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云龙古桥

2019-11-14 00:36
核桃源 2019年6期
关键词:云龙古桥桥梁

犹豫再三,我才动笔;再三斟酌,我才写下这个标题。

云龙的桥,源远流长;云龙的桥,数量繁多;云龙的桥,品类齐全;云龙的桥,千姿百态;云龙的桥,久负盛名。

正因如此,要提笔写一篇有关云龙古桥的文章,感觉压力着实不小。

我对云龙古桥的关注,始于2012年一次陪同省级部门开展的调研工作。领导带着经济、文化两个处的同志到大理,并专程前往云龙诺邓古村、长新通京桥勘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我陆续探访过青云桥、永镇桥、功果桥等桥梁,并一边查询资料,学习探究云龙古桥的概况、成因、现状和名桥的简介及历史。

随着了解的一步步深入,我对世代云龙人民对大自然无比敬畏、对古桥顶礼膜拜的心理及文化传承逐渐感同身受,以至对云龙古桥的参观,渐渐演变为探访、拜望,直至后来的拜谒。无论是再次前往青云桥、通京桥、永镇桥时,还是首次拜访安澜桥、阳春桥、松水藤桥、彩凤桥、五里桥,我都是怀着近似于宗教徒朝圣的心理前往的。从入口处即小心翼翼、轻手蹑脚,至受香火跪拜之所则凝神静气,周围环境、桥岸两端、里外上下等,无不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拍照之时更是屏息静气、神情专注,努力从全貌、局部、工艺、特点、书画碑刻遗存等不同角度留下尽量完整的影像资料,以便后期观摩赏析。

源于那些绵延逶迤、雄奇险峻,将天空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大山;源于那些纵横奔腾、川流不息,使两岸隔离道路阻断的江河。为了顺应自然,改造生产生活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生存在云龙这块三江并流区域南端的先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无人比肩的勇敢、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创造并丰富、传承了令世人惊叹的古桥文化。

浮、梁、拱、吊,云龙的古桥类型齐全。枯水季节在河流上搭建的浮桥,木梁风雨桥、石板桥、独木桥,木拱桥、石拱桥,藤桥、溜索、铁链桥、钢索桥……云龙的古桥数量繁多、达近百座,而且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建造历史悠久,故素有“云龙古桥冠全滇”之称,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云龙古桥中的溜索和藤桥,堪称桥梁活化石。溜索古称悬索桥,是一切吊桥的雏形,出于安全因素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现已不再使用。藤桥古称“笮”,是沘江两岸的白族群众用山葡萄藤编织成的网状吊桥,大都建于古树之上。把藤子扭编成较粗的长绳,牢牢地拴在两岸的大树上,再往主绳索上缠绕藤子编织成网,在网底固定一条宽约1尺、厚约5寸的木方作为桥面。人畜行走在桥面上,会像荡秋千一样摇摇晃晃,低头往下看,涛涛江水会使人产生桥身往上游移动的眩晕感。在松水藤桥西岸的溪水边,藤桥饭店的赵大叔向我介绍说,编成桥网的藤条因松紧不匀而受力不均,并且有的游客不懂珍惜爱护,参观时在桥板上用力跳动和摇晃桥身,藤条容易损坏。为确保安全牢固,农历8月以后,村民就要上山砍伐成熟的藤条,对桥身进行维修加固。这种建造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桥梁,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如今仍旧保存完好,跨越在云龙的江河之上,为两岸的群众提供通行服务,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傲世骄人的桥梁建造史,与古代云龙盐业和银铜矿的开发密不可分。云龙盐井开发最早的始于汉、唐、明、清年间成为云南四大产盐地之一。特别是到了清代,云龙盐井、银铜矿开发达到了鼎盛时期。桥梁建设攸关课税,利济民生,有识之士慷慨捐资。建于清道光四年、座落在县城南端的铁链吊桥青云桥,就是曾任陕西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飏捐资所建。初见青云桥,是2017年7月26日傍晚8时许,暮色下、晚风中,我独自坐在离江水很近的桥面上,静静地怀想先贤悲天悯人、热爱故园、造福桑梓情怀和事迹……

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云龙的造桥技术很早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位于金泉井的砥柱桥,为两进连跨式风雨桥,桥面铁链上铺木板,上有木撑架覆盖瓦顶,雄跨沘数百载。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座落于沘江上游顺荡井的彩凤桥,属木伸臂覆瓦风雨梁桥。伸臂梁桥是因河面较宽、水流湍急不能在中间架设桥墩,而从两头桥墩层层架叠木枋,依次向河心延伸,就像伸出的手臂,用这个巨大的手臂来撑起整座桥梁。在桥上覆盖屋顶,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座水上的长廊,也称为“廊桥”,因其具有挡风避雨的功能,又称为“风雨桥”。白族修建的伸臂梁桥都要在桥内雕梁画栋,浓墨重彩,使桥显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所以又称为“大花桥”。比较具代表性的还有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位于今长新乡包罗村,因桥建在沘江刚刚转过山弯的地方,水流湍急、水浪拍打在石头上响声大而得名大波浪桥,后因盐马古道及清代白羊厂银矿的运银通道经此,取名“通金桥”,再后来又认为银子是运往京城的,便改称“通京桥”,桥长40米、宽4米、净跨29米,为云南现存单孔跨径最大的梁桥。

我一直认为,云龙先民在建设中对土地及空间的利用已经达到了极致。诸如诺邓古村里以“一颗印”为代表的古民居,又如彩凤桥和青云桥西岸桥头的观音阁等,虽然分体建设,但又紧紧连为一体,对狭窄空间的设计和利用,无出其右。

云龙地处滇西边陲,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以来的许多战争都与桥梁相关,留下了许多关于战争的桥梁史话。位于功果桥镇桥街的飞龙桥,是澜沧江上著名的铁链古桥之一,建于1863年,由滇西农民起义军将领李玉树倡修,并由义军领袖杜文秀赐名。1949年滇桂黔边区纵队挺进滇西,为断国民党军队西逃退路,将桥斩断,修复后又毁于六十年代中期的洪灾,后仅存东桥墩和西岸望江楼。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老功果桥,是我国第一代横跨澜沧江的公路钢索吊桥,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咽喉。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的123天中,日军出动飞机242架次、投弹近千枚,对新老功果桥轰炸达16次,将两桥炸毁。经抗战军民日夜抢修,恢复通车,保证了滇西大反攻的胜利。如今,因修建功果桥电站,两桥原址被淹没,功果桥被搬迁到宝丰镇境内的沘江之上保存下来,成为滇西抗战的物证。

明代以来,云龙建造的桥梁多有碑文记载,文人墨客、历代官员为古桥留下了无数的诗词联赋、摩崖等,成为古桥文化的珍贵遗产。飞龙桥底层墙壁上镶有13块碑文,撰写书刻均出自文人之手,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正门上悬有清举人尹陈谟作的长联。砥柱桥上也留下许多诗联,张相侯进士《咏砥柱桥》写道:沘江波浪涌如潮,砥柱中流万里桥。石骨一拳排象鼻,铁绳千丈系虹腰。云江锁住山川气,金泉撑开日月杓。来往人从空际过,河声浩浩马萧萧。民国二年(1913年)丁润身任云龙知事曾撰一联:谁人敢做砥柱桥横卧两山担当千夫万马,我心愿效沘江水环流七里联络一城五乡。青云桥西岸悬崖上有杨名飏题刻的“碧嶂迴澜”,下方桥亭内石壁上携刻有杨名飏于清道光年间拓回的“衮雪”,两字为三国时曹操屯兵汉中石门时所书,“衮”字少三点水,以河水冲击到照壁石上溅起的飞雪来代替,耐人寻味。

徜徉在云龙山水间,我不会停下拜谒古桥的脚步。

因为在云龙拜谒古桥,就是拜谒云龙各族人民的先祖;在云龙拜谒古桥,就是拜谒中华乃至世界的桥梁建造艺术;在云龙拜谒古桥,就是拜谒世代传承的优秀文化,就是拜谒福泽一方百姓、护佑一方平安的先贤和英雄。

初见义风桥

李主任在我一条关于云龙古桥的朋友圈留言,说永香村大龙河上有座义风桥。我上网查询,有关该桥的信息极少,只有几份资料里提及它的名字和类型。不过有一篇2018年2月27日的帖子,是国家文物局对云南省文物局关于沘江古桥梁群——义风桥抢救维修工程的批复。这样就形成了义风桥基本的信息:云龙沘江古桥,位于长新乡永香村大龙河上,单孔伸臂式木梁风雨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重量级的古桥哦,顿时心生向往,对自己说一定要前去拜访。

昨天是个雨后晴日,午后,和村里的同志打过招呼,我独自驱车前往。行4公里许,即到达云(龙)剑(川)公路上的大龙自然村,村庄主要分布在大龙河南岸公路上下两侧的山坡上。在岔路口向村民问了道,我把车停在一户人家院外的路边,下坡向北,先经过一块篮球场,往东一拐,就远远看见了谷底并排横跨大龙河的两座桥,东边是一座普通公路桥,西边是一座风雨桥,想来那就是义风桥了。

篮球场东端以下即是土路,路过一株站着枯死的大核桃树,再向西拐,雨水冲涮过的路面坎坷不平,有的路段露出了弹石,原来这条路也是铺筑过的。弹石路面延伸到南岸桥头,一抬眼,就看到了南桥亭上悬挂的牌匾,上书“義枫桥”。大龙河滚滚东来,到这儿在北岸的山脚拐了一个弯,向南,又在南岸的山脚拐了一个弯,卸解了许多惯性力道,方才向西奔沘江而去。义风桥就选址建在河道完成南、西两拐之后的平缓之处。公路桥已经显得陈旧,风雨桥却刚刚修葺一新。南岸桥头新修了石板路,通向坡上的村庄。石板路和公路在坡脚形成一个小三角地,立着云南省人民政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义风桥简介碑及文物保护范围的一棵界桩。桥亭的西侧下游有两株百年古柳,护卫着古桥。

我不喜欢“始建年代不详”这个说法,但至少它说明这座桥很古老,历史悠久。走过南桥亭的石板地坪,抬脚跨一级石阶,就踩在了桥廊的木板桥面上,桥板、廊柱、天平、椽子、两侧的木护栏……楔子、榫扣,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细节,无不吸引我的目光对着它仔细端详。我抚摸着一根根柱子、一条条护栏,一步一步走过这条密实的木质构造的通道,仿佛穿过了好几百年的古旧时光。

北岸桥亭与南桥亭一般无二,悬挂着同样的牌匾。整座桥的抢救维修工程应该是刚刚完工,做旧的木料上面还透着清漆的光泽,一些水泥、沙子、钢筋等余料和木梯等施工用具还堆放在两岸的桥亭内。过了桥,一条土路顺着山坡向北延伸,我请教过本地通,这条路是古代云龙往来兰坪、剑川和洱源等地区的通道,也是盐马古道及清代白羊厂银矿的运银通道,故此桥历史上曾取名“通金桥”。道路的西侧,是一片水田,生长着绿油油的水稻,然后是几块玉米地,蓝天白云之下零散分布的几户农家。

经过观察,我从北岸桥亭西侧,寻路下到河床边。虽然时逢雨季水流较大,还不时响起浪涛拍岸之声,但在北桥头下的河床,因河流拐向,冲积了一小片砂石,足够容我往来伫立观察和拍照桥底的架构。桥长29.7米,宽3.2米,高8米,净跨18.8米,伸臂式,单孔木梁,桥身采用木枋交错架叠,从桥头层层向河心挑出,在两端相距不远处用五根粗大的横木衔接,横木下用4根吊梁加固,上面铺木板。桥廊分为两榀梁架,与南北桥亭相搭接,屋架形成拱形结构,能将力传向两岸墙体,有效的减小屋面负荷。

横跨在云龙沘江及其支流上的风雨廊桥选址科学,设计精巧,建造巧夺天工,且规模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彩凤桥、通京桥如巨龙飞渡,令天堑变通途;永镇桥恰似彩虹卧波,永镇山川;五里桥、阳春桥则精致小巧,曲径通幽……初见的义风桥,虽然是一座抢救性修复的桥梁,但我相信,我所看到的,就是它原来的模样,亦是它最好的模样。

猜你喜欢
云龙古桥桥梁
解云龙
丁云龙:公益路上显大爱
顶推滑移法在钢结构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数字时代下大数据财务人才培养研究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苏云龙作品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