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潭映象》以现代舞台戏剧的方式,通过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将平潭的地域文化元素串联起来。它以现代化的视觉效果震撼观众,以海洋风情的文化元素吸引观众,是杨丽萍为福建平潭地区打造的一张新式文化名片。
关键词:《平潭映象》 地域文化 杨丽萍 舞剧创作
《平潭映象》是杨丽萍为福建平潭地区打造的一张新式文化名片,它的成功巡演将福建平潭的文化介绍给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2003年,杨丽萍的《云南映象》轰动全国,这部作品作为云南的文化名片,呈现了养育杨丽萍的那一方水土的瑰丽色彩。从《云南映象》到《平潭映象》,杨丽萍在创作中不断革新,她试图以更新、更现代、更通俗的方式打造地方文化精品。《云南映象》是一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杨丽萍整合了云南地区富有特色的各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舞蹈诗”的结构方式将这些来自民间的原生态舞蹈呈现在舞台上。这种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在展现地方文化的同时,引起了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平潭映象》虽然也是为了宣传地方文化,却并没有使用《云南映象》的创作模式,而是以平潭地域文化为依托,重新创作魔幻风格的故事,以舞剧的结构方式将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融合在剧情发展中。作品由专业舞蹈演员来表演,并且设计了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角色,此次创作不失为杨丽萍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创作现代舞台剧的一次全新探索。
一、多重文化的串联
(一)地域文化
福建省平潭县简称“岚”,俗称海坛,由126个岛屿组成,孕育出浓厚的海洋文化。同时,平潭县也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深受台湾文化的影响。创作《平潭映象》的首要目的便是将平潭的台海文化展现出来。海神信仰妈祖、儒教信仰城隍爷、道教信仰三太子和地方神灵君山王等多元融合的宗教信仰作为该地区人民的传统精神支柱被贯穿在舞剧中,其中,城隍爷舞段的舞蹈性较强。出于平潭县“一庙两城隍”的历史典故,编导巧妙地设计出一位黑衣舞者站在城隍爷的身后操控着他的动作,以此种布袋戏的舞蹈方式,引出《平潭映象》将要讲述的奇幻故事。还有些舞段如“石头舞”和“赶鸭子”,生动地反映出海边人的生活方式。这两个舞段的特色在于对服装、道具的运用。前一舞段,舞者将石块似的服装穿在身上,演绎出浪花拍打平潭海岸的场景;后一舞段,舞者们推着小鸭子的道具,一群“鸭子”扇动翅膀仿佛在村中奔跑,颇具童趣,衬托出海边生活的惬意。
(二)舞蹈文化
《平潭映象》在展现地方宗教与生活习俗的同时,也关注到地域的舞蹈文化。黑面狮、拍胸舞、藤牌操、木偶戏等具有平潭地域特色的舞蹈艺术也被杨丽萍提取出来融入作品中,既展现了地方舞蹈文化的特色,又顺应故事情节,刻画了剧中当地人民抵御外敌与自然灾害的决心和努力。最具特色的是杨丽萍对舞龙、舞狮的戏剧化处理。在作品《平潭映象》中,编导设计了“海坛先民君山王”与“海的女儿平潭蓝”为故事的主人公,君山王有神龙为伴,平潭蓝则是在麒麟的保护下成长。因此,观众看到的舞龙与舞麒麟不是传统的抢珠逗乐,而是君山王乘著神龙翱翔,平潭蓝与麒麟共舞的奇幻之境。在中间片段,君山王带领神龙走进观众席,进行了一次现代剧场中的观演互动;舞剧的最后,抵御外敌的龙舞与麒麟舞振奋人心,将传统的舞龙与麒麟舞合理融入舞剧中。
(三)现代审美的介入
著名舞蹈理论家于平曾评价:“杨丽萍一贯主张并追求的‘系着土风升华的艺术理想……它深刻地把握着自然的本真,洞悉着生态的底蕴。”[1]杨丽萍的作品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她对传统的民间风情进行了个性化的创造与现代化的传达。《平潭映象》的故事是现代的。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爱,又在战争中离别,这看似老掉牙的故事却是通过“多面人”讲述的。他滑稽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仿佛在给一个孩子编故事,或许作为不同面的我们都可以赋予这个故事不同的结局。这种开放式的思索使作品具有现代戏剧性。《平潭映象》的视觉效果也是现代的。作品使用了现代裸眼3D技术,剧中祈福的天灯与海中的鱼群以3D灯光效果投射出来,使观众身临其境,但更突出的视觉效果是杨丽萍对造型的“放大”。如舞剧开始,由真人演绎提线木偶的傀儡乐队;大结局时,从舞台后方缓缓驶来7米高的王船和高达5米、重70斤的“三太子”,这令观众震撼不已,尽显舞台张力。
二、结语
《平潭映象》通过现代舞台戏剧的方式,以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将平潭的地域文化元素串联起来。它以现代化的视觉效果震撼观众,以海洋风情的文化元素吸引观众,能看到平潭的海岸风景,能感受到海洋人民的生活与信仰。但其需要表达的文化元素太多,剧情的发展不够流畅、人物的刻画不够集中、立意的表达不够隽永。在此基础上,应从精神价值出发,精炼故事情节,选择性地融合平潭的文化元素,使作品更为精彩。
参考文献:
[1]于平.从原生态“映象”到衍生态“响声”(下)[J].舞蹈,2010(03).
(作者简介:易兰,女,专科,陆军军医大学,研究方向:舞蹈)(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