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斌
摘 要:本文通过学习研究世界各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重点从把握使用性,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和军情的发展模式;把握顺应规律原则,确立总体目标,建立协调顺畅发展体系;把握统筹兼顾原则,有效整合资源,落实军地通用标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基本遵循。
关键词:外国军民融合发展;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启示
世界军民融合发展成果比较显著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以色列和日本,他们分别代表军民一体化、军民并重、以军带民以及以民掩军四种典型模式。这些国家在组织管理体制、政策制度体系、国防科研生产、人才队伍建设、后勤装备保障、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安全需求方面所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把握使用性原则,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和军情的发展模式
从世界各国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做法来看:这些国家的军民融合发展都是基于本国国情和军情实际,特别注重本国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安全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方面我国应该坚持制度自信,立足现有的国情和军情的实际的基础之上,避免“唯上”、“唯外”、“唯书”、“唯教条”,吸取他人的经验,少走弯路。
一是充分发挥政治体制的优势。我国的政治体制具有集中、统一、高效的特点,体现出高度的先进性。基于我们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依托我国先进的政治制度优势,避免运动式的发展。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应该发挥集中、统一、高效的政治制度优势,走出一条“振臂高呼,云集响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力型发展之路。
二是充分发挥经济体制优势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优势。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有利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既有放的一面也有统的一面。中国军民融合发展必须统筹好“市场运作”和“宏观调控”的相互关系。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生产制造大国。依托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工业体系为国防建设提供坚强的保障。
三是坚持“引进吸收”的同时不忘发展“自力更生”。我国以前有一种观点,就是不必保守地进行高风险、高投入、时间漫长的独立研发,应该采取国际合作来实现现代化。“拿来主义”在互利共赢的和平国际环境时当然可以采用。但是,一次次惨痛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企图单纯的依靠技术引进和合作成为技术强国只是幻想。任何国家和企业都不会轻易的将自己的核心技术转给别人的。学习借鉴的同时要立足我们的国情和军情,始终坚持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科技的发展,防止在关键时刻被别人“掐脖子”,做好技术和设备上的备份。
2 把握顺应规律原则,确立总体目标,建立协调顺畅发展体系
习主席强调,健全完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坚持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体系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的根本着眼点、最终落脚点和创新增长点。
一是坚持军队主导,把握正确方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当前背景下首先要充分考虑国防安全的需要。坚持以军事为首要、为军服务的理念,一切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标准。不能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率而放弃国防安全,一切的融入都要充分考虑国防安全建设的发展的因素。
二是划清军民融合的边界。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好军民融合与军事安全的关系十分重要。对于一些核心的国防工业要由国家掌控,并有明文规定禁止有私营企业介入。在推动军队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融合式的同时,还要坚持指挥军官的成长必须由军队院校培养。
三是建立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在提高效益、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中,市场会产生比任何行政指令都大得多的推动力。然而,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现实情况下,无序竞争和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也是市场的固有现象。如果不完善监督机制,无序的放任民间市场竞争的融入,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 把握统筹兼顾原则,有效整合资源,落实军地通用标准
一是兼顾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在相关体制和机制的建设上要兼顾两者,依托经济发展优势,把军民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拆堡垒、破坚冰、去门槛”,畅通“民参军”渠道,拓展融合的领域和范围。在机场、码头、铁路、公路、通信等建设中,实行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在城市建设方面,坚持城市建设和民防工程一体化发展,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
二是借助科技资源优势,把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地方科技发展迅速,科技成果显著。比如电商采购、大数据系统、高效物流体系的迅猛发展。军队采用商业和电子商务的准则、程序和技术,將电子商务引进采购领域,提高采购效率,节约资源。比如在物质采购方面,部队可以提出要求,面向市场进行招标,择优选择。
三是挖掘军地人才优势,充分利用军地资源。拓宽军事人才培养、引进渠道,依托地方人才培养力量和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深层次的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地方人才密集的优势,依托地方高校和企业为部队培养技术型人才和后勤保障型人才。加强与地方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走开紧缺人才引进、聘任、租赁的路子,不断各类后勤装备保障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奎.国防动员战略规划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
[2]张晓天.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