的古镇情结;或是寻找渐行渐远的记忆;也可能什么也不为,就是想在这里放松身心。

我们是在太阳西斜的时候抵达青木川的,与上次来访的时间差不多,暖暖的夕阳晒得人懒洋洋的,金色的阳光映衬着宁静的古镇,更加突显出了这里古朴的美。凭着以往的记忆,车停在了古镇老街唯一的诊所楼下,诊所的主人姓张,较之五年前相见老了许多。老先生在行医的同时,利用自己的老宅经营着一家名曰“古镇客栈”的旅舍,旅舍依旧,只是老人已经无力再给客人提供餐饮了。老先生已经记不起我了,毕竟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况且每年都会有游客投宿到此。房间里还是老样子,顶上一只日光灯,三张坐上去咯吱咯吱响的床铺,还有一台19 寸的电视机,那锁子、插销、把手都似曾相识,仿佛回到了80年代,上厕所需要到外面的公用厕所,喝开水要自己拎着暖瓶到楼下去烧,这一切虽然看着亲切朴实,却也实在不方便。

匆匆放下行李,拎着相机奔入了老街。古镇的老街与张老先生家有十几米的距离,老街就是一条由东向西沿河而建的街道,街道不宽,前店后院,人们出行、聊天以及娱乐也基本上是在这条街上,这种建筑风格在陕南的许多古镇都能见到。街上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着红灯笼,火红的灯笼在中国人心目中有避邪的寓意,同时也蕴含着喜庆。现如今走进许多古镇都能看到这种景象,除了上述的意义外,还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灯笼下老人、女人们忙着手里的活儿,并不时交流着什么,也有三五成群凑在一起玩扑克、麻将的,悠然自得的神态是城市人所缺少的。由于不是周末,街上几乎看不到其他游人,这里的人们对游客手中的相机已经习以为常,毫无戒备警觉之心,随便你怎样拍,他该干啥还干啥,傍晚的街道上不时飘散着一股股香味,这家核桃饼出锅了,那家热包子出笼了,诱人的香味由不得你不停下来买个新鲜尝尝。

作个对比是每个游人旅行中常常用到的,特别是有了一次经历之后更容易如此。这里多了个垃圾箱,那儿立了标识牌,一些重要的场所也竖起了介绍的牌子。行走着,对比着,也思索着,心里有感觉一点一滴在形成,但却讲不明白,总觉得心中的古镇不该是这个样子。

老街的河对岸正在大兴土木,两三层的水泥仿古建筑在宝贵的农田上拔地而起,游客中心以及售票处都建起来了,大型停车场还在建设之中,高大的石质牌坊远远地耸立在通往古镇的公路上。建筑被涂抹成了青灰色,上面用白线画成一层一层白格状,形似青砖砌成的墙体,在阳光的照耀下假气得很,不伦不类,特别是经雨水冲刷过的地方,白线模糊不清,很是难看。老街依旧残破,破损的老屋更加经不起风雨。景点的大门没有一处是开放的,据说只有买了票才能开,有些景点的外墙也经过刻意修饰,有哗众取宠之嫌。从老街人们的神情之中看不出多少开发带来的欣喜,好像与自己没多少关系,年轻人继续在外打工,街道上不是老的就是小的。河道被修葺得整整齐齐,河水少了许多,睡在古镇的客栈里,耳边不会再响起河水流过的哗哗声,这多少是种遗憾。到过许多的古镇,多是这样的建设模式,但有了第一次游历后,很难激起再次重游的欲念。

古镇青木川因作家叶广芩而大放光彩,因一部小说而成名,因一个故事而延续,它正在经历脱俗入世又还俗的过程,关键是如何“脱”,又如何“还”?小说《青木川》给了世人一个民俗的青木川,那么又该怎样告诉世人一个脱俗的青木川呢?这是青木川的主人们应该认真考虑的大事情。

行走在成吉思汗的家乡

大巴车上正在播放电视剧《成吉思汗》,一车的人似乎都被那激烈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脖子直愣愣地盯着驾驶员头顶的电视机,很少有交头接耳的。

透过窗户向外望去,除了偶尔出现的湖水或者河流泛着淡蓝色的光外,进入眼帘的只有绿色,苍茫的绿色,无尽的绿色。骄阳下时不时能看到成群的牛羊,马群在吃草,水草丰美,家畜们也吃得胖乎乎、肉墩墩的,特别是牛儿,吃饱了就卧在地上,无精打采地晒太阳,很是悠闲。比起在青藏高原看到的景象,这里的动物真是幸福。这就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成吉思汗的家乡。

雄鹰与鸽子的区别在于鸽子是要被喂养的,而雄鹰是要展翅高飞追寻猎物,自己去觅食。铁木真就是草原的雄鹰,从立志报杀父之仇开始,逐步树立了统一草原各部落的志向。经过顽强不懈的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最终实现了强盛民族的愿望,为中华的大一统,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电视剧里的画外音正做这样的叙述:铁木真每一次西征失败后都要沿着额尔古纳河不停地向东走,回到草原的东头,回到自己的故乡,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从未气馁过。

刚到草原的当天夜里,好客的蒙古族朋友不仅献上洁白的哈达,而且也捧出了美酒,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奶茶的芬芳与烤全羊的美味弥漫在蒙古包里。一曲《呼伦贝尔大草原》使得毡房里安静了许多,那浑厚的声音,悠扬的曲调,不由得使你要停下来静听,或者不由自主地随着曲调哼唱起来:“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爱,我的思恋”。

大巴车依旧在放着《成吉思汗》,画面中铁木真成吉思汗率领他的铁骑依然在征战。坐在飞机上,望着渐行渐远的大草原,思绪好像还留在奔跑的大巴车上,成吉思汗是这里的荣耀和自豪,是呼伦贝尔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米皮故乡

秦镇是秦渡镇的简称,去秦镇多半是为了品尝那里的“正宗”米皮子。

俗语讲,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米皮绕长安。秦镇米皮是关中三大名吃,也是陕西四大当家面皮之一,与宝鸡擀面皮、汉中米面皮、回民街的麻酱酿皮齐名。秦镇米皮有时也称秦镇凉皮,以大米为主料蒸制而成,当着顾客的面,主家用一把十几斤重的大笨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醋和盐,加上芹菜和豆芽,一碗碗看来红彤彤的米皮就可以上桌了。秦镇米皮讲究的是“筋、薄、细、软”,吃起来凉爽可口,每一位食用过的客人都赞不绝口,深受食客们的喜欢。

秦镇是很有些名头和来历的,早在周文王时期,这里就是京畿重地,称为“沣京”,与“镐京”并为当时的都城。公元401年,前秦皇帝苻坚出长安前往草堂寺听鸠摩罗什讲经,在此乘船到达西岸,改称此地为秦渡。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更名,最终在1982年定名为秦渡镇。

一个人是不会主动跑到秦镇去吃碗米皮子的,要去一定是有友人从远方来的时候,当他们夸奖起陕西凉皮,当下,心中就涌起了想带他们去秦镇的冲动,着实想炫耀一下陕西的小吃,为咱老陕挣些面子。一碗米皮值不了几个钱,要是算上往返的费用,还真是应了那句“豆腐变成肉价钱”的俚语了。看着客人吃完心满意足的样子,还是挺为陕西自豪的,回头细想,跟自己没多大的关系,不就是一碗凉皮嘛,在哪吃不一样,何苦要跑那么远!陕西人真实在。

年假的初三想清静一下,去古镇是不错的想法,挑来选去想到了秦镇。

秦镇是个很大的镇子,由一个丁字形的街道组成,南街、北街和西街,由于正东面是沣河,因此也就少了东面那条街道。以沣河为界,过河就是长安区。西街和北街两边的建筑物基本上都经过了改造,只有零散的那么一两处委屈在其中。南街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街道在过去来说,也算是比较宽阔的,建筑排列整齐,路面是被硬化了的土路,雪后有些湿滑,个别积水的地方泥泞难行。

由于历史的原因,陕西的古镇一般都形成得较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很值得回味。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已经难以寻觅到往昔的踪迹,秦镇也是这样。秦镇所辖的扶托村始于商代,被列入国家古村落名录加以保护,有机会一定要看看去。

秦镇1995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西安市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又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镇。但愿在建设改革中有了新的,不要丢弃了旧的,还是保护、开发与经营并重的为好。

爬华山

华山以险峻著称于世,为五岳之奇山。

缆车建成之前,登华山是要下很大决心的。记得临上大学前,几个小伙伴相邀爬华山,随身背的黄书包里只放着三样东西,一是馒头咸菜,预备着充饥的;二是雨衣,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侦察兵穿的一样,用于黎明时防寒挡雨;再一个就是手电筒。夜幕降临,气温也凉爽下来,人们开始整装,随后三五成群从玉泉院后的小道进山。据说,进山二十里处路边立有一巨石,上书三个大字“回心石”,实为回心转意之意,有畏惧路途艰险者可自此回返,再往前就没得退路了。以前,人们去华山很少用“登”华山、“上”华山这样的字眼,而是说“爬”华山。爬者,手足并用也。一个“爬”字,道出了华山的险峻,攀登者的艰辛。

爬华山的乐趣在夜晚,崎岖蜿蜒的山路上,人们手中的手电筒形似一条游动的火龙随着道路的起伏上下波动,给宁静的山坳平添了一股神秘和生气。爬华山是要经过很多著名景观的,往往这些地方也都是游人中途休息的场所,歇个脚,喘口气。较为有名的有老君犁沟、百尺峡、千尺幢、青柯坪等,每一处都有许多故事。

夜里爬华山是有道理的,一是为赶时间,早些年周末只休星期天一天,为了赶着看上日出,只得在星期六下班后去爬,星期天下午返回;二也是壮胆,等天亮游玩结束准备下山的时候,人们不由得对自己昨晚的行为感到惊叹和后怕,这么险的路是怎样上来的?的确,二十多年前的华山只有一条路,路窄而陡峭,“四医”大学生张华抢险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晚上爬山,手电筒光亮照见的地方都是最安全的,照不见的地方是万丈深渊,下山的时候向四周一看腿都发软,要是在白天,估计很多人要打退堂鼓了。

到华山来,体验的就是爬华山,这也是华山的独特之处和最吸引人的地方。随着旅游的贵族化,除了一些登山爱好者和喜欢运动的年轻人,爬华山的人已经很少了,当然也就体会不到真正的华山是怎样的韵味了。

以前爬华山是不要门票的,后来是收二十元、五十元的进山费,再后来费用就多了,现在没有钱,山是爬不起的。

华山开了两条索道,一条直通北峰,一条通达西峰,两者形成了一个回路,为那些身体不便的游人提供了很好的选择。爬山的路也多了一条,是在“智取华山”的那条沟的基础上新开凿的。山上的路也尽可能地加宽了,有些窄点的地方还修成了回路,便于游客上下。

华山也是道教名山,可谓是一座仙山,金庸笔下的《笑傲江湖》虽然把华山派描写得并不怎么样,但令狐冲、岳不群的形象还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华山顶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金庸题写的“华山论剑”几个大字,游人也乐此一游,拍照留念。

隐约感觉现在的华山少了点险峻,多了些世俗。

多数人登华山会选择夏秋两季,而称得上好汉、侠女的是冬季登华山的人们。

去华山多次,冬季登华山,特别是在雪天,还是头一次。

雪后的华山游人稀少,往日的喧闹已了无踪影,银装素裹中,一切显得那样宁静。站在北峰顶向南眺望,苍龙岭犹如飞龙在天,辗转腾挪直刺云霄。刀削般的西峰峭壁上,雪漫石崖,或明或暗,隐约中仿佛是一幅山水画,又像是道骨仙风凌云屹立。擦耳崖下的小径上没有了行人,也就擦不着谁的耳朵了。

北方的山冬天都一样,褐色的灌木,光秃秃的树枝,萧萧瑟瑟。华山的色彩也不例外,只是那华山松越发挺拔,分外地醒目。或许是才下过雪的缘故,白雪覆盖下的华山平添了一股神秘,一种圣洁,一方仙气。

这是白与黑的世界,是暴露在蓝天阳光下的色彩。

白与黑是万古的色彩,只是世俗间,白与黑就有了特定的所指。现实中,非白即黑的事情很少,许多的事情介乎于两者的混合——灰色。

友人周末用短信发来一副对联:“名利如云,得必有失,失必有得,何必患得患失;人生似梦,去便是来,来便是去,不须争来争去;顺其自然。”沉思之余,提笔回复一联:“人生,起步为一,止步为零,跌宕起伏终归土,为何为名利去生活;生活,好过似天,难过似年,云烟过往享天伦,为只为健康对人生;活在当下。”

白也好,黑也好,终是下雪时的华山让人惊叹,让人喜欢。

灞河湿地

残 荷

霾重,已经十多天没有见过太阳了。

时值深秋,前日的一场雨给了我许多期许,空气被清洗的同时,也盼望着能有个晴天,看看久违的蓝天、白云。

晚上早早做好了准备,把相机擦了又擦,希望能赶上深秋的美景。清晨,窗外阴霾的天气着实让人提不起精神,心情也变得有些沮丧。享受蓝天真的要成为一种记忆啦。

灞桥湿地公园是我这几年拍片的主要场所,这里宁静,环境优美,很适宜行走。这里曾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地方,西安的变化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明显。

天气归天气,总要给心情一个交代。早上的灞桥湿地看不到什么人,天气阴阴的,小风吹在身上还有点冷。

河堤上叶子黄的黄,绿的绿,更有那叫不上名字的树叶子红得像燃烧的火炬,池塘边成片的芦苇抖动着成熟的身躯,希望也能有所作为。

最是那池里的荷叶、莲蓬,大片地散落在一隅,横七竖八,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怜悯和悲哀。李商隐的诗句:“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应了眼前的景象。郑板桥的一首诗更能道出此时的感受,“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

秋荷,残荷?褪去浮华,依然优雅。

秋 叶

去灞桥湿地公园拍片,天气不给力,忽阴忽晴的状态,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河滩里的小草、芦苇和残叶随风摇曳着,在深秋的季节里似乎有点不甘,又有点不安。

秋天的树叶总能带给人惊喜,赏秋其实是在赏叶。去额济纳旗看胡杨林,要在秋天,满目沧桑的树干上随风飘落的黄叶才是看点,众多摄影爱好者不远千里趋之若鹜的原因也在于此。赏香山红叶是一大幸事,能够在秋季欣赏一下钓鱼台东门外的银杏树林也很享受,那叫一个美呀。层林尽染,是秋叶的贡献。

俗语说:落叶归根,这是叶子对树根的奉献。

灞桥湿地以柳树居多,“灞柳飞雪”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每到春季柳絮漫天飞舞,好似冬雪。秋天的柳树叶没有什么特别的,阴冷中显得有点弱不禁风,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倒是河堤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树叶子煞是好看,红的,黄的,紫的,还有些是渐变色的。

中午时分,人渐渐多了起来,尤以拍婚纱照的居多,一对对小恋人在树叶的映衬下,留下美好的瞬间。

秋叶是静美的,也是无私的,在随风飘落的舞姿中完成了蜕变,从绿芽到成熟,又为新的绿芽贡献出自己。

池 塘

池塘是湿地的主角,而依附于池塘的生灵则是她的灵魂。

没事时喜欢到池塘边走走,散心,静心,舒心。夏日里是池塘最美的季节,这时的灞河湿地,池塘中荷花竞开,赏心悦目之时更多了一份悠然。

每年都要去莲湖公园拍一些荷花的镜头留作纪念,今年也不例外,只是莲池越来越小了,个别经营占了些面积,在功利面前高雅也得让位于金钱,毕竟这是个向钱看的年代。丰庆公园的荷花面积也还可以,每当花开时节,引得游人纷纷前往观赏。喜欢荷花的人,追求也都差不多,淡然而超脱。

今年五月,游学之余得空前往法国的莫奈花园,靠近池塘忽然想起一部电影,名字叫《金色池塘》,一点都不夸张,莫奈家的池塘犹如金色池塘,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小桥流水,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古朴,怪不得画家有如此灵性。

国内一些园林中的池塘也到访过,拙政园的池塘,虎丘塔下的剑池,只是多了些沉重的故事。

湿地的池塘严格意义上称不得池塘,只是些大大小小的水坑,而其却自有其美,独成一景。

有空来湿地的池塘走走挺好。

梵音净土之旅

西安,是我非常喜爱的城市,今年的夏天却难以面对,太热了,太旱了,持续的时间太长了。在马路上多站一会儿都有被烤成肉干的可能,微信里不时可见友人发的调侃段子。各种因素交织,终于在这个炎热难熬的时候,破天荒地开始了首次休假,并驾驶着自家的“小毛驴”,一路西行,逃离了西安。

按说西安极少会发生这样的事儿,十三朝古都,一直以风调雨顺,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著称,难有大的自然灾害出现,可是今年的气候实在有点反常,据说,这是西安近六十多年来最热的年份。

黄昏时分到了兰州,用了近九个小时。这是个两山夹一河的城市,城市沿黄河两岸横贯东西展开,市区的主要部分都集中在河的南岸,河的北岸以山峦为主。穿越主城区的地铁一号线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时逢下班时间,本来就拥挤的交通,此时更加让人感到堵车闹心,到处都乱乱的。

终于在西关十字找到了网上预订的宾馆,房价有点高得出奇,某品牌经济型酒店极普通的标准间居然要290 多元一晚上,还不含早餐,真有点被打劫的感觉。

凉爽,是兰州送给远道来的客人的见面礼,凉风拂面,顿感神清,一扫旅途的劳累和住店时遇到的不快。

大铁桥是黄河兰州段的标志。铁桥边许多外地人在拍照留念,衣着穿什么的都有,有如民谚“二八月,乱穿衣”中的场景。秦腔、川话,在这里都能听得到。

一个满眼望不见树木的城市,一个不分早晚都把牛肉面当作主食的城市,在夏季却吸引了大量游客。兰州,注定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

早早起来,匆匆洗漱之后,就踏上新的行程,为不耽搁时间,早餐只得在路上解决了。从住宿地出来上兰州—临夏高速还是费了一番周折的,车辆在拥挤车流中爬行,随着导航仪左拐右突,终于突出重围。

拥堵,是城市生活中最令人烦恼的问题,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张,人们上班的时间在不停地前移,下班回家的时间却又在不断地推后,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如果遇上内急那就麻烦大了,我就有同学为此从不敢吃早饭,生怕摊上这事。

从兰州出来,天空变得越发阴沉,雾气也越来越浓,不时还有雨滴从空中飘下,虽是行驶在高速路上,车根本跑不起来。

出发前,当我把带来的厚衣服穿到身上的时候,恰巧有朋友来电话询问安好,当得知这样的情形,他羡慕不已,毕竟西安36度,这里才15 度,犹如火炉对冰窖。你不得不感叹中国之大了。忽然,异想天开,想在空中架个抽风机,用大大长长的管道把凉风给火炉中的西安送去。

车过夏河县城,拉卜楞寺就在路边,车并没有因此停下来,而是继续前行。住宿是这趟旅行中最困扰的一件事,必须安顿下来才能安心游玩。

约十五分钟的车程后,车在G213 国道旁边的一个小镇停了下来,这里已是桑科草原,今晚住的地方只能在这儿寻找了,这时已是离开兰州近六个半小时了。镇子很小,有二十几户人家。车停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门前,院门口的柱子上挂着两块牌子,用两种文字书写,一块上书“央宗驴友人家”,一块写着“央宗藏家乐”。这是镇上较大的一家接待场所,私人办的。

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整个夏河县城都被蜂拥而来的游客挤满了,桑科草原也是一样。由于没有提前预约,只能在这里碰碰运气,还真碰上了,还有一套六人间。

感谢上苍,今晚不用露宿了。

外出自驾游,特别是远离大城市的时候,住宿是一等一的大事情,不提前预约,剩下的旅馆不是贵得离谱,就是简陋得要命,还有可能碰见找不到地方住宿的时候。同时,要选择好携带的物品,这次我竟带了把扇子出行,凉风中扇扇子,充斯文,想起来有点可笑。

当下说中国人没钱,不要说老外不信,就是中国人自己也很少认同,一路上跑的几乎都是私家车。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不仅懂得如何挣钱,也接受了休闲度假的观念。

入夜,多人同处一室睡眠,在记忆中只有上大学的时候是这样。那时,每到夜深,宿舍内鼾声如雷,此起彼伏,磨牙的有之,放屁的有之,更有甚者梦话连篇唠唠叨叨者有之,同龄人在这种情形下依然会睡得香甜。今夜依旧,只是同室的人年龄上有了很大的差异。中途醒来,听着鼾声,就再难入睡了。感谢有了微信,使得今夜不算漫长。

拉卜楞寺在藏传佛教中有着极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世界藏学府”,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保留有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尤以藏医药学见长。

来这里学习的小信众很多,在庄严的佛祖面前,宽大的朱红色袍子下依然掩饰不住他们对外界的好奇之心,罩不住他们课后休息时的好动天性。

相信许多人同我一样对藏传佛教并没有多少认知和感受,对其中的门派更是知之甚少,只是觉得“神秘”。几年前,到过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也参观过青海的塔尔寺,所见所闻无不充满好奇之心。从寺庙的建筑,僧侣的着装,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信众,到散发着浓郁酥油味、庄严肃穆的庙堂等等,行走其中,你会被他们的虔诚打动,你会为他们的神圣而心生敬畏。

参观拉卜楞寺依旧有这样的感觉,不同的是拍摄成为了主角,有机会真想找他们聊聊,他们眼中的世界该是怎样的,快乐吗?蒙在心中的神秘面纱何时能揭开?

清晨,当要离开住宿一晚上的“央宗藏家乐”时还有点小感动,告别时与主人互留了联系方式,欢迎她方便的时候来西安旅行。其实,女主人是位北京青年,由于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就嫁到了这里,嫁给了当地的一位藏族青年,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穿上藏袍与当地藏族女人没什么区别,只是乡音难改,一口流利纯正的北京话能告诉人们,她曾经不属于这里。

八月份是甘南的雨季,两天了,天气忽阴忽雨,还没见过太阳。一大早,驾上我的“小毛驴”冒雨赶往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郎木寺。

桑科草原据说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草原,水草丰美,一望无际,地势起伏蜿蜒。对于初次接触草原的人,如果恰巧又是行驶在夏河桑科草原的深处,那他该是多么地兴奋!丘陵沟壑间云雾缥缈,白的是羊群,黑的是牦牛群,悠闲地吃着草,一切显得那么宁静、祥和、自然,令人心旷神怡。

在赞叹不已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心胸也随之敞亮许多。人生一辈子,快乐生活最重要,何必为那些瓶瓶罐罐的琐事去烦恼,又何必为他人的闲言碎语去计较,更何苦为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名利去争执,一切的一切应顺其自然,以快乐为原则,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一些事情经历了就好,不一定非要拥有。

一路上同行的车辆很多,尤以“陕”字头的居多,看来逃离西安的还不止我一个,六十一年来最热的西安、最干渴的陕西人不得不上演一部现代版的“逃难记”,只是情形与从前大不相同,这是享受之旅,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的展示之旅。

郎木寺在下雨,雨下得有点大。

郎木寺是地域的名称,是个镇子,坐落在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属甘南地区。其四周被崇山峻岭所围,洼地中央白龙江穿镇而过,河两岸一边是藏传佛教的寺院,一边是回教的清真寺,中间开阔的地方住着汉人。藏、回、汉三个民族相安相处,和谐生活。

镇上的街道被各式大大小小的车辆塞满了,看不见交警,也不见管理人员,只好将车停放在路边一处院子里,徒步径直往寺院里赶。雨水把个街道搞得泥泞不堪。或许郎木寺承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而哭泣,或许游客的喧嚣惊扰了上天,使得天空伤心落泪。急急参观,匆匆离开,郎木寺之行大打折扣。只能寻找机会重游了。

郎木寺镇里已无处可住,不得已住在了距离郎木寺镇百余公里之外的四川省若尔盖县。

夜晚,在若尔盖县城鑫源宾馆一间狭小的客房内,召开了我们此行所有人参加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讨论的内容和决定事项对于下一步的走向极其重要。经过广泛深入的研讨,在民主、协商、充分听取每个人意见的基础上,与会人员通过表决,一致决定:向南,向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西南大都会成都进发,到那里吃顿火锅,补充营养,尽快结束风餐露宿的局面,保存体力,以便结束休假时能更好地工作。

路线决定了,执行是关键。若尔盖的清晨是阴冷的,穿两件厚衣物也不觉得什么。恰巧赶上临时停水,洗漱就省了,早餐路上解决,大家准时集合,拎上行囊,按照讨论结果,奔向成都。

从兰州出来太阳就躲避着不见踪影,几天了一直幻想着蓝天白云下马儿奔跑的场景,希望能见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可惜只能再等下次了,可这又将是什么时候呢?

其实想开了,眼前的天气也很难得,景象更是别有洞天。乌云忽而聚合,流下几滴相见亦难別亦难的眼泪,忽而又散开,丝丝缕缕挂在远处的山边轻歌曼舞。

牛羊似乎永远不惧雨水,一直在埋头苦吃。放牧女人们居多,打着伞或蹲或站立,犹如一幅风景画。

一路走来,感觉他们活得简单。他们从不索取,也不抱怨,没有更多的奢望;他们专注自己的生活,勤奋而努力;他们接受自然的变化,无论是风还是雨,顺天应人。

活得简单,快乐也就简单。

若尔盖草原是我见到过的最美丽的草原之一,各种地形交织,山峦起伏,绵延不绝,草地形态多变,各种生灵和谐相处,平等生活,悠闲自在。

草原上一条平坦洁净的柏油路不断向前延伸,行驶在这里,仿佛人在画中游,画在人眼中。这里平均海拔3500 米。

十一

一路上有许多的景点,尕海、扎尕那、九曲黄河第一湾、花湖等等,其中尤以花湖更有特点。

换乘景区大巴车向草原深处的大湖驶去,散落在草地上的牛羊对此充耳不闻,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行驶五公里左右车停了下来,几条木栈道扭着摆着伸向湖边,湖边有三处高台,由木头搭制而成,高四到五米,像三国时周瑜检阅水军战船的检阅台,游客可登高远望。

花湖有两个特点,一是湖边的水草茂密,婀娜多姿,微风徐来弯腰含笑,像是在欢迎远道来的客人;二是蓝天白云下,朵朵白云映照在湖面就像湖中开满了圣洁的白花。湖面一定会由于太阳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吧,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美丽!可惜天公不作美这次无缘了。与开大巴车的师傅聊天,他说这种景象很难得,今年就很少见到。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去年长白山之行,天池边上冻了两个多小时也未能见到云开雾散,最后只得带着遗憾和想象折返。

过松潘,走茂县,穿汶川,到达都江堰。窗外,过汶川时,远远望去,挺拔的山梁上植被少得可怜,裸露在阳光下的碎石让人担惊受怕,真担心有石头从山上滚下。这里是2008年“5·12”地震核心区。

终于吃上了火锅,吃到酣处,突然停电了,空调停了,据说是变压器有问题。

从火炉到冰窖,从冰窖又回到了火炉,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去照金

心里一直惦念着想去照金镇。

照金镇坐落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原为耀县)、淳化县和旬邑县三县交界处,是个过去三管三不管的地方。小时候在耀县居住,听大人们讲到过照金,好像那里煤特别多。近些年照金镇的名气大了,获得不少响当当的名头。这里是全国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第四批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第二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陕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陕西丹霞地貌地质公园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媒体的报道时不时会浮现在眼前或在耳边响起,去过的人回来后绘声绘色的描述不时挑起我去一趟的欲望。

车到耀州区下高速公路,在交通大厦旁的十字路口向北穿过铜川市新区,再向西行驶就进入柳林通往照金的公路。初升的阳光洒在渭北丘陵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显露出别有风味儿的美,停车、拍照,沉醉在观赏美景的兴奋当中。那是一种粗犷的美,一种博大的美,虽然这个季节树木凋零,寒气有些逼人,但连绵的旷野像是在告诉人们这就是厚积薄发的陕西,是正在醒来的黄土巨人。

途经关庄镇,路边儿一块路标再次给大家带来了兴奋,十五公里之外的地方是一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故里,柳公权墓地也坐落在那里。沟上沟下几经辗转到了村子,墓园在村的北头,正在修葺之中,可能是来得早的缘故,也可能是周末,工地上没有一人,冷冷清清,只有我们几个兴奋的外地人。天很蓝,阳光暖暖的,墓园静静的,深深鞠上一躬表示敬意。在村口碰到一位老者,他告诉我们,这个村子叫让义村,传说柳公权与其哥哥同朝为官,弟弟的官职大,按规矩,百年后柳公权应埋在东边,哥哥埋在西边,但柳公权坚决不同意这样做,让哥哥埋在了东面,此事传为佳话,村名也随后改为让义村。

过了柳林镇就进入山区,有一个叫九里坡的地方比较难行,坡陡路长,不仅弯道多而且拉煤的大车也特别多,在此行车是要加倍小心的。去照金镇的路比想象的要好得多,过了九里坡,一切豁然敞开。照金的由来据传说与隋炀帝有关,这个贪玩的皇帝到处巡游,有次居然巡游到这里,他身穿锦衣绣袍,在雨后阳光的映照下金光闪烁,于是龙颜大悦:“日照锦衣,遍地似金,此地应为照金。”来照金镇想要寻旧访古已经不太现实了,这是个不大的镇子,镇上三四百户人家,这几年通过各方面努力,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古的旧的已无踪迹可寻。

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据险筑寨,创建了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创建了游击队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陈家坡召开了重要的陈家坡会议,点燃了大西北革命的烽火,为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史上称为“南有瑞金,北有照金”。听听这些革命史,参观参观这些遗迹还是很有意义的。这些革命旧址本身也是著名的观光景点,比如薛家寨,山似斧劈刀削,于千仞绝壁靠近顶端的缝隙里,依次排列着五个寨子,甚是险要。可参观的还有陈家坡会议旧址、游击队大本营、中共陕西省委坟滩旧址、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

大香山寺是必须到的,错过了这个景点,照金之行是不完整的。香山寺肇始于苻秦,兴盛于姚秦,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也是陕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传说香山寺开山祖师妙善公主系观世音菩萨化身,也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寺庙与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有着很深的渊源,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普陀、香山、布达拉宫三足鼎立,成为观音示化的道场。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赐“宣慈昭佑”匾额于香山寺。经几代高僧大德弘法葺修,大香山寺香火隆盛,历百代兴衰沉浮。全国有记载称作香山寺的不下十家,照金大香山寺乃真香山寺也。

去照金一是听史,二是观景,三是礼佛。此三者也可合而为一,成为心灵净化之旅。照金很大,也很小;照金很美,也很朴实。

猜你喜欢
华山
Structural origin for composition-dependent nearest atomic distance in Cu–Zr metallic glass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Euler-Lagrangian Systems with Uncertainties
Spatial correlation of irreversible displacement in oscillatory-sheared metallic glasses
咏华山
Zero-Sequence Current Suppression Strategy for Open-End Winding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Based o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随王履登华山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华山论“剑”
华山历“险”记
“放歌桃乡颂华山”全国征联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