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松峰
摘 要:本文针对军事职业院校基础课教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困境,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基础课教员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加强基础课教员队伍创新团队建设,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对基础课教员队伍创新发展提出了路径及对策。
关键词:体制机制;创新团队;科研与教学
长期以来,军事职业院校基础课教员承担科研项目研究任务少,致使科研锻炼机会较少、科研水平不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不多。以我校为例,近三年来,基础课教员作为负责人完成校内科研基金项目的比例为13%,完成军队级以上科研课题人数不到10%,年人均期刊发表论文为0.7篇,核心期刊更少。科研能力欠缺已成为制约基础课教员全面进步的重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不断提升基础课教员的科研学术水平,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
1 建立健全基础课教员队伍科研能力培养体制机制
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对于基础课教员的科研学术培养至关重要。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合理的规章制度设计,真正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一要转变学校行政机关工作职能,强化基础系科研学术管理职能,放权于系,推进系科研项目自主管理,切实履行好基础系的管理与监督职责。二要建立项目预研,明确基础课教员研究需求及科研领域,制定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合理调配科研力量,集智攻关;三要畅通立项渠道,基础课教员可结合专业申报国家及省科学基金项目、军内科研、前沿基础项目,必要时可以与其他专业联合申报;四要完善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实施项目全过程管理和节点目标考核,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监管,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五要通过考核机制引领基础课教员开展科学研究,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奖励形式,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教员主体活力、潜能和创造性,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体系,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对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审时优先考虑;同时,要完善数字化校园中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科研评价效率,及时公开评价信息,确保科研评价透明度和公正性,建立以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机制。
将知识产权转化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以科研能力、创新成果转化水平和服务基层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如开发应用类科研项目既要考察是否完成研究任务,又要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考察的重点是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军事效益,并非发表文章的数量。
2 加强基础课教员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基础课教员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会因为缺少良好的团队氛围而陷入“单兵作战”的怪圈,找不到科研方向,不能像专业课教员那样相互切磋。要克服基础课教员这种“单兵作战”的模式,就需要对基础课教员开展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能够促进科研项目研讨和项目开发经验交流,充分开发利用科研资源,提高基础课教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一是目标建设。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维系教学科研团队的关键所在,只有基于共同的奋斗目标,团队成员才能相互认可和包容,促发其凝聚力,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二是组织框架建设。具体分为:基于课程和课程群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带头人、合理配置团队成员、专业教员科研团队吸纳、成立创新团队规划小组等内容建设。三是内涵建设。基础课教员创新教学团队内涵建设专业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整合教学资源,进而达到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 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
学校各级对基础课教员科研水平提高不够重视,重教学轻研究,重应用轻培养,基础课教员自身不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些都是制约基础课教员科研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所以要樹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教研相长的重要性。首先,教学能促进科研的发展。教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过程,也是刺激科研灵感与发展科研能力的过程,教研不能只满足于按教材上好每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上课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学员创新的能力。其次,科研能提升教学的效果。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只有让学员参与到具体实践中来,参与到教员的科学研究中来,通过教员“领入门”,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科学的教学科研结合的方法,对指导学员进行自觉发现、深度思考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早期的科研能力都有着直接的教育作用。
学校基础课教员的创新培养工作具有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和前瞻性,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摸索和总结。只有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不断建立健全基础课教员培养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高校师资队伍,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国防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