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文化中棒槌鸟的影像化重塑与呈现

2019-11-13 15:54王相和
参花(上) 2019年11期

摘要:随着当前新媒体的兴起,影像化的塑造与呈现能够更容易帮助大众读取信息,成为当下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很多民间文学、民间传说以此为载体,将文学、艺术等价值附加到影像之上完成重塑。长白山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高价值,其中,棒槌鸟形象独特,经过其中文化内涵的提炼、总结,将其完成影像化重塑,再次呈现给观众。本文将对整个长白山文化及棒槌鸟传说极其特点进行剖析,着力分析影像化重塑与呈现方式,为长白山及棒槌鸟文化传播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长白山文化 棒槌鸟 影像化 重塑与呈现

长白山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一座名山,具有能够与“五岳同祭”相同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是女真族发源地,孕育了金朝与清朝。在中国清朝时期,清朝统治者视其为圣山。《山海经》中曾这样写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翻译成现在意思就是神之山。经过几千年来的演化,长白山独特的色彩与文学魅力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在长白山文化中,棒槌鸟又独具特色,据传说,有棒槌鸟叫的的地方就有人参出现。在民间传说中,有两个闯关东的人,一个叫王干(或者叫王敢)、一个叫李五,在找人参的过程中,李五迷路了,因为缺少食物死掉了,死后化为了一只鸟,因为心里一直想着王干,只要在有棒槌的地方就会叫着“王干哥、王干哥”。在清朝文人方登峄《王干哥》的诗句中得到了印证,“王干哥,山之阿。王干哥,江之沱。叫尔三声口流血,草长树密风雨多。生同来,死同归,尔何依我,不忍先飞。但愿世间朋友都似我,同生同死无不可。”棒槌鸟的传说丰富了长白山文化,但很多都是停留在语言和文本之上,随着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影视化传播的实现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如何将长白山文化中的棒槌鸟完成影像化重塑与呈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对保护老东北地区文化资源,对长白山文化更广泛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长白山文化中棒槌鸟传说影视重塑基础

(一)内容元素基础

长白山文化中的棒槌鸟的内容要一分为二看,要注意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分析。首先要将长白山故事讲清楚,长白山文化传说本身非常丰富,具有很多浓厚的神话色彩。在《日吉纳格格》的记载中,描述了一位勇敢正直的姑娘日吉纳为了能够打败为祸人间的火魔,她忍痛带着冰块,将天池上火口堵住,成为天池,而其中最有神秘色彩的则为《锁龙传说》,描述的是在宇宙洪荒时刻,天地之中有一条龙一直在为祸人间,天帝决定调动天兵天将将其捕获,最后形成了长白山山脉。长白山海拔高,导致山上山下气候不一样,山上常年白雪皑皑,山下则四季更替,独有的气候更是成为人参的良好生长场所。在《人参姑娘传》《人参鸟和赶山王》等书籍中都有记载。在东北文化中,因为人参,将东北与棒槌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辉南县志》曾有记载“王干哥,喜食参子,俗呼参雀。产参之处辄有之。形似鹑而削弱,喙锐尾修,羽间玄黄。”在此书记载中,与大多数民间传说一致的,就是棒槌鸟是以吃人参种子为食物的,棒槌鸟在哪里出现,人参就会在哪里出现,所以它能够帮助采参人找到人参。后来一些学者为此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究,很多人都认为棒槌鸟就是猫头鹰中的红角鸦和长耳鸮。《猫头鹰雄鹰雕》《辽宁中药志》中也将猫头鹰称之为棒槌雀。在学者调查东北地区萨满教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辽宁省新宾县满族百姓家庭中所供奉的棒槌鸟实际就是猫头鹰。从一些田间调查与文献中可以看出,棒槌鸟就是红角鸦和领角鸮,俗称猫头鹰。猫头鹰是一种肉食性动物,昼伏夜出,头和猫相似,身体与鹰一样,经常哺食鼠类,所以得名猫头鹰。实际上猫头鹰是不吃人参种子的,是起不到引路作用的,但是它是如何被视为神鸟的呢?

棒槌鸟是猫头鹰信仰的转化形式。猫头鹰因为在夜间活动,又被称为“夜猫子”。在中国的民间,猫头鹰是不祥之鸟。对于它的一些描述,很早就有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中期,在《诗经·豳风》中有:“鸱鸦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但实际上,西周之前,猫头鹰是一个至高无上的鸟类。从商朝就能看到猫头鹰造型的铜具,是奖励给最优秀战士的器具,在中国红山文化中也多有体现,对猫头鹰的崇拜表现了人类初民对再生的渴望。事实上,希腊文化中,雅典娜也被称为猫头鹰之神。

长白山传说及其棒槌鸟的故事完成了从远古到现代、从现实到虚幻的多维跨度,涵盖了历史、神话、真实生活,这些都为长白传说与棒槌鸟传说的视觉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情节元素和形象元素。

(二)文化及艺术基础

传说是一种民间叙事文学,它的形成与当地历史演变、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这个地区民众的思想、情感及审美取向。多民族融合是东北地区的鲜明特征,在整个过程之中,东北地区形成了粗犷、热烈、质朴的艺术风格,这些都为长白山文化及棒槌鸟影像化的重塑以及呈现提供了多元化选择。

二、影像化重塑与呈现

(一)影像化呈现方式分类

当下发展阶段,影像化呈现方式现在有两种,一种是静态视觉,一种是动态视觉。静态方面主要指的是文字、图形符号等;动态方面主要指的是多媒体、互动媒体、移动媒体等等。

(二)长白山文化中棒槌鸟影像化塑造与呈现形式

1.棒槌鸟项目年轻化。棒槌鸟传承了几千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到现在在东北地区还有它的传承,但是因为当前传承的局限性,很多受众都无法了解到它,特别是推进产业化过程中青少年范围内很难接受,不易受到传播。为了能够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需要在供给侧方面进行一些调整,比如可以将棒槌鸟形象Q版画,让棒槌鸟的形象以年轻化形式重新塑造,使更多受众能够接受,扩大棒槌鸟在青年人中的传播深度和广度,为扩大传播范围提供有力支撑。

2.制作棒槌鸟项目信息流程图。在棒槌鸟传播过程中,最为珍贵的就是棒槌鸟的历史传承、所经历的历史故事,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但是在现今阶段,很多都被忽略掉了、省略掉了,没有去研究,去琢磨。当下,应当注重整个传统流程图的制作,用信息影视化的方式,将整个流传的历史呈现出来,直观的把文字、数据信息逐一重新设计出来,能够使受众简单明了地理解整个棒槌鸟文化发展历程,推动棒槌鸟形象能够快速传播出去。

3.棒槌鸟 MG 动画视频。以棒槌鸟为切入点,着力解说东北地区几千年的文化,通过最简单的动画视频表现出来,使棒槌鸟能够穿梭于整个历史之中,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辉煌,感受到东北地区发展進程,引导广大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文化,能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4.棒槌鸟项目文创设计。提取非遗棒槌鸟项目动物 Q 版形象,将它通过信息视觉化,静态呈现的方式把图形重新整合重构,运用到现实生活载体中,贴近大众生活。例如:可以做一些形象印到生活用品的袋子上或者衣服上,还可以将东北文化形象与棒槌鸟深度融合,给棒槌鸟穿上清朝衣服、金朝衣服、渔猎衣服或者是红山文化时独有的一些装饰。通过多元化表现形式,使整个棒槌鸟充满魅力,能够将更好的形象呈现给受众。

三、结语

棒槌鸟在东北地区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但是在东北文化宣传过程中,我们仅仅看到了大豆、高粱、玉米,没有独有的特色。棒槌鸟来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远祖给我们传递的信息符号。应当深刻挖掘其中文化内涵,与东北文化相结合,找出文化特色,推动影像化的形成,通过文化重塑呈现给广大群众。

参考文献:

[1]叶舒宪.红山文化鸮神崇拜与龙凤起源——兼评庞进《凤图腾》[J].文化学刊,2006(01).

[2]叶舒宪.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为“鸮形玉牌”说[J].民族艺术,2017(03).

[3][英]科布利,编.劳特利奇符号学指南[M].周劲松,赵毅衡,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钟敬文.民俗学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5]张佳生.满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9.

[6]李昌善.长白山传说的文化解读[J].东疆学刊,201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通化师范学院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相和,男,硕士研究生,通化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编导创作)(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