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绘锦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精神与文化的社会,在物质条件充裕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美学的认知,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加之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迫切寻求一种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解压方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木构建筑为主材、以沉稳简素为格调的建筑离我们渐形渐远,由此,与人息息相关的环境艺术便担负起重要的职责。当今的环境艺术教学必然要向此种理念靠拢,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记忆与本源生活。
关键词:传统文化 空间形态 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6(b)-0194-02
我国幅员辽阔,物阜民安,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大国自古孕育出了独特的信仰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亦可反映哲学思想。其按照地域大体可以划分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北方建筑和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南方建筑。
1 传统文化与建筑
建筑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了解中国传统空间艺术文化的内涵,就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思想。秉承“等级礼制”的儒家思想,遵循“以礼为先”的遵建造之道,大至宫殿,小至民居,都能在匾额抱柱、屋顶形制、建筑尺度、檐端吻兽、油漆彩画中体现。
北方民居,规模有大有小,一般均以院落为组成单元,正房朝向以朝南居多,小型住宅只有一个院落,有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坐房围合而成。大型民居组成片片街区,根据主人的身份和住宅的规模可以演变出繁简不同的组合形式、方正对称的格局、卑尊有序的空间、浑厚敦实的风格,浓阴遮蔽的院落,隔绝尘嚣。
江南园林布局精巧别致,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宛如一幅展开的水墨画,营造一种“人在画中,意在画外”的超脱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观,体现着人应从属于自然,回归大道的思想。故建筑与中国古典文化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2 空间艺术形态
形态除了空间本质属性外,还有多样性、可感性、变通性等不同属性,对于“形态”这一词的复杂化理解可衍生出多个交叉学科。当被赋予“空间”修辞时,其形态归属被类别化。空间形态不仅是实现空间中包含实体形态与虚空形态的有机体,也是意识空间中对事物存在的主观判断,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呈现交流信息的综合体。
我国传统空间艺术形态呈现出了复杂多样性。中正、对称、回环、简素、虚空、留白、意境、禅宗等等,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园林、宫殿、民居院落组合、单体建筑、室内布局等诸多方面。
2.1 中正与回环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營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原则,即中正、对称,彰显的是等级与礼制。故宫的营造也分为“外朝”和“内廷”,从南贯北的笔直甬道又将其左右一分为二,仿若张开的一对翅膀腋护着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中正严明,气势恢宏。
2.2 简素与自然
中西方差异导致究竟是以砖石为主还是以木材为主的建筑,从本质上讲是源于地域差别,但是对材料的尊重是一致的。我们祖先的干栏建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不体现着人们源于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吻合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2.3 虚空与留白
何谓虚空?以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为例,整幅画面,唯一叶舟,一渔翁,只寥寥数笔勾勒了水纹,画作极简,却让人感到水面浩渺,达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庄子云“虚空生白,吉祥止止”。擅画者留白,擅书者缺笔。留白,即无,亦是力量,源于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方式,为了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空间,极具中国美学特征。一味堆砌的物品反映出人们无限物质的欲望,很难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3 传统建筑空间助力于现代环境艺术教学
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主要指20世纪以来,在西方现代主义浪潮的推动下形成的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材料建筑下的,涵盖了室内、室外、园林、雕塑等众多领域的各门类的整合体。注重空间的组织与安排是环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借助中国古典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丰富和提高现代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丰富空间层次,提高空间意蕴,在现代环境艺术教学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设计理念都应围绕上述原则,注意元素之间的协调搭配,而非挥霍般的堆砌。
3.1 加强对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意识的理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条脉络交织成一张独有的思想网络。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应从注重外在的造型转移到根植本土的文化上来。要提高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坚持自然之道、以人为本,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自然性。只有传承和发展,将我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作为创作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我国的传统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才能为各地方风俗和人文特色营造环境艺术的创作空间,探索一条同我国地域特色相适应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模式,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不断发展。
比如时下非常受欢迎的“新中式”设计,广泛运用于居室空间以及餐饮、茶室、办公、民俗等公共空间。所谓“新中式”,就是在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通过概括提炼出传统文化、代表元素、空间布局形态等,运用现代材料与工艺来体现的一种空间表达方式,进而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与“意”、“雅”、“静”的追求。由于学生的低龄化现状,为了避免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粗制滥造、肤浅抄袭,必然要在环境艺术教学中加大其对传统文化及建筑的相关理论课的学习,夯实基础,从自然形态的学习延伸到哲学思考,加强学生看问题抓本质的能力,基础课、专业课都要稳扎稳打,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提高设计水准。
3.2 深化对传统美学、审美理念的学习
环境艺术设计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案构想的综合计划。这其中包括环境与设施、空间与装饰等,其目的是满足技能、创造效益和表现有力的艺术形式,它一方面促进生态、资源的使用率,也折射出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本質上教育学生要立足当下,根植与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培养艺术情趣,总结艺术规律,树立具有时代意义下的主流审美观念,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要避免呆板、僵硬和晦涩的现象,以高尚、典雅的情趣,传播时代的正能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设计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艺术教学规律,认真组织教学活动,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通过深化对传统美学、审美理念的学习,努力使学生达到对环境艺术设计从不懂到热爱、从热爱到精通的目的。
4 环境艺术教学方法实践
4.1 理论讲解法
结合中国建筑发展史,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系统讲解中国传统建筑,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主、以动画视频为辅的讲解模式,全方位、多角度的让学生系统了解。
4.2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实体书店等方式,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进一步了解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与区别。
4.3 参观考察法
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周边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古典园林,理论联系实际,切身体验古典建筑带给人们的思考与理解。
总之,传统文化传承不能中断,其当下的表现形式可多样化。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高等教育学科之一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与传统文化、传统建筑相联系,又要开拓视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优化结构,做到古与今、中与西、文与理、新与旧等多方位、多角度、多脉络相的交织,进而做到全方位的提升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贾珺,罗德胤,李秋香.北方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汪秀芳.中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J].皖西学院学报,2007(5):128-129.
[3] 黄艺农.中国古建筑审美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5):69-74.
[4] 陆琦.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内涵[J].华中建筑,1998(2):120-121.
[5] 慎铁刚.中国古建筑的力与美探析[J].力学与实践,1996(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