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娲路 池丽霞 朱洁 张莉
【摘 要】概念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首先探讨了概念隐喻的文化属性以及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存问题,提出可以充分利用概念隐喻的文化属性,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使文化教学更具操作性和启发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传播能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文化属性;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9-010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9.048
【Abstract】Conceptual metaphor is embodied with rich cultural attributes and it can be used greatly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culture attribut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as well as existing problems of cultural teaching.Then it illustrates that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metaphors can be fully use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o as to make culture teaching more practical and instructive and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propagation.
【Key words】Conceptual metaphor;Cultural attribute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内容认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传统外语教学往往关注于文化内容的教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传播能力又所忽视,同时教师找不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的有力抓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两张皮”,讲完语言再说背景知识。在信息化的今天,传统的文化教方法使教学和教师失去权威性,归根到底在于深度不够,文化内容讲授只在表皮,没有内涵。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概念,不仅是语言的载体,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在跨语言语域存在着诸多共性以及更多差异,是文化学习和对比的重要工具。运用隐喻进行语言文化教学还是一种较新的理念,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从概念隐喻的文化性入手,探讨概念隐喻在外语文化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1 概念隐喻及其文化属性
概念隐喻理论指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由雷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由特纳等学者共同发展的有关隐喻的理论框架。雷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先提出了概念隐喻,并指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特征, 思维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1]概念隐喻理论为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体验经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许多早期的理论推动力。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概念域,从一个概念域的角度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即概念域A时概念域B。例如,人们常用“食物”来思考和谈论“思想”概念,例如[1]Let me digest the proposal[2]吃透政策精神。 从上两例可见,“思想”被理解为“食物”,思想理解和吸收过程则是食物沿着器官管道的传输。有了这样的表达,语言不仅丰富深刻,还具有经济性和省力性。同时,概念隐喻是跨域的映射,其功能是理解。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还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
概念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载体,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性质, 应该被充分地运用到语言文化教学中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思维现象。它已变成人们日常思维的一部。常规的隐喻映射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存储在语义记忆中。同时,概念隐喻很可能作为语义的一部分储存在心理词典中,是文化内容的重要体现。[2]因此,概念隐喻现象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其价值在二语教学研究领域前景巨大。
2 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高校外语教学区的重大进步和突破。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公共外语,学生的语言能力逐年提高,口语、听力等传统薄弱项目也取得长足进步。然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能力问题仍然未受到相应重视。Byram在1999年提出了“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这一概念。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能力的培养,这已是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者的共识。然而,我国高校学生在跨文化概念理解、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传播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尚且不足,反映在教学方面,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長时间以来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集中在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方面,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节,成为“两张皮”。在具体教学中,词汇、句法、语篇理解等语言教学项目往往与文化内容想脱离,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内容之前或之后单独进行文化内容的导入和讲解,同时文化内容经常只涉及到历史背景知识、历史人物简介等方面,很少真正与语言本身结合,更少通过语言涉及欧美人士思考方式等深层次的内容,因此文化内容浅显,教师讲授可替代性强,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传播内容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不强。学生使用外语输出中国传统和当代优秀文化内容的能力较弱。当然,很多学者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例如崔刚[3]讨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所幸国内相关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方面,实践研究较少,提出将文化教学有机融入到语言教学中的相关研究更少。
3 概念隐喻的文化属性与外语教学
以概念隐喻为视角对文化内容进行构建和理解, 是外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一个可行途径。文化为现实世界的意义化提供了大量可用的隐喻表达。文化孕育了隐喻,隐喻具有文化属性。将概念隐喻与外语文化教学相结合,具有如下价值:
第一,“文化——语言”教学相统一,同时使文化教学更具启发性。一般外语中的中国文化融入停留在翻译教学法,内容浅显,缺乏深度。相反,如果以概念隐喻为切入点,即在语言现象中分析东西放人的思考方式,克服传统“‘文化——语言两层皮”的问题。例如,在讲解“愤怒”系列词汇时,可以关于愤怒情感表达的相应扩展语篇,如Marge Piecy的诗歌My Rage is a Cloud of Flame,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关于愤怒的相关词汇表达如rage,fury,anger等,还可以让学生总结英语文化背后的深层思考方式“愤怒是火”(ANGER IS FIRE)。同时,对比中西方相同文化内容和意象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异同,如将上面诗歌对比岳飞的《满江红》中关于“愤怒”的表达,对比中西方思考方式的异同,及到心理认知、社会文化差异渊源等层面,使得文化教学更具深度和启发性。
第二,有利于文化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有了“概念隐喻”这一抓手,语言教学改革可以建立相应的“基于概念隐喻的外语文化教学资源库”,丰富文化教学内容,揭示文化现象背后的不同思考方式;可以编写相应的“基于概念隐喻的外语教学文化融入方案”,在授课方案、课下学习方案和实践方案三个环节将文化内容的概念隐喻教学落到实处。概念隐喻现象无处不,不仅存在相关专业语言学书籍中,更存在与外语教学的课本语篇中,存在于听力对话中,存在于英文电影和美剧中。外语教师可以利用有效资源,引导学生对于语言进行隐喻和认知层面的深层分析,让学生在分析理解语言中习得语言,同时锻炼高阶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与课程思政理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以概念隐喻为切入点,通过语言现象分析思考方式和文化根源,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引进优秀外来文化提供借鉴。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语篇进行概念隐喻分析,将分析结果应用于相关内容的写作、翻译和口语输出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概念隐喻是无处不在的语言。[4]本文探讨了概念隐喻的文化价值并重点论述了概念隐喻在外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论述,本文确立了概念隐喻进行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的可行性,找到概念隐喻与文化教学的契合点,寻求两者具体的结合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01).
[2]G.Lakoff &Mark J.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04).
[3]崔剛.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03).
[4]Z.Kovecses.Metaphor[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