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9-11-13 05:56姜冰
锋绘 2019年9期
关键词:宗教观宗教信仰信仰

姜冰

摘 要:大学阶段是同学们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如今各种宗教以不同的方式对高校进行渗透。日前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对河南理工大学95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归纳95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认知途径和成因,并建议性的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笔者在2019年3月至5月,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式向河南理工大学工科类、理科类、文科类、艺术类的417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宗教信仰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17份。参与调查学生中男生230人,占55.16%;女生187人,占44.84%;大一学生占40.05%,大二学生占19.42%,大三学生占38.85%,大四学生占1.2%,研究生占0.48%;文科生占21.58%,理科生占29.26%,工科生占48.44%,艺术类和其他分别占0.24%,0.48%;党员占6.47%,共青团员占89.45%,群众占4.08%,群众占4.08%;其中成长在大城市的占2.64%,中小城市占20.62%,县城占17.03%,乡镇占11.27%,农村占48.44%;汉族占96.88%,少数民族占3.12%,样本分布均匀。

2 调查情况及分析

2.1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417名学生中,10名学生有宗教信仰,占总人数的2.4%;其中20%信仰佛教、20%信仰基督教、20%信仰伊斯兰教、20%信仰其他宗教;信仰宗教的10人中,3人为少数民族,7人为汉族,女生4人,男生6人。总体来说,科学信仰在大学生心中占主流,但他们又对宗教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宗教负面性了解较为模糊,应引起高校的重视。

2.2 大学生对宗教的理解和认知

在“宗教的本質”问题中:62.35%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正常的历史文化现象,15.11%的学生认为宗教属于唯心主义,15.11%表示并不清楚宗教的本质。在“你对宗教的整体价值的认识(多选)”问题中:46.76%的大学生认为能够给人以精神慰藉,应予以重视,21.58%的大学生认为会使人思想混乱,应予以控制,16.31%的大学生认为会危害社会发展,应加强管理,15.59%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引导人向善,应当信仰宗教,45.56%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

2.3 大学生对宗教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了解

在“是否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问题中:52.28%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25.66%的学生比较了解,15.83%的学生并不了解,而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到总人数的6.24%。在“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问题中:9.59%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32.85%的学生比较了解,40.29%的学生了解一点,而一点也不了解的学生则占到了17.27%。可见,大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识和了解比较薄弱,亟需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

2.4 影响大学生信教的因素分析

在“造成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外界因素(多选)”问题中:75.78%的大学生认为是父母或亲戚的影响,70.5%的大学生认为是民族传统的影响,64.51%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宗教活动的影响,49.88%的学生认为是传教人士和宗教刊物的影响,15.35%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什么时候开始信仰宗教”问题中:从小学开始信教的占70%,从本科开始信教的占30%。在“自身的哪些问题是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原因(多选)”问题中:85.13%的学生认为是自身缺少精神支柱、迷惘彷徨,62.83%的学生认为是自身遭受的人生挫折导致信仰宗教,48.92%的学生认为学习、就业、经济压力大会导致学生需要排解压力,从而借助宗教信仰进行压力的释放。分析发现,以上三种因素均会使大学生产生负面心理,这种状态若不能及时解决,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则会容易导致学生信仰宗教。

2.5 学校在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影响作用

在“你所在的院校是否开展过与党的宗教政策相关的教育活动,开展频率如何”问题中:86.09%的学生表示学校开展过党的宗教政策教育活动,其中有39.33%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开展相关教育活动,13.91%的学生表示学校从未开展过相关活动。在“学校开展与党的宗教政策相关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有何影响”问题中:84.65%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引导学生认清宗教本质并树立正确信仰,6.71%的学生认为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信仰宗教,3.12%的学生认为对大学生信仰不会产生影,有5.52%的学生表示会受任课教师的信仰影响。

3 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宗教工作的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理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的宗教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

3.1 加强引导与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我国当前正处于飞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想不断渗入。青年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力强,但明辨是非的能力却很弱,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项基于现实、事关大局的工作。

高校要高度重视宗教基本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和宣传,形成教育联动机制,加强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共青团干、辅导员等队伍的建设,确保高校管理队伍的健全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在讲清楚宗教起源、本质、现状和演变的同时,更要深入系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和科学性,既能满足学生对宗教文化的了解认知,又能去掉宗教的神秘伪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避免因信仰缺失或信仰迷茫而走近宗教。

3.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便大学生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高校要做好“大学第一课”工作,通过向学生讲解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要务,引导学生树立崇高志向,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道路。利用好学校政治理论学习、团课培训、党课培训等平台,深入系统化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学习和活动,夯实学生政治理论基础,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思政课老师要结合当下95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方向,强化核心价值观学习,提升授课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打造学生喜听乐听的思政精品课堂。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个学校的历史传承、校训校风往往体现在校园文化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在育人功能方面有著积极的作用。高校应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关爱,发挥校园选修课、图书馆等资源的优势,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人文修养。通过举行与马克思宗教观相关的知识竞答、演讲比赛等活动,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热潮。

此外,要注重宿舍育人功能。宿舍可谓是大学校园里最微小的单元细胞,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交流的场所。宿舍文化对宿舍成员的日常行为习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可通过开展学工人员深入宿舍谈心谈话、文明宿舍评比、宿舍文化节等促进宿舍建设,打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学生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避免因孤独迷茫而走向宗教。

3.4 健全线上线下精准掌控机制,提升高校宗教工作的时效性

(1)建立宗教信仰舆情掌控和干预机制。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学生处、统战部、保卫处合力对新生进行宗教信仰排查,掌握精准数据和情况,建立宗教信仰筛查、干预、追踪、掌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辅导员、班主任要教育学生了解我国关于宗教信仰相关政策规范,引导学生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基本要求。对宗教信仰同学进行规律化常态化的谈心谈话,及时关注思想动态,合理引导信教学生,避免被其他宗教极端势力利用。

(2)创建“微载体”平台,提升工作时效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网络发展的速度,结合95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主动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积极利用QQ、微信、微博等“微载体”,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微载体”平台对接,以提升思想意识引领工作的吸引力。另外,通过关注大学生的朋友圈、QQ空间、微博动态等,及时、精准掌控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沉溺在宗教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学生,就要重点追踪和掌控,加强对其的教育和引导,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国家宗教事务局四司,政法司组.宗教政策法规教程[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

[2]岳宗德.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

猜你喜欢
宗教观宗教信仰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