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明
不管你是否相信,冥冥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缘分。由于所在部队地处昆仑山脚下,古“玉石之路”起点,让我有幸与新疆和田玉相逢,由此结下不解之缘,并经历了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
识玉之姓甚名谁。我对新疆和田玉的一见钟情始于其颜值,由于对和田玉的喜爱,便产生了结识她的欲望。闲暇常去图书馆,踏访收藏家,浏览玉器店,查阅有关和田玉资料,听述和田玉身世,欣赏和田玉美貌,慢慢地便与和田玉熟悉了起来。
我国的用玉历史最早可追朔到一万两千年前,素有“玉石之国”的美称,玉种众多,而新疆和田玉居首。《天工开物》载:“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于阗”是藏语,意为“产玉的地方”,古于阗即为现在新疆和田地区的昆仑山脉,和田玉由此得名。中国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山丽水,玉石昆仑”之称。古代,居住在昆仑山下的先民们,最初在河边拾起美丽坚韧的和田玉,作为饰品或生活用具,后又从河流中捞玉,再沿河追溯继而发现并开采生长在高山岩石中的原生玉矿。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传到了殷王都——河南安阳,其后历代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以拥有和田玉为荣,并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生前佩戴,死后同葬,用玉之多十分惊人。著名的“玉石之路”就是从新疆和田向东,出天山、穿戈壁,经甘肃玉门关进陕西、山西到达我国中东部地区;向西,绕过帕米尔高原,长途跋涉运至古罗马、波斯等地。西周时代,和田玉已经成为周王朝王公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祭祀、礼仪都必须用玉,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规定。此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和田玉为主体的中国玉文化基本定型。在仰韶、良诸、红山以及巴比伦、叙利亚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中,都有大量和田玉制作的器物。可以说,东西文化和物质交流的第一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新疆的和田玉,“玉石之路”是早于“丝绸之路”的我国东西部和世界东西方经济文化贸易的主要通道。
知玉之优劣真伪。我对新疆和田玉的敬重陷于其材质。路遥知马力,日长见真玉。长期接触和田玉,耳濡目染,使我对其优劣真伪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分辨能力。亲朋好友、战友同事常向我咨询,请我鉴定或帮助选购和田玉。对大家的信任和肯定我着实有些自得,得意的同时,也促使我对新疆和田玉的深入探究。
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玉有山产、水产两种,各地之玉多产于山上,于阗之玉则在河边。”清代陈胜《玉记》中记载:“产水底者名仔玉,为上;产山上者名宝盖玉,次之。”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玉、山流水和仔玉三种。山玉也叫山料,指产于高山之上的原生矿床,块度大小不一,质地不等,呈棱角状;山流水指原生矿石经地质作用风化、脱落,并由雪水搬运至河流中上游后产生块度较大、棱角较圆的玉料;仔玉也叫仔料,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中下游河床及两侧河滩,在长期搬运、冲刷、磨砺的过程中,粗糙疏松部分损失,留下致密纯净部分,成为表面光滑、形如鹅卵的小玉块,也是质地最优良的玉料。自古以来,和田玉仔料深受玩玉、藏玉者的青睐,除因她有更为细腻润泽的玉质外,还因她常带一层独特的褐红色或褐黄色的色皮,自然天成,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艺术享受,极具收藏价值,故有“美玉不琢”的共识。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和田玉,经过数千年的发掘日渐稀缺,特别是上乘仔料更是一石难求,价格成倍飙升,因此有“黄金易得好玉难求”“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一些玉石商为了谋利,常将其他产地的玉种充当和田玉,或将山料打磨成仔料,并以假沁色伪造仔料皮色,但却逃不过行家的眼睛。假色皮大多是枣红皮,皮色浮于表面,颜色过于鲜艳,无过渡的层次感,外表比较干涩。造假皮的部分多在玉质疏松的部位,这种皮色用开水一烫或时间久了就容易掉色变淡。真正的和田玉仔料,无论多么细腻,表面会有无数毛孔状细密的小针眼儿,在十倍放大镜下清晰可见,这种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古人面对不同产地、质地、色彩、光泽、音质等特性,提出和田玉三个特点:一,质地温润细腻,比重、密度较高;二,常如肥物所染,呈脂肪光泽;三,敲之其声清引,若金磬之音。《玉记》载:和田玉“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当然,要想真正识别和田玉的优劣真伪,还需要长期的实践磨炼。
爱玉之结伴相随。我对新疆和田玉的爱慕终于其品德。中国和田玉“聚天地之精华,凝日月之灵气”,被誉为“众玉之魂”“天上之石”,成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在全世界独放异彩。而以和田玉为代表的优秀玉文化更是久负盛名,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人们佩戴、赏玩、收藏和田玉,对她怀有特殊的情感,根源在于其玉质美、玉色美、玉韧美、玉声美、玉德美等多方面的美学特征,具有多重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升华。历史上,和田玉不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社会各个领域,人们赋予她灵性、生命和人格魅力,寓意她精神和道德理念,寄托人们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特别是她包含着的“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为人们世代传承。《本草綱目》中,玉能“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可见,和田玉“色可以濡目,性可以涤身,光可以照心”,故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和“人养玉,玉养人”之说。
我爱和田玉美丽动人的容颜,温润谦和的性格,笃实坚韧的意志,清越悠扬的音质,锐而内敛的智慧,清正廉洁的品德。每当我外出旅游或业余闲暇,总是顺路到玉石巴扎、琢玉坊、玉器店鉴赏。对和田玉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常常透支微薄收入购买、收藏,放置桌前床头欣赏、把玩,不仅悦目而且赏心。在观赏把玩中,让我得到慰藉和文化享受,特别是紧张工作之余,触摸和田仔玉,一种舒适、喜悦、平和、满足的感觉,会从手中宝玉源源不断地传递到身心,达到人玉相通、灵气相融的境界,令人心旷神怡;而室内摆设的玉雕作品,更营造出祥和的家庭氛围,典雅的生活品位和浓郁的文化环境。
近朱者赤,近玉者洁。同和田玉朝夕相处、结伴相随,令我感悟、给我启迪,她陶冶我情操,净化我心灵,塑造我品格,提升我修养,校正我品行,激励我永远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