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春艳
摘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转化”思想;等积变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39页及练习九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探究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体会合作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难点: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师准备:量杯、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橡皮泥、形状不同的不规则物体,课件ppt。
学生准备:橡皮泥、形状不同的不规则物体。教学过程:
1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1.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
1.1.1導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橡皮泥、梨、石块等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
教师:同学们也想解决这些问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个新问题。
[评析: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愿望,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2.1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1.1出示39页例6:设法求出橡皮泥和梨的体积(感知“转化”思想)
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例6信息后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求橡皮泥和梨的体积,他们都是不规则的物体,橡皮泥能够变形,梨不能变形。
教师:你回答的真棒!
分析与解答
2.1.2求橡皮泥的体积,感知“转化”思想
教师:你们会求橡皮泥的体积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再动手操作,看如何能求出它的体积。
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学生1:把橡皮泥捏压成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了。
学生2:把橡皮泥捏压成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也能求出它的体积。
教师:你们可真聪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学生:等积变形、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师:你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说的太对了。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以后再遇到像求橡皮泥体积的问题时,你知道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了吗?
2.1.3求梨的体积,感知“排水法”
教师:你能求出梨的体积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把梨放入水中求体积)
教师:你说的真是一个好方法,那我们就按同学说的来做实验,看能否求出梨的体积。实验前,同学们先看一下活动要求:a、先交流求梨体积的方法;b、再分工合作;c、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过程。(课件播放求梨的体积的过程并解释“排水法”。
教师:在实验中梨没有完全浸没在水中,行吗?
学生:不行,那样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不是这个梨的体积了,而只是这个梨体积的一部分了。
教师:把梨放入量杯后有水溢出行吗?
学生:也不行,因为如果有水溢出,同样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不是这个梨的体积了,
而只是这个梨体积的一部分了。
教师:你分析问题的能力真强,说的太对了。
教师:为什么说水面上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呢?
学生:因为梨有体积,它占有一定的空间,把它放入水中后,就把水往上挤了,所以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教师: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强,把道理说得真清楚!教师:如果我把梨从水中拿出来,会发生什么?
学生:水面会下降。
教师:此时梨的体积等于什么?
学生: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例6的学习重要的是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实验后的反思,引导思考: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不同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方法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为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拓展延伸
梨的体积可以用量杯测量,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和一些水,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课堂小结。
回顾与反思
课件出示:a、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b、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3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3.1基本练习
(1)在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注入6厘米的水后,
放入一个珊瑚石,水面高度变成7厘米,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
(2)爸爸在一个底面积为51立方分米的长方体鱼缸里放了一个假山石,水面上升了3厘米。这个假山石的体积有多大?
3.2巩固提高
在一个长8米、宽5米、高两米的水池中注满水,然后把两条长3米、宽2米、高4米的石柱立着放入池中,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少?
3.3课后延伸
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大一小两个圆球后溢出的水是12毫升,再往容器里放了三个同样大小的小球后,溢出的水达到24毫升,求大圆球的体积。
4回顾总结,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