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漆黑的夜晚,虫鸣窸窣、夜静阑珊,丛林中分散着数十頂高低不等的迷彩帐篷。居中的一顶大帐篷里,几个指挥官正在低声争论着什么。突然,悄无声息地飞进来十几只小如蜻蜓的飞行物,它们在狭小的帐篷里,围绕着指挥官分成几个小组反复盘旋,仿佛在扫描和确认目标。仅仅数秒钟后,沉闷的爆炸声在帐篷里此起彼伏,每个飞行器携带的几克高爆炸药紧贴着指挥官的脑袋爆炸,现场血腥一片。这是外军将军用微型无人机集群应用于斩首行动的一个典型构想。
21世纪是一个机器人大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智能化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机器人将成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主力,人类生活的亲密助手与朋友,探索世界奥秘的探险者和维护社会治安的“钢铁战士”。但你可曾知道,自机器人诞生之日起,军用机器人一直就是研究的热点。
二战期间,为了扭转濒临失败的危局,德国投入各种新式武器,除了知名的V-1导弹、V-2导弹外,德国军队的众多“黑科技”中还出现了遥控战车。1940年,B1型有线遥控爆破车问世。1943-1945年期间,德军以B1型为蓝本生产了约9000辆遥控战车用于扫雷和爆破,其中可携带500千克炸药的B4无线遥控车有i200辆,可运载60千克炸药的“巨人”有线遥控车近8000辆。德军还创造性地组建了若干个无线遥控战车营和连,与著名的“虎”式重型坦克并肩作战,在库尔斯克会战和诺曼底登陆战中,这些遥控车都为第三帝国的垂死挣扎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不同于日本神风特攻队疯狂的“同归于尽”式的攻击,B4C型爆破车可通过无线遥控指令或人工上车操作实现“靠近目标一放置炸药箱一战车退后一无线引爆炸药”。紧急情况下,德军还可遥控这些满载炸药的战车撞向敌军昂贵的坦克,拿一个铁壳箱换一辆“谢尔曼”(美国M4中型坦克),显然相当划算。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宥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些遥控战车非常简陋,由于没有先进的观测和传感设备,操作手难以长时间地进行有效操控,加上战车动作迟缓,且只能采用“取放”的战斗动作,因此,诺曼底大战之后,战场遗留的德军遥控战车残骸堆积如山。这充分表明,没有成熟的科技实力作支撑,便无法实现预期任务,军用机器人就很难有所作为。
二战后,世界各国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在战场上代替人类冲锋陷阵的武器装备,机器人显然是重要的选项。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机器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美国开始率先研制真正的现代军用机器人。
1966年,美国海军使用机器人在700余米的深海成功打捞起一枚失落的氢弹,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机器人潜在的军事使用价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进,随着最新科技的不断融入,军用机器人的功能日趋完备,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未来新型战争的威胁,各国纷纷加快研制军用机器人的进程,目前已研制并入役了近百种军用机器人。这些军用机器人不仅能替代体力劳动,还可代替人类在陆、海、空、天全领域执行侦察、救援、运输和攻击等系列作战任务。军用机器人具有诸多人类所不具备的特性,它们不知疲惫与恐惧,战场生存能力不仅更强,而且隐蔽性极好,在战场上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
目前的地面机器人主要有两类:智能或遥控的固定式机器人与移动式机器人。按照智能化程度,又可分为半自主和自主两种。固定式机器人,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边境处的“铁穹”防御系统和舰载“密集阵”近防系统等,它们能够实现自动搜索、探测、评估、跟踪、锁定和攻击威胁目标,主要用于重要地点和关键目标的防御任务。
半自主移动机器人主要以半自主方式驾驶地面车辆为重点,具备完善的运动控制系统,有些行动如避让障碍物是其自主行为,而其他任务如排爆和射击等关键动作,则必须由后方操作人员进行遥控干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是地面机器人发展的最高阶段,如同电影《终结者》中的“T800”机器人和“T1000”机器人,能依靠自身的智能自主导航避让障碍物,自主发现威胁并且自行确定应对方案,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种战斗任务。
无人机作战集群
无人机是军用机器人中发展最快的家族,当前主要有侦察无人机、武装无人机和侦打一体无人机等类别。在用的半自主式无人机中,最著名的当数美国空军的RQ-4“全球鹰”无人机、MQ-1型“掠夺者”无人机和MQ-9型“死神”无人机。此外,还有微型集群无人机,如2017年入役美国海军的“珀耳狄克斯”微型无人机集群,这些半自主式无人机主要担负对关注区域的侦察监视、重要目标的连续跟踪、情报信息的实时回传和关键目标的遥控打击等任务。自主无人机是空中机器人发展的最高目标,而格斗能力强的无人战斗机更是当前军事强国的重要发展愿景。美国就曾宣布,“F-22”战斗机之后的下一代战斗机就是无人驾驶战斗机,电影《绝密飞行》中会自己思考的无人驾驶战斗机“EDI”,就是未来研制的方向。