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迪
摘 要: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为药学类专业学生重要专业课之一。因其知识面广、公式抽象、内容繁杂,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讲授均有较大的挑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且成为关注热点。文章结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特点以及对微课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探究将微课结合翻转课堂引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教学中的可行性,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拟应用“发生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建构,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展图式准备,促进同化和顺应过程,易于认知达到新的平衡,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教学研究
1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课程教学现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涉及药理学、生物化学、药剂学、高等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公式抽象、内容丰富繁杂的特点。目前国内该课程的教学仍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在课堂讲授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较大,部分内容难于理解,加之大部分国内高校教师反映本课程的授课学时不能满足授课计划,因学时问题,甚至有些专业该课程并未开设实验课。而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于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尤为重要,这一系列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不变情况下,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授课经验不足
该门课程是介于药学与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以数学、化学动力学和分析化学为基础,不仅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年轻的授课教师讲授时也倍感吃力。若毫无教学经验,只能投入较多的精力先吃透教材内容,再查阅相关资料制作 PPT课件。由于备课和授课经验不足,很难带动课堂气氛,因而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几年的磨练,我们现已逐步建立健全了教学大纲、实验指导、集体备课、新进教师试讲、教案、讲稿等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2.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培养方案,该课程多设置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进行学习。课程内容的前六章属于生物药剂学部分,文字性强,易懂;从第七章开始转入药物动力学内容的学习,涉及到“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知识,而“高等数学”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这样就造成多数学生对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遗忘,尤其是那些原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面对此部分中大量的公式推导,既感到抽象难懂,又觉得枯燥乏味。为了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层次水平,教师只能选择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方法,确保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所学内容,从而保障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 解决方法
3.1 建立数学思维方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主要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研究通过口服、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内注射等多种途径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以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是一门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药物在体内动态过程的科学。基础药学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機械记忆,对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较少,造成了药学专业学生思维往往拘泥于具体的对象,注重对其特征、形态、功能的观察和描述,不善于开展抽象思维活动。而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依靠已有的数学现实空间,将当前的知识纳入已有经验,进行归属或验证,通过新旧知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新的数学空间。而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深化。发生认识论是在研究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与本学科学习的共通性。本学科的学习就需要学生从生物现象和临床特征出发,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活动,经过多次知识融合,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完成认识过程中的平衡化。
3.2 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任何一门课程有没有发展与进步,进步了多少,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所采取的改进措施,最终能实施多少,实施得怎样,对该门课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都是未知数。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收集和记录研究资料,进行整 理和分析,再结合课程的考核方法,最终形成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我们建立的课程评价体系由目的、主体、内容、过程及结果五部分组成。其中评价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理论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每个评价模块由任课教师互相听课评 价、其他教研室同行专家听课评价和学生评价组成,实行打分制。再结合课程考试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进行汇总,做出最终的综合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提高了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4 结语
以药学和药物制剂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初步探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所撰写毕业科研论文水平有所提高,基本达到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要求。教学改革同时也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学科的自身发展规律。通过这些解决措施,应该会有一定程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叶玲,唐斓,蔡铮,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154-155.
[2]李娟,刘明朝,郭海涛,等.微课和翻转课堂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3):6572-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